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8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41/1718


“嗯,你自个儿考虑就好。”沈宜修轻轻点头,“但姐姐希望你也该考虑成家的事情了,前几日父亲也曾来信说起此事,我和你姐夫也说起过此事,他却说要看你自家有什么考虑,君庸,你自己怎么想的?”
这婚姻之事一般都是父母做主,沈宜修虽然是长姐,但也没有权力为沈自征做出,但因为沈珫远在山东,所以才会来信希望冯紫英能替沈自征物色一门好亲事。
“啊?”沈自征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紫英这么说,难道能由着我自己的意愿来?”
沈宜修瞪了沈自征一眼,“你想什么呢?我琢磨要不让你姐夫替你物色一二合适……”
沈自征一听赶紧摆手,“姐姐,紫英出身武勋,我可不会娶那些武勋女子,就算是我要娶妻,那也肯定是门当户对的士林家族。”
沈宜修有些遗憾。
其实自打和薛宝钗、贾探春、史湘云等几个女子接触之后,沈宜修也觉得其实这些武勋家族女子并非外界想象那么不堪,其中亦有相当令人激赏的女孩子。
当然自家弟弟肯定不可能去贾迎春、贾探春这等庶出女子,像史湘云这等虽然是嫡出,但是却又自幼父母双亡的女子也不合适,但这京师城中武勋家族众多,四王八公十二侯中未尝没有优秀的女子,但她感觉丈夫似乎也对弟弟与武勋家族联姻并不支持。
话说回来,这像沈家这种书香门第的确更倾向于与士林家族联姻,像沈宜修嫁给冯紫英这种武勋子弟,那也是因为冯紫英已经通过自身努力证明了他文武兼修,而且以文官入仕了,若真是一个单纯的武勋子弟,沈家是绝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他的。
“那君庸之意是现在并无心仪的对象喽?”沈宜修笑着随口道。
“呃,……”沈自征脸红了起来,一时间也有些呐呐。
沈宜修大为惊讶,自己无心之问,怎么弟弟却这般表现,“怎么了,难道姐姐面前还有什么不好说的么?”
“嗯,其实我听闻梦章兄有一妹素有文才,……”沈自征吞吞吐吐地道。
沈宜修对自己丈夫几个同学挚友都还是知晓的,这梦章兄应该是指丈夫同学范景文,和丈夫关系关系不错,而且范家也是河间士林大家,其父也是举人出身。
“你想让你姐夫去说和?”沈宜修点点头,自己弟弟素来面薄,能让他这般开口也是不易,当长姐的自然要尽力满足其意愿,“好,待到你姐夫回来,我便与他说,只要范家女尚未许人,我便请你姐夫代为求亲,这边我也会和父亲去信说明。”
沈自征没想到自己姐姐这般果决,心下大喜:“范家姑娘应当尚未许人,只是梦章兄素来傲岸自高,寻常士人亦难以入其法眼,……”
“那你姐夫呢?”沈宜修打断。
“姐夫自然不在其列,若是姐夫出面,定然能马到功成。”沈自征赶紧送上奉承话,原本是紫英紫英的称谓,现在也赶紧换成了姐夫。
“嗯,那就好,只是君庸,你不是素来和杨文弱与侯氏兄弟交好么?为何不请杨文弱他们代为说项?”沈宜修好奇地问道。
“梦章兄素来只与北地士人交好,文弱与其交情泛泛,若谷若朴他们二位倒是与梦章兄相熟,但梦章兄怕是不会买他们两人面子,……”
沈自征也是担心若是侯氏兄弟出面没有多少把握,再要请别人出面,恐怕范景文就会断然拒绝了,算来算去也只有自己这位姐夫才有十足把握。
沈宜修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这样啊,那等你姐夫回来,我也会和你姐夫好好说一说,既然你说对方这般骄傲,莫要让你姐夫也碰一鼻子灰呢。”
“嘿嘿,那倒不会,梦章兄对姐夫历来敬重,姐夫在他们青檀书院那个群体中威望日隆,……”
沈宜修没想到自己弟弟说起吹捧人的话来也如此得心应手,脸上笑容更盛,已经许久没有这样高兴了,今日可谓双喜临门,丈夫可能要回京,而弟弟的亲事也看到了希望,这等日子倒是越来越让人期盼了。
“冯铿出任顺天府丞?朕听闻吴道南反应不佳,多有御史弹章啊。”永隆帝撑起自己身体,让自己有些疲惫的身躯坐得更舒服一些,这几日他身子都有些疲乏,不知道这精炼的丹药怎么却没多大效果了,反不及静心养性似乎更好一些。
“陛下,会甫公年龄大了一些,精力的确有些不济了,但是其乃是江右士人之首,素为江南士绅所景仰,其在京师城中大兴文风,北地士人亦是对其赞不绝口,定园诗会已成咱们京师城一大盛事,……”叶向高耐着性子向永隆帝解释,“而且都察院所收到的弹章也非尽指会甫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因为顺天府丞空缺经年,所以导致许多政务积压,加之去年京畿遭遇兵灾,流民涌入城中甚多,……”
