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第12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80/2158


当个县令,贪了十万两,也在斩立决的名单上,等待着陛下朱批。
贪官墨吏也是要查补,三次查补,死刑三复奏,大约需要到八月份才会把斩首给判下去,正好到了秋天。
卢忠禀报之后,便离开了聚贤阁。
朱祁钰继续处理着案牍上的公文,每日皆是如此。
京师在工部的主持下,开始了对官道驿路的地面硬化工程,小试牛刀,先把石景厂入京的煤路修好,再把德胜门到大明皇陵的路修好。
这两条路,是第一期的工程是实验性质的,一旦成功,就会大面积铺设。
社会认知,想要变成科学,第一个阻力是朘剥阶级的扭曲,具体就是类似于奇淫巧技的价值观,到了今天依旧对太医院喋喋不休的那群人,亦是如此。
第二个阻力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就限制了社会认知到科学的转变。
朱祁钰来到了文华殿,准备召开廷议,今天的廷议就一件事——奇观。
内承运库太监,计省提督太监林绣开口说道:“陛下,臣大概算了算,仅仅是顺天府就有三千余里路的道路硬化的需求。”
“如果算上九龙驿路,初步就有六万里的道路硬化需要。”
“如果想要完全四通八达,大约需要三十余万里,累年三十余年,按每一里五百银币核算,这大约就是1.5亿银币。”
金濂的脸色立刻变得难看了起来,眉头紧皱的说道:“1.5亿银币?这也太多了吧,林大珰,一里就需要五百银币的造价吗?”
林绣推过去一个账本说道:“这是物料、工料、运费折合出的数字,只是一个约束,实际核算下来,只多不少。”
正统元年,部分正赋折算之后,大明朝一年的银税大约一百三十万两银子上下,把所有的正赋折算之后,大明一年赋税不过一千五百万粮银币。
可是大明的财政是负数,每年都在赔钱,入不敷出,根本没有结余,也就陛下登基之后,朝廷才开始没有赤字。
这才富了几日?就又要捉襟见肘了吗?
这石景厂搞了个水石灰,要硬化路面,居然一里路需要五百银币!
这半步(大约一米)就需要一枚银币之多?
不都是些石头吗?
林绣继续说道:“如果遇到山坡、河流、断崖等地方,还要再加钱的。”
金濂感觉自己已经不能呼吸了。
还没开始就提出要加钱,这不是要他这个户部尚书的命吗?
把他金濂卖了,也不值1.5亿银币啊!
金濂俯首说道:“陛下,得缓缓图之,三十年三十万里路,实在是太多了。”
修路是实现生产力提升的必备条件,货物沟通不畅,谈什么生产力提升?谈什么大规模生产?谈什么大明朝社会认知到科学萌芽?
“朕知道很贵,但是好处很多,其回报绝非1.5亿银币可以衡量的。”朱祁钰对着金濂说道。
这其中的经济规律,不需要朱祁钰言说的太过于明白,金濂心里再清楚不过了,他只是怕花钱而已。
每个国家在步入生产力提高的过程中,都有基建的过程,而基建的程度,和李宾言提出的六等星秩的国家之秩又有极大的关联。
比如美利坚,在深陷导致世界大战的经济危机之时,就选择了使用基建的办法,修公路、铁路、大坝等等,来度过难关。
比如徐有贞,在面对新辟之地的河套之地的时候,就用了基建,景泰安民渠去给当时陷入丧乱的百姓,画了一个大饼,关键是河套百姓还真的吃到了这个饼。
搞这件事有很多很多的好处,唯一的坏处就是费钱。
朱祁钰十分确信的说道:“巨大的投入,带来巨大的回报,我们三十年内,投入1.5亿银币,它的好处是极多的。”
“首先可以让官厂维持在稳定的运营之中,在探索制度和过程中有更多的试错机会。”
“其次这些钱,大部分都进了百姓的口袋里。”
“挖燔石料的工匠、运送石料的车夫、煅烧水石灰的工匠、掘开路面的工人,他们拿到了劳动报酬,是需要换成留供资财和流动资财,甚至可以投入固定资财。”
“那么就有更多的人,需要生产更多的流动资财,那么势必带动固定资财的增加。”
“而我们的工匠在整个建设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要想要提高生产的效率,无论是通过机械,还是培养人,对大明都是受益良多。”
“所以我们需要做这件事,虽然看起来,它真的很费钱,但是它赚的更多啊!”
朱祁钰试图说服贪财的金濂,接受这个奇观计划,三十万里公路计划,的确是有些骇人听闻,但是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到三十年,五十年去看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80/21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