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万里尽汉歌(校对)第5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4/696

  听到赵福金的表态,陆谦也笑了起来。眼前的赵福金,过去的方金芝,都是可心的人。若是换成了理事儿不清的女子,自己的后宫可就要不太平了。
  想到这里,陆谦吐出口气,点点头,“既然你怎么说了,那么就听我的安排,朕是不会亏了你的。”
  陆谦让赵福金以一个女儿的身份给大艺术家写封信,劝降是一方面,给大艺术家吃颗定心丸是另一方面。免得局势岌岌可危之下,大艺术家真的一命呜呼了。
  毕竟安道全的这秘方究竟如何,有没有甚潜在危害,他自己也说不清。
  赵福金小脑袋一阵狂点,那是高兴坏了,陆皇帝终于吐口了,她心中的负担一遭尽去,浑身上下都轻快了来。现在听到陆皇帝的吩咐,更是恨不得立刻去书房里挥笔泼墨。她现在有一肚子话要对大艺术家说……
第852章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广州黄埔码头。
  随着赵桓一行人一同抵到广州的李助一行,望着哭哭戚戚、一片哀云笼罩的南宋皇室和文武重臣们,被驱赶着登上一艘艘大海船,心中也有一股不自在的滋味泛起。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助的感慨尤其多,他眼前的那穿着赵宋皇帝衣冠,颤颤巍巍,两腿都软成了面条的男子,那就是大宋朝的天子,是中原的主宰啊。
  如果没有陆皇帝,王庆就能真的成气候么?李助心中本来是有点信心的,不然他不会那么大力的辅助王庆。看看王庆的家底,有多少大将是王庆给拉拢来的。
  可残酷的现实告诉他,那纯粹是他在痴心妄想。
  摩尼教在挨揍之前,王庆与田虎可是先一步被西军打的嗷嗷叫的啊。连淮西都待不住了,逃奔去了洞庭湖。
  强悍的西军,那真不是他们可以抗衡的。
  所以,现在的王庆等‘君臣’,那一个个对自家的‘下场’真的很满意很满意的。从身死族灭到一跃荣华富贵,一切的变数都在于陆齐,都在于陆皇帝。
  李助正是看明白了这一点,方才果断的从王庆这艘注定要不成的船上跳下,带着侄儿李懹暗中投靠了陆齐的。即便是局势明朗下,王庆一伙来日的富贵可期时候,他也没半点后悔。因为李助不愿离开中原,李懹也不愿去那荒野蛮地。
  此次李助前来广州,有四个目的,一是用钱财从广州的商人手中购买更多的物质。从粮食食盐,到生铁布匹,五花八门,各种各类全都要。
  第二是招揽人才,读书的、算账的,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只要来投他全都要下了。
  第三则是与萧嘉穗商谈桂西的俘虏事宜,如果可以,那些被全家抄没,注定要为仆为奴的人,王庆那里都能要了去。但这显然不可能,钟相同样在盯着这点。
  对大理势在必得的二人,每个都摆出一副十足信心的模样,在大理之地都远没有拿下的时候,就已经在准备‘后事’了。
  可实际上这半点问题都没。
  不管他们中的哪一个最终得到了大理,另一个即使落败,也注定是要列土封疆的。这不管是人口还是各类工匠人才,还是数不清的物资,他们早晚要准备。
  所以,李助此来广州的第四点就是与接头人好好的商议一番,将自己肚子里的情报告于益都。
  却不想还有幸见到眼下的一幕。
  李助身侧亦是王庆一伙的文臣策士,内里有两人就是赵宋遗臣,也就是南宋都跑路了后这才投效王庆军的宋臣,因为无甚大的劣迹,陆齐就也不来过问。此刻看到自己曾经效忠的皇帝如犬马一样被人赶着上到大海船,心中更是有数不尽的感慨……
  只是二人这脸上方露出悲色,便就得罪了人来了。
  要知道,这王庆军也好,钟相军也好,都跟早期的梁山军无甚两样。甚至二者更加的江湖一些,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朝廷降将么。
  这王庆军中虽然已经在开始‘正规化’,可执掌大权的,份量更重的,还是王庆当初的老兄弟。
  如跟随李助前来的潘忠、柳元两个就是,这二人当初皆是王庆的亲将统军,是王庆的心腹。却也尽是江湖绿林好汉出身,那出身就决定了二人对赵家没甚的好感。
  此刻看到俩鸟文官也在悲悲切切,当下就耐不住了。“哭哭啼啼的摆给谁看?搅俺兄弟的好兴致。”
  潘忠方发话,柳元就接道:“兄弟说的是。俺看这俩鸟人是念着老赵家的好了。军师,不若就送这俩鸟厮也上船好了。”两句话说的两个文官面如铁青,适才的伤感也全都烟消云散去。
  李助且是没好气的怒视着潘忠、柳元,他在这二人面前可是很有威严的。
  潘忠见他要恼,只做哈哈一笑,扯着柳元就走。“军师且在这儿观看,俺们兄弟先走一步。难得回到广州这繁华之地,俺们兄弟且去痛快的耍玩几日,找些漂亮的粉头小娘来伺候,可不耐来这里看鸟的赵小官家!”