吴道南所受到的攻讦不少,但主要都集中在他怠于政务上,其在士林中的名声却是甚好,永隆帝也清楚这一点,否则自己几个儿子为什么都会对定园诗会这些活动趋之若鹜,那都是增添名声的好去处。
“所以你们觉得冯铿便能扛起此重任?”永隆帝也有些犹豫,虽然冯铿立下大功,但是这顺天府丞可不比其他,要酬功也不该以此位才是,若是有个闪失,又还有一个怠于政务的吴道南,那可就真的要出乱子了。
“陛下,冯铿在永平府一年表现有目共睹,清军查户,整军御敌,开矿建坊,铺路修桥,安抚流民,虽然有些铁腕苛厉之嫌,但永平素来民风刁悍,须得要下重手,而当下永平安泰,也足以说明其能,顺天府经历去年兵灾,流民依然不减,今年钦天监预测北直恐怕又会遭遇旱灾,像保定、真定、大名府这些地方流民又有可能北上,加之刑部反映京畿白莲教活动猖獗,所以急需一个手腕强硬务实行事的干臣来应对,……”
方从哲本不想说太多,但是根据和齐永泰他们达成的妥协,这顺天府丞就得要冯铿来,而且实事求是说,冯铿也的确适合,除了年龄资历略微不足,其他无可挑剔,所以他也不得不多费口舌来说服永隆帝。
===辛字卷
斜阳草树
第十二节
尘埃落定===
永隆帝沉吟不语。
不是他不信重冯紫英,而是冯紫英委实太年轻,资历太浅了一些,翰林院修撰资历看起来显赫,但作为在皇位上浸淫了快十年的永隆帝却知道那不过是一个出谋划策以备顾问的身份,可以说深谋远虑,也可以说是纸上谈兵,你要说处事干练那就说不上了,真正的经历就是在永平府这一年同知。
永隆帝也承认冯紫英在永平府一年同知干得格外出色,做了不少事情,而且都做成了,否则他根本考虑都不会考虑就会否决内阁的这个建议,但在出色也只有一年时间啊。
况且这顺天府丞的位置不比其他,不仅仅是清军查户修桥铺路或者开矿建坊这些事务,涉及到诸多民政、赋役、水利、赈济、治安等方面的事务,尤为复杂。
若是这顺天府尹是能干的,那也罢了,冯紫英跟着磨砺几年事件好事儿,但是内阁坚决不同意调整吴道南,把冯紫英推上去居然就是要用冯紫英锐气和手腕来做事。
这就有点儿把冯紫英当枪使的意思了,齐永泰难道不明白这个道理?
到时候不知道齐永泰要替冯紫英背多少锅挡多少枪?
这都是要消耗人脉资源和折损自身威信的。
看来齐永泰培养他这个弟子也是不遗余力啊。
见永隆帝仍然不肯表态,李三才沉吟着道:“皇上,臣等都明晓您的担心,但是其实大可不必,顺天府好歹就在圣天子脚下,若是有什么不妥,朝里七部和都察院也能随时帮补,另外臣以为冯紫英的资历也不能只看这永平府这一年的表现,不知道皇上还记得永隆四年京中大涝,大疫又起,便是冯紫英率领一帮青檀弟子在京中帮助赈济抗疫,臣记得还编撰了一本书,叫《防疫备要》,现在太医院仍然觉得大有价值,也应该是冯紫英带着一帮同学所作,……”
李三才的插话让永隆帝微感意外。
在内阁五人中,如果说叶向高、方从哲和李廷机是不折不扣的江南士人,齐永泰是北地士人外,李三才就是一个有些尴尬的角色。
他是北人,但是却和江南士人交好,但是一些较为保守的江南士人仍然不肯信任他,不过叶方李三人对其还是十分亲善的。
齐永泰虽然有些不满对方,但是总体来说,李三才在内阁中还算较为中立,而且齐永泰还感觉此人与皇上也走得有些近,虽然不及张景秋和顾秉谦,但是隐隐还是透露出一些这种意味,他不清楚叶方二人是否有所觉察。
永隆帝自然也清楚李三才那种若隐若现的靠近趋势,这是一个十分热衷于名利的士人,只不过隐藏得很好,比起顾秉谦的露骨显得隐晦许多,而张景秋其实还不算,只不过是感恩自己的擢拔而做事罢了,所以永隆帝当然不吝于给李三才几分支持。
这君臣之间的默契和情谊也是需要慢慢培养的,永隆帝深知内阁这几人中,叶方齐三人都是典型士人,根本不可能和自己一条心,更看重他们士人文臣的利益,李廷机也不是纯臣,只不过底气没那么足罢了,倒是李三才颇有能力,若是能主动靠近自己为自己所用,倒是插入内阁中的一个好棋子。
当然,永隆帝也清楚,如果做得太露骨,那么李三才肯定会遭到士人抵制,很快就会被撵出内阁,就算是自己也保不住,所以如何处理好这种度,保持某种默契,才是最关键的。
“以卿之见,冯铿出任顺天府丞能够胜任?”永隆帝微微颌首。
“皇上,顺天府除了府尹、府丞,尚有治中和五名通判,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冯铿做事锐气十足,亦有胆魄手腕,这在永平府的表现也得到了证明,城中事务尚有五城兵马司和巡城察院,亦有大兴宛平两县,所以臣以为正好可以用冯铿之锐气来好生整饬一番京畿治安,亦须安抚应对好可能面临的流民和白莲教变乱,……”
