朕就是亡国之君第16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23/2158


于谦是百官之首,武清侯不在京师,陈懋是大明武勋方面扛鼎之人。
于谦和陈懋联袂而来,本就到了黄昏,于谦和陈懋要来讲筵,索性就放在了一起。
胡濙等人到齐了,腹稿也打好了,他其实想了很久很久。
“闻帝王之治天下,有大本,有急务。”
“本,正心修身,建极以为亿兆臣民之表率者,图治之大本也。”
“务,审几度势,更化宜民者,教养四方六合八荒,救时之急务也。”
“现今大本虽立,而不能更化以善治,譬之琴瑟不调,不解而更张之,不可鼓也。”
胡濙写了六十年奏疏,张口就来,朱祁钰咂了咂胡濙的话,一个皇帝的本职工作,分为大本和急务,确实如此。
胡濙的声音陡然高了许多,朗声说道:“恭惟我皇上,践祚以来,正身修德,讲学勤政,惓惓以敬天法祖为心,以节财爱民为务,图治之大本,即以立矣。”
马屁,朱祁钰选择性的无视。
胡濙画风一转,表情有些悲痛的说道:“今上谓臣曰:大明当以何亡,臣惶恐言五事,一曰:宗室骄恣;二曰:庶官疾旷;三曰:吏治因循;四曰:武备松弛;五曰:财用大亏。”
“臣闻今之宗室,古之侯王,其所好尚,皆百姓之观瞻…”
胡濙一共谈到了五个问题。
宗室靡费过重,在正统年间,每年宗室供养就占据了大明财政收入的三成之多,而大明军备一年不过两成。
如此靡费,是和当年立国之初,天下凋零疲惫,为了天下归心,朱元璋不得不派自己的子嗣,镇守四方,谓曰藩篱。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尤其是靖难之后,对宗室子弟防范亦密,先夺军权,再设藩禁,各藩王失去了藩篱的作用,再让各种亲王郡王出京镇守已经失去了意义。
自景泰四年起,天下宗室迁王府入京以来,这个问题得到了部分的缓解,但是力度依旧不够。
第二个问题,人才和任用问题,胡濙纵横官场数十载,活得久见得多,德不配位,名不副实,才高难就之事,数不胜数。
李贤、王翱、李燧这些人的经历是大明朝堂的一个缩影,在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上,比如非翰林不入阁的规矩,就是典型的肉食者鄙的政令。
胡濙简明扼要引用《韩非子》中的【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胡濙看来,庶弁将立功赏罚分明和进士出任州部同样重要。
第三个问题,则是老生常谈的吏治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朱祁钰不是没下功夫,《宪纲事类》九十六条,御史犯法罪加三等;
考成法逼反了南衙阴谋家,朱祁钰也要推行;
反腐抓贪,甚至专设反腐厅,用行政打压贪腐之风。
虽然已经颇有成效,但仍然存在【考课不严,名实不核】的问题。
大明的监察制度仍然是大明木桶最低的那一块板。
胡濙一针见血的指出,大明的都察院名不副实,若是都察院再这么名存实亡,追求清誉而枉顾本务,陛下应当大刀阔斧的直接裁撤另设。
朱祁钰给了都察院很多次机会,先是王文,而后是陈镒,现如今是贺章,都察院如此频繁的更换总宪,就在给都察院机会。
胡濙的意思总结为一句话就是,能干就干,不能干就换人。
第四个问题,则是武备不振的问题,胡濙从边军战力低下,卫所军卒逃所、贪腐成性等多个角度去讨论。
自洪武二十七年最后一次清查天下卫所,发现逃卒已占大半之后,卫所制名存实亡。
将卫所和农庄打造成大明征兵的蓄水池,择优建立一只强而有力的京军,是胡濙的野望,于谦和陈懋对此高度认可。
义勇团练,不直接作战,而是建立军队职业化,的确是当下大明武备不振的优解。
而胡濙谈到军备不振谈到了边方修城贪腐问题。
大明的边方最喜欢干的事儿就是修城。
军卒不用拼命,总督军务的文臣可以申请修城预算,然后上下其手。
边方文武勾结,借修城之名,大派劳役谋取私利。
武备不振,是一种洪熙之后,兴文匽武的必然结果,大明军备现在在缓缓恢复,但远没有到需要兴文匽武的地步。
最后一个问题,则是财经事务之事,这个是陛下尤为擅长的一块,胡濙并没有详谈,陛下精通此道,南巡的目的,一大半就是为了稳定大明经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23/21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