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8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3/1718


冯紫英不相信元春会如此不智,这些皇子都有自己生身母亲和外戚一族,你即便是站队帮忙,最终又能收获多少,不过就是些残汤剩羹恐怕都还要看人家脸色了。
冯紫英并不知道现在的元春自己都没有搞清楚自己究竟该如何去,也不知道自己现在该干什么。
她纯粹就是跟着感觉走,只是想要避免自己被彻底边缘化,在宫中彻底沦为无人问津的弃子,让自己哪怕有些存在感,甚至被人视为有利用价值和意义者,似乎就成了元春目前的短期目标,而长期目标,元春现在完全没有,因为根本就看不到。
王熙凤的问话让冯紫英陷入了沉思,因为无从判断元春的真实意图,加之又是春假期间,冯紫英也就一直没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但现在王熙凤都注意到了抱琴正月初三专门出宫来见自己,尤其是正月初一贾母、邢氏、王氏和东府尤氏都还进宫觐见了元春,还有此情形,就说明的确是不一般。
“铿哥儿,你怎么了?”见冯紫英长久不做声,似乎在思考自己的话,王熙凤有些讶然,难道自己随口提醒一句还真的说准了什么不成?
“噢,没什么,大姑娘让抱琴出宫来,也是介绍她在宫中的处境,大概是觉得我能为她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吧。”冯紫英淡淡地道:“可宫闱事务,岂是外人能插嘴?但大姑娘处境的确不佳,皇上现在的心思根本就不在后宫上,不仅仅是大姑娘,周吴郑几位新晋妃子都一样,也就是几位有皇子傍身的贵妃们才能有话语权,……”
“那大姑娘日后怎么办?”王熙凤也有些同病相怜的悲哀。
元春虽然不算是被丈夫抛弃,但实际情形可能更糟,起码自己还有一定的自由度,还能和情郎恣意交欢,日后没准儿还真的能生下一男半女留给自己,但元春呢?
平时无人问津,只有节日才能有家人进宫问候见面,最终老死于深宫中,想到这种生活王熙凤就不寒而栗,甚至为自己现在的日子感到幸运。
“怎么办?天知道。”冯紫英把感觉到有些瑟缩的王熙凤揽入怀中靠得更紧,“各人都有各自的命,她既然选择进宫,就注定了这条路不好走,……”
“铿哥儿,这已经不是不好走,看上去更是绝路了,而且这也不是她自己选择的!”王熙凤有些愤愤不平地道:“现在却要让她一个人来承受这一切,未免太不公平了。”
“凤姐儿,你今儿个怎么这么义愤填膺打抱不平起来了,我不记得你和大姑娘有多么深厚的情谊,大姑娘进宫的时候你嫁到贾家没有?”冯紫英笑了起来。
“还没呢。”王熙凤回忆起刚嫁过来时候的情形,那时候元春也刚进宫,但只是当女史,时不时也还要回府,她只是觉得对方小小年纪却生得端庄大气,而且待人接物也极有礼数,但要说有多么亲近却说不上,贾家几个姊妹中,反倒是二丫头和三丫头还亲近一些。
“好了,大姑娘的事情我会想一想,但有些事情的确不是我们能插手的,能帮的我会帮,但有限度。”冯紫英没多说,这些事情和王熙凤说也毫无意义,徒增风险。
王熙凤轻轻点头,然后把身子蜷缩入冯紫英怀中,享受着难得的温存。
她都有些不明白,这个男人比自己还要小五六岁,但是却像是一座伟岸大山,总能给人以厚重沉稳的安全感,缩在他怀中的这种感觉是贾琏从未带给她过的。
哪个女人不希望自己背后有一个可以依靠的靠山?外面的强势也好,自信也好,内里往往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苦衷。
……
平儿在门口能隐约听到恩爱缠绵之后的二人此时已经恢复了平静,忍不住用有些冰凉的手捂住发烫的脸,让自己的心境平复下来。
这二人可真的是干柴遇烈火,那弄得奶奶莺声浪叫,羞得平儿都只能掩耳不听,但又不敢离开,好在那瑞祥倒是颇为懂事,早早就把那尤老婆子打发出去了,自家坐镇外门,把这等尴尬场面全数丢给了自己。
屋里隐约传来了话语,听不太清楚,似乎提及了大姑娘,似乎是在说抱琴出宫单独见了冯大爷的事儿。
正寻思间,却听得里边冯大爷叫了自己:“平儿,进来替你主子收拾吧。”
应了一声,平儿便进去,映入眼帘便是不堪入目的情形,那各色衣衫汗巾丢弃得七零八落,平儿把早已烧好的热水端了进去,取了早就备好的巾帕,细细替奶奶擦拭干净,却见奶奶的姿势有些古怪,正琢磨间,却见冯大爷斜睨了奶奶一眼:“真想替爷生个一男半女?”