李三才的提醒也让永隆帝一凛。
京畿之地并不太平,蒙古人的入侵导致了整个顺天府北方诸县州几乎变成一片白地,虽然去年朝廷加大了赈济和恢复,也向永平迁徙了十万流民,但是仍然有不少流民涌入城中。
刑部也在报告白莲教在流民中发展迅速,已经有多处迹象显示白莲教在京师内外十分活跃,不可不防。
若是钦天监所预测今年北直河南会大旱的话,只怕北直南部诸府甚至河南流民北上南下的可能性极大,尤其是北直隶这边,流民首选的就食求生之地便是京师,届时顺天府又要面临大考,也的确需要一个手腕刚猛魄力果决的狠角色来做事。
说句不客气的话,若真是有什么闪失,也可以直接拿冯紫英顶罪,反正他年轻,免职下野,等上两三年再重新出仕也影响不大。
想到这里,永隆帝终于点头:“卿言之有理,那就依了诸卿的意见,冯铿任顺天府丞,不过永平府同知,诸卿也当考虑合适人选接任,莫要让永平那边大好势头半途而废。”
一直未曾说话的齐永泰这个时候才拱手道:“回皇上,内阁已经商计,让吏部员外郎练国事出任永平府同知。”
永隆帝一愣,练国事?状元郎?
见内阁几人都是一脸沉静,永隆帝知道这几位已经就练国事之事达成一致,便不再多言,点点头表示了同意。
接下来的一些人事安排就显得波澜不惊了,这些早就在吏部和内阁内部商议中基本达成了一致。
而永隆帝对四品以下的官员所了解并不多,甚至一些正四品的知府,他也知之不多,只能尽可能的通过吏部和阁臣们的介绍来形成一个大概印象。
这也就是地方官员的悲哀,所以为什么大家都愿意挤在朝中,甚至一个五品的郎中都要比正四品的偏远知府在皇上印象里深刻得多,毕竟人家经常有机会上朝面圣,而你呢?
三年回不了一趟京,全凭“大计”的官员来断生死,除非你在朝中有深厚人脉和奥援,又或者你能在任上做出让人无法忽视的政绩,否则,这种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甚至连挣扎的权力都没有,何等憋屈?
几位阁臣在东书房与皇上商议的情形很快就传遍了京师城。
与先前的传言相比,这一次就是铁板钉钉了。
吏部酝酿初议,都察院复核,内阁决定,皇上御批,这就是四品以上官员的必走程序。
如果是四品以下的官员,则是文选司和考功司商议酝酿,吏部尚书并侍郎合议提出意见,都察院复核附署意见后提交分管吏部的阁老,若是分管阁老无异议,便可提交内阁决定,届时直接由皇帝用印即可,当然皇帝亦有否决权,只不过四品以下的官员皇帝都未必能认识,所以否决的几率极小,几可忽略不计。
这里边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定,比如如果分管吏部阁老否决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意见,吏部尚书有权再度提交。
此时一般分管阁老会提交内阁,但如果该方案被否决,那么吏部尚书一般需要辞职以表示谢罪。
这个否决既可能是被内阁否决,亦可能是被皇帝否决,所以很多时候皇帝如果对某位尚书不满意,就可以通过这种情况来逼迫尚书辞职,同样某位阁老对自己分管部门的尚书不满意,亦可以此法,哪怕内阁通过,只需要说服皇上否决,亦可迫使尚书辞职。
再比如,三品以上官员基本上就不是由吏部酝酿了,而是直接由内阁酝酿决策,提交皇帝御批了。
同样都察院在其中也有重要作用,如果都察院否定吏部人选,那么就需要提出具体理由,如果吏部不接受,亦可强行提交,但如果因此人选没通过,吏部亦需要为此负责,同样如果内阁没有认同都察院的意见,那么都察院负责的相关官员亦会为此辞职以示负责。
现在吏部、都察院和内阁、皇上四关走完,这就宣布正式形成决定,只等吏部正式宣布出官凭,通知冯紫英卸任交接那边永平府同知事务,同时回京走马上任即可。
按照朝廷规制,这一般是需要在接到通知之后三到五日之内完成交接,永平府这边需要练国事来接任,同样冯紫英还需要返回京师城,去顺天府衙接手府丞掌管的事务。
东书房上级决定的第二日,汪文言的快马就迅速到了永平府,冯紫英这才确认自己的确要回京了。
一切都基本上按照最初的设想,练国事来接手,这是冯紫英最满意的,若是没有一个合适的人来接手,冯紫英还真不放心,甚至宁肯不走。
现在尘埃落定,朱志仁赴鸿胪寺担任鸿胪寺卿的消息也已经传了过来,这意味着几乎在同时,知府同知同时要卸任,这还需要一些时间来错位,以便交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41/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