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第15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70/2158


朱瞻墡握着两个定州铁球,转来转去的说道:“他不能死啊,他死了,留在和林的瓦剌人群龙无首,必然会南下劫掠,王化鞑靼兹事体大,容不得半点马虎。”
“罗长史,那个赛因不花,你怎么看?”
罗炳忠思忖片刻扎紧行囊说道:“是个糊涂虫,无足轻重。”
朱瞻墡点头说道:“若非他当初解救了那些被俘的墩台远侯,他早就被锄奸了,任其自生自灭吧。”
“罗长史,鞑靼的乌格齐、阿噶多尔济、满都鲁,你怎么看?”
罗炳忠归置好了行囊说道:“乌格齐嘛,很精明,不过老了,精力不济也有点糊涂了,人老了,讲的话便没了分量。”
“阿噶多尔济易怒,这等人最是容易犯错,很好对付,也无须对付,他自己会走到绝路之上。”
“至于满都鲁,此人深藏不漏,行事极其周密,汉学极好,考个举人完全不是问题,此人该死,可当初贺总宪使鞑靼,满都鲁血战女真使团,便杀不得。”
朱瞻墡瘫在椅子上,思考了许久才说道:“咱们到了大宁卫,把这个满都鲁送到大明去,此生不得回草原,便翻不出什么浪花来。”
“孤一路走来,所见所闻,皆是民间疾苦,塞外苦寒,百姓伶仃,这治鞑和治贵,完全不同,罗长史,这王化鞑靼,你怎么看?”
罗炳忠瘫在椅子上,嗤笑了一声说道:“殿下心如明镜,何须问我?”
“说说。”朱瞻墡敲了敲桌子,示意罗炳忠不要太嚣张,朱瞻墡可是以襄王之尊在询问他罗炳忠这个长史!
罗炳忠笑着说道:“简单,一个字,仁,两个字,大仁。”
朱瞻墡有些失神的说道:“何为大仁?”
===第五百九十五章
如此君臣天佑大明===
“殿下乃至德之人,安能不知大仁之道?”罗炳忠依旧没有正面回答问题。
罗炳忠并不是决策者,做决定的那个人始终是襄王朱瞻墡,而且这个襄王并非蠢笨之人,何为大仁之道,朱瞻墡心如明镜。
朱瞻墡正襟危坐的说道:“若是从戎狄时候算起,草原诸多部族和中原王朝这算是打了两千年了吧。”
“戎狄、匈奴、五胡、鲜卑、突厥、回鹘、铁勒、契丹、蒙古,
一只手都数不过来,这草原诸部权力更替,和咱们中原王朝大差不差,乱糟糟的一锅粥。”
“兴,百姓苦,亡,百姓更苦。”
“你知道兵祸什么模样吗?”
罗炳忠靠在软篾藤椅上,太医院这个椅子,罗炳忠也有一把,
当然他这把是襄王赏赐给他的。
襄王有监国至德奇功牌一枚,有安定云贵川黔安民奇功牌一枚,这两块牌子,罗炳忠是有功劳的,至少有一块应该属于罗炳忠。
但是这份功劳只能算在襄王的头上,不过,罗炳忠从来没有一次,哪怕是一次埋怨过他没有奇功牌,因为襄王朱瞻墡对他是真的不错。
罗炳忠颇为认真的点头说道:“兵祸,咱们在贵州安土牧民之时,看到的不就是兵祸吗?世道一乱,就把人变得人不人鬼不鬼,群魔乱舞,废了多大劲儿,才安定下来。”
贵州之行,
襄王赶到贵阳府的时候,其实战争已经结束,
可是战争带来的创伤却真真实实的存在。
四处都是残垣断壁,
满山都是流匪盗寇,路边白骨皑皑无人掩埋,一眼望去,所有的耕地大半荒芜,所有人都是换换如同丧家之犬。
附逆作乱的十八洞,在正统十二年,还有近百万丁,六十余万户,大约有三百余万人,可是在景泰四年《寰宇通志》编纂之时,整个贵州只剩下了七十万丁,四十余万户,不到两百五十万人。
大明军到贵州平叛,贵州一地的功赏簿上,才阵斩不到三千人。。
少了那五十余万人,都是战争中颠沛而亡。
朱瞻墡面色沉重的说道:“老子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就拿王骥三征麓川而言,粮饷周转了大半个大明,军需所费万万不可计,兵连祸结大敝西南,冒滥官爵,麓川之弊,在乎何人?”
“有人说是王骥三征麓川,近三十万大军养寇自重,方有麓川之弊。”
“孤知道,贺章贺总宪一直在追查黔国公府,他觉得麓川之弊在黔国公府身上。”
“但是以孤在贵州随见所闻,黔国公府就是有点小问题,也是无伤大雅,不是麓川之弊的根由。”
“麓川之弊,为宣德年间弃置交趾也。”
“交趾不平不复,麓川永无宁日,麓川积弊,云贵川黔生苗之祸,绝不断绝。”
罗炳忠眼神闪烁,眉头紧蹙的看着襄王,这话是襄王第一次表达他对云贵川黔问题的见解,颇为深刻。
“殿下的意思是,云贵川黔,生苗之祸,是因为麓川积弊,根本原因是交趾?”罗炳忠猛地站了起来,来回走了几步,左手握拳猛击右掌,大声的说道:“我明白了,明白了!”
“殿下真是一针见血,交趾不复,西南永无安宁,果然如此,果然如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70/21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