“怎么,怕了?”王熙凤有些不自在的扭动了一下子,半个丰臀露了出来,小心的蜷起双腿,让平儿替自己擦拭。
“爷怕啥?总归能替冯家添丁增口,爷欢喜还来不及呢。”冯紫英满不在乎地道:“只不过就要苦了你和平儿了。”
王熙凤有些颓然地放下双腿,支起身体,现在她是颇为矛盾,既担心冯紫英这春假一走只怕又是一年半载不能回来,自己却恐怕要考虑搬离贾府的问题,又担心自己真的要刻意求子怀上了,日后却又该如何面对?
说易行难,这怀胎十月,就要面对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和困难,之前说得再轻巧再大气,真正难事儿都是要落到自己身上,生下来之后,又当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有周全考虑,所以王熙凤也是纠结无比。
见王熙凤陷入了挣扎中,冯紫英也觉得感慨,像王熙凤这样的情形,几乎没有太好的出路,好在王熙凤到还有些魄力,敢有自己出去独立闯一闯的勇气,换了如李纨一般的女人,没准儿就只能龟缩在贾府中图个生存,又或者干脆一根绳子了结了事了。
“好了,凤姐儿,这等事情也别那么纠结了,有了自然好,没有就等机缘,不是么?”冯紫英越发乐呵呵,“总归一句话,你和平儿的事情爷管了,断不会让你二人沦落到流离失所,还是那句话,京城也好,临清也好,大同也好,又或者扬州和金陵,都不是问题,看你们觉得哪里合适,但我以为你们恐怕还是不太愿意离开京师城吧?”
一番话又让王熙凤有些感动,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回应,但心里却踏实了许多。
…………
虽然王熙凤没有能在冯紫英那里获得答案,但是冯紫英还是知道需要考虑一下裘世安通过元春传递过来的意图,究竟要不要和这个二号内侍搭上线,冯紫英还在斟酌。
利弊皆有,大小难判。
裘炳众的事儿不好处理,但是并非没有办法,关键在于值不值,尤其是要和裘世安挂上线,合适么?
一时间没想好,那干脆就搁一搁,左右也不差这一段时间。
春假结束,冯紫英终于启程返回永平府。
在返回永平府治前,冯紫英又和练国事长谈了一次,谈的很尽兴,什么问题都摊开来说了,包括在永平府能够得更多的历练和更快的晋升,自己不愿意让外人享受这份成果,所以冯紫英都开诚布公和盘托出。
魏广微和练国事都算得上是自己人,所提冯紫英也很放心,但要把这桩活计做得漂亮,成为二人的政绩也需要花费心思。
宝钗和宝琴这边也开始收拾行李家当准备为去永平府做准备,明知道自己可能去永平时间不长就要返回,但是现在又无法挑明,还只能硬着头皮把半个家都给搬过去。
这边晴雯收房的事情也是让冯紫英颇为头疼,他不愿意在这等情形下把晴雯收房,倒不是因为其他,纯粹就是不愿意让晴雯卷杂在其中,弄成长房二房的交锋焦点。
所以在冯紫英的耐心劝解下,沈宜修勉强同意了冯紫英的意见,让晴雯暂时再等一等,而冯紫英也给了沈宜修一个承诺,如果半年之内冯紫英职位没有变化,沈宜修也要考虑夫唱妇随,跟随一起到永平府,沈宜修不能容忍自己的地盘长久处于失宠状态。
正月二十五,当冯紫英回到永平府之后,立即就投入到了紧锣密鼓的各项事务中去了,尤其是接近十万流民经历了这一个春假,在永平府算是熬过了这个春节,接下来就是他们需要为自己的生计而努力了。
与此同时这条水泥路的规划也已经敲定,现在就需要获得本土士绅的支持,来推动这条道路的建成了。
===庚字卷
第二百二十一节
永平府后小冯修撰时代的来临===
“紫英,你在京师成亲,你我二人不能同时缺位,所以我也就只有托人带份礼物道喜了,恭喜了。”看见冯紫英登门,朱志仁就眉花眼笑。
他已经得到了京中可靠消息,虽然大靠山郑继芝致仕了,但是在致仕之前还是推荐了他,如无意外,最迟三月他就要赴京上任了。
只不过职位问题一直未定,太常寺卿不可能,那是正三品,太常寺少卿正四品,算是平调,或者是鸿胪寺卿,也是正四品,但要比太常寺少卿强几分,毕竟掌管祭祀、朝会、宴请事宜,也很光鲜。
另外还有两个位置就是太仆寺卿和光禄寺卿,但这两个职位都是从三品,也就意味着自己必须要获得晋升一级才有资格坐上这个位置。
原来朱志仁也曾奢望过,但是很快来自朝中湖广乡人就打消了他的年头。
