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第11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56/2158


苏平和苏正是因为把消息卖给了瓦剌的奸细,才被送去的解刳院。
朱祁钰十分郑重的点头说道:“进谏、纳谏,本君圣臣贤之良事,现在却成了朝中党争的工具,朕十分的痛心。”
胡濙十分认同的说道:“陛下,当初商鞅见秦孝公,秦孝公也不愿意采纳商鞅之法,就更法之事,甘龙、杜挚、公子虔与商鞅各持一说,数日之后,秦孝公才觉得商鞅之法更妥善。”
“梁惠王和齐宣王并不喜欢孟子的仁政说,但他们还是不厌其烦地向孟子求教治国之术。”
“进谏与纳谏,无论哪家哪派都在提倡,进谏和纳谏便成为了公认的至德,并以此作为衡量贤主忠臣。”
“陛下,儒家走进死胡同了。”
儒家的经典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了。
于谦、胡濙、丘濬、襄王、李宾言、徐有贞等等,不约而同的去其他诸子百家中,寻求解决之道。
于谦经常引用老子学说,讲外王内圣,讲百年树人,讲国家之制。
胡濙自认无德,直接说儒家走进了死胡同,再不变,大明亡于腐。
丘濬主张仁义基于利,襄王主张利柄轻重论,李宾言心怀宇宙,仰望星空,观望自然之道,总结了六等秩和四时之序。
徐有贞和陈镒,更像是墨者而不是儒者,他们对车驾被穷民苦力所坏,不以为意。
两个抠脚大汉,为了惓惓以生灵为念,跋涉涉水,不讲斯文礼仪只讲工效。
正如朱祁钰所言,大明的儒教礼法出了问题,伴随着土木堡之变的大痛苦,必然有着大明朝的自己的大思辨。
中原王朝的大思辨,和西方的文艺复兴大约性质相同。
只不过中原王朝的大思辨,次数实在是太多了,已经把大思辨认定为常事了而已。
朱祁钰明白了胡濙的意思,点头说道:“多一个选择,多一个道路,多一个参考,多一个角度,方能政通人和,有治平之世。”
===第四百五十六章
候风地动仪的成功复刻===
朱祁钰忽然意识到,其实大明的大思辨,早就开始了,只是身在其中的朱祁钰并没有察觉到,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所有人。
对于这种现象,朱祁钰颇为欣慰。
众臣离开了大明权力的中心聚贤阁。
而此时的钦天监的监正许敦,做了一台很有趣的仪器。
来自一千三百多年前的神奇仪器,候风地动仪。
但是许敦十分的懊恼。
它大约有八尺多长,像是一个酒樽,铭刻着篆文山龟鸟兽的图案,这台地动仪的中间有一颗立柱,外面有八条云龙,龙首衔着一枚铜丸。
这台地动仪的原理,是中间有一个类似于倒置的酒瓶状的圆柱体,被称之为都柱。
一旦哪个方向有地震,都柱就会倒向那一方向。
这台候风地动仪的发明,自然是许敦查阅古籍之后制作,他颇为满意。
第一个制作地震仪的是东汉年间的张衡。
按照历史来说,这台地动仪,并不能预测地震,只能在某方向爆发地震的时候,记录地震的发生,方便朝廷应对。
地震多发的西南地区,传递消息至京师要九十天的时间。
候风地动仪,在北齐信都芳撰写的《器准》,隋初临孝恭撰写的《地动铜仪经》,都有纪录,并传有它的图式和制作方法。
可惜的是唐代以后,二书均失传,其模样究竟有何等模样。
许敦这台候风地动仪已经建好了九个月有余,却始终没有一次真正的纪录地动。
在最开始的时候,倒悬站立的都柱,始终未曾打落任何牙机,铜丸一次未落。
这让许敦颇为的困恼,他精心的将立柱的底部打造成了圆形,然后将立柱的底部打造成了半圆形。
倒悬站立的都柱,第一次打落牙机,铜丸落在了
但是很快就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十次,许敦慢慢发现,这台地动仪的打落牙机,无论是人在走动,或者大声说话,都会倒下砸落牙机。
许敦几近要放弃了。
一来,因为它太过于灵敏,而且它不能判断什么是地动,什么是人动,甚至跺一脚,蹦一下,稍有异动,它都会倒,根本无法判断是否是地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56/21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