  两个粗汉,全然感受不到眼下场面的意义。
  柳元忙跟着道:“就是,就是。这鸟皇帝身子软的很,一路走海路到益都,无不知道还能不能活下。俺看这些鸟官都吓的要是,路上可不要吓死几个。军师且看着就是,俺们先走一步。”
  这话说的剩下的人脸都青了,直让李助来替二人赔了个罪。
  ……
  剑门关驿站。
  现在,这里是鲁智深南下大军的临时指挥部。
  齐军已经沿着汉中到剑州的官道杀下来了,大军汇聚,刘光国束手而降,交了兵权后被立刻送去了汉中,稍后再去长安,然后前往益都去了。
  他的功劳不可谓小,但如此的功劳在陆齐面前也兀自没有话语权,就跟徐徽言一样,那下场都是交付了兵权后送去武略院里深造两年,然后才会得到重新启用。
  哪怕这二人都一百个忠诚陆皇帝,头顶上的气柱浓白如酸奶,也半点用没有。
  刘光国也不反抗,跟着手下的王德、解元等大小七八个将领,直前往汉中去了。
  那历史上也声名响亮的王德、解元二将,现在也是川蜀宋军中的悍将,但也就是如此罢了。
  整个蜀宋已经到了悬崖边上,就看接下的绵州之战了。那一战齐军若是顺利得手,锦官城唯一的选择就只能是投降。
  可是奇怪的是,这段日子里锦官城内的大艺术家竟然没有下一道旨意给姚平仲。反倒是赵不试、郭仲荀等人的书信全都送到了姚平仲的面前。
  只是此刻的姚平仲正值烦躁异常,齐军已经下到了剑州,那谁能告诉他,剑门关以北的利州如何了?
  之前北面传来的消息是,姚友仲和刘锜率残兵退守利州,那么,现在的利州已经告破,二人都已经身死军灭了么?
  亦或者利州宋军仍旧还在,齐军并没有对利州强攻猛打。因为只要他们逼降了锦官城内的赵官家,利州也就能不战而下了。
  姚平仲很烦躁,他一点消息都没有。自从姚古去后,姚友仲那就是他血脉最亲近之人。姚友仲现下里生死不知,他也定不下心来。
  因为他是准备要与齐军狠狠地干一仗的!
第853章
匹夫之勇
  绵州城下炮声轰隆,杀声震天。
  连日激战,小小的州城,外壁已经被打得霍霍牙牙,犹如石榴被破开的外壳,露出了内里鲜嫩多汁的果实——仓促之中夯压堆砌的土石。
  绵州就在后世的绵阳东,境内地势复杂多变,西北部属青藏高之东部边缘山区,地势高险,内里群峰叠嶂。西南部属川蜀盆地之西北部,境内丘陵连绵。可以说除了自彰明县境沿培江而难下,河流两岸且见平缓,其东西两边尽是绵延望不到尽头的大山。
  就是说,要下成都,绵州是必须要拿下的地方。
  就在剑州事变的消息传到绵州后,姚平仲并没立刻听从成都的指挥,率军北方进取剑门关。而是全力收缩到绵州城,将彰明驻扎的兵力和物质,乃至诸多的劳动力,亦收回绵州以南。
  坚壁清野是其一,组织诸多的劳动力日夜不停的加固绵州城池是其二。
  那姚平仲的法子便是师从徐徽言守贵州城之法。
  只是对比徐徽言之准备充分,他的准备明显要逊色不少。但即便如此,也非齐军急促间可以拿下的。
  齐军稳定剑州之后,只分出小股兵马向左右的阆州、巴州、龙州等地进发,那是两路尽皆势若破竹,各州县兵不血刃,传檄可定也。主力则一路向南直杀绵州而来。
  就如众人都以为的那样,齐军下到剑州,在刘光国的配合下,干净利索的消化掉了当地的宋军。接下便直逼绵州,扫荡姚平仲部,然后大军杀奔锦官城,一举夺下整个川蜀。
  然绵州城内的宋军数量在两万左右,不次于剑门关之刘光国部,更有各地练勇万余襄助。姚平仲执意要战上一阵,三万余人守卫一城池,自是兵力充裕。
  齐军南下兵马一时间难以克服。
  绵州本就是剑门关的后援,同时驻军此处也是在戒备着阴平古道。当年邓艾引兵越七百里古道而一跃入蜀汉腹心之地,掀开了三国风云落幕的第一章,至此后兵家之人便无人敢小觑之。
  事实上,三百多年后的明将傅友德也是自阴平出奇兵,让明夏兵马于腹心自溃,川蜀转瞬即平。
  这就是赵宋使姚平仲引兵屯驻绵州的原因,这里是成都的最后一道屏障。
  只是眼下的齐军,却是自从剑门而入,人家根本就没去走阴平古道。
  是以,蜀宋最初的打算是都落空了。他们以为汉中便是失守,数万大军亦不可能全军覆没,定然会有残兵退入剑门关中。所以剑门关的驻军看似只有两万,实则却要远胜过两万人。
  那姚友仲、刘锜那般不利的态势下,兀自能引败兵近万人退入利州,若是先破仙人关,再丢汉中城,那能顺利退入利州的宋军又该有多少?
  故而在赵不试、陈遘等人的眼中,剑门关根本就不会丢。
  齐军的火炮自然凶猛,却也难以拿下剑阁天险。
  他们只需要准备充分,不要犯当年孟昶之过错,放过了来苏狭道,这剑门就万无一失。
  宋乾德三年(965年),王全斌奉命伐后蜀,有降卒进言:“由昭化县江东越大山数重,有狭径,名来苏,蜀人于江西置栅守之,对岸有渡,路出剑门南二十里,至青缰店与官道合,由此进兵则剑门之险不足恃也。”王全斌从之,命别将取来苏,达青缰,北击剑阁,与大兵南北夹攻,遂夺剑门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蜀汉的败亡,孟昶的覆灭,都是蜀宋最好的老师。宋室麾下有的是精通史学的博学鸿儒,岂能不知道蜀汉、后蜀之败?其最初之布局便是以史为师,堵住各处漏洞,巩固川蜀。这次开战后就更是如此。
  只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刘光国的反戈一击,让一切都落了空。齐军自剑门而下,这本是给剑门打后手的绵州反而显得至关重要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4/6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