你一个地方官员入京,除非是做出了显赫的成绩或者立下了大功,否则能给你安排一个平级位置已经非常难得了,这还是看在郑继芝致仕之前的力荐面子上,还想其他就有点儿不识时务了。
所以算来算去最大可能性是太常寺少卿或者鸿胪寺卿,但无论哪个位置,朱志仁都很满足。
只要能脱离地方,进京担任一任京官,钱银他已经不缺了,就缺这份京官资历。
哪怕三五年后致仕,留京当个富家翁也好,回乡当个一方乡绅大佬也好,那都是极好的。
朱志仁也隐约得到一些消息,说京中诸位大佬对冯紫英在永平府的表现也十分满意,特别是迁安一战永平民壮的表现对比京营惨败,让皇上十分欣赏,没准儿这小子三年都干不满就要升任,这也让朱志仁感慨之余也是羡慕不已。
不过他也不嫉妒,人家是凭本事凭勇武搏下来的这份功绩,甚至自己也因此而得益甚多,还有什么好说的?自己都快六十岁的人了,难道还能和一个二十岁的后辈较劲儿?
对这等前程似锦的年轻人,只有好好结交,留下几分香火情,那才是最明智的,所以冯紫英成亲他也是奉上了一份厚礼。
“多谢府尊大人有心了。”冯紫英郑重其事的一揖道谢,朱志仁满意的绿了捋胡须,“欸,你我二人何须如此客气,坐,坐!”
冯紫英也简单地说了这段时间在京师城中的情况,免不了也要谈及即将到来的“京察”、“大计”以及可能给整个朝局带来的变化。
“此番‘京察’、‘大计’朝中据说已经有明确指示,获得晋升者必须要有实绩,而实绩也就要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核查,……”
朱志仁听的很认真。
像他这种地方官员,看起来一府至尊,权倾一方,但是因为长期在地方上为官,情报信息却不够畅通,只能通过一些乡党、同年的通信来传递消息。
像冯紫英一趟回京师城,而且恰恰赶上“京察”、“大计”的时机,肯定掌握到了许多内幕消息,所以朱志仁当然不肯放过。
冯紫英谈到的“京察”、“大计”新政策,朱志仁就需要对照自己这两年的工作实绩来考量,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还能弥补修饰完善一番,以便于在吏部和都察院来考察时,自己能够交出一副更优美的答卷。
听得冯紫英的介绍,朱志仁眉头也慢慢舒展开来。
很显然,这一次“大计”新政策对永平府是极为有利的。
比如列举的几条,一条是解决因灾害导致的流民问题。
永平府不但成功化解了蒙古人入侵的“兵灾”带来的流民,而且还协助顺天府消纳了近十万流民生计问题,这无疑可以大大加分。
再比如,新政策提及的赋税增收问题。
虽然永平府在夏税秋税上没有太大改观,甚至因为蒙古人入侵带来影响有所下滑,但是矿税、商税这些要入工部节慎库的税种却大幅度增长,其幅度前所未有,远远超过了夏税秋税的下滑数目,这又是一个极大的加分项。
单单是这两块,朱志仁觉得自己都完全有资格获得一个很好的职位了,这还没有算治安、清军以及成功击败蒙古人入侵这些成绩。
这样算下来,朱志仁越发觉得自己前景十分美好了。
当然负面因素不是没有,地方士绅的敌意和攻讦在去年比起前两年上升了许多,这也是冯紫英来永平府之后带来的副作用。
不过朱志仁倒是十分看得开,你要做事出政绩,那就免不了要和地方士绅其冲突,这都在意料之中。
而且现在冯紫英更是利用开矿建坊修路引入山陕商人,构建出极大的一块利益出来,既借势打压了本土士绅商贾,同时也吸引了一批头脑灵活的士绅商贾开始向己方靠拢。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改变,利益之下,无人能拒绝,想要加入来分一勺羹,那就得服软听话。
这个春假来自己门下拜年的地方士绅商贾比起往年不减反增,而且许多原来拜年时不过是礼到人不至,但今年几乎是都是家主亲自携礼亲到,而且还要找机会长谈一番,这种变化也是让朱志仁感慨良多。
一方面佩服这些士绅商贾的厚颜撂得下面子,一方面也对这些家伙对利益的追逐心有新的感受,真真是利益之下化敌为友、握手言欢这种事情毫无隔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3/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