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8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6/1718


三人也无异议,那么这桩事儿就算是定了下来,冯紫英知道这种事情也轮不到他插嘴,但他觉得还是要去争取一下:“齐师,诸公,那学生若是到了顺天府,这边永平府同知由谁来接任呢?”
齐永泰讶然:“紫英,你难道还不放心显伯么?”
“不是,齐师,显伯兄弟子也很熟悉,但是显伯兄是府尊,可永平府这开年就能面临着开矿建坊以及修路等一大堆事务,还涉及到安置流民,另外惠民盐场之事虽然朱大人现在在操心,但是我担心起力有不逮,未必能一蹴而就,所以弟子担心若是要把这许多事情都做好,只怕还是要安排一个更得力的同知来协助显伯兄做具体事情才行。”
这个时候所有人都听出来了冯紫英的意思了,这个小家伙现在居然也学着要举荐人了?这可有些意思。
按照大周的士林官场的惯例,从四品以上可以称得上高官,正三品以上可称重臣,也就是说四品以下,四品和从三品,正三品及以上分成了三个层级,绝大多数官员终其一生都只能在从四品以下徘徊,绝大多数正四品及其以上的官员都只能出自进士出身,也就是说,哪怕是举人出身,你要想做到正四品及其以上的文官,可能性就很小了,除非特例,这和武官截然不同。
同样,从四品、正四品、从三品这三个层级要再跨越到从三品以上,那么一样非常艰难,大部分从三品及以上的官员都需要有庶吉士或者翰林院的身份,而每一科庶吉士不过一二十人,即便是你是庶吉士出身也未必就能进入到这个层级。
而按照惯例,四品以下官员是没有举荐资格的,哪怕是这种士人内部的商议上,也都只有旁听的份儿了。
===庚字卷
第二百零七节
谋事做事下基层===
倒是韩爌笑了起来,“嗯,若是紫英真的出任顺天府丞,倒也说得过去,正四品大员了嘛,再说了,这永平府的格局也算是他一手一脚打造出来的,也该有些发言权才对,……”
他对冯紫英不熟,但是却知道这个年轻人算得上是年轻一辈中最杰出之士,他最看重的孙承宗、郑崇俭几个不但与冯紫英关系密切,而且都对冯紫英推崇备至,陈奇瑜虽然和冯紫英有些龃龉,但是他也能感觉得到陈奇瑜还是比较佩服对方的,只不过佩服中夹杂一些嫉妒情绪罢了。
能让永隆五年那一科的山西三杰都敬重佩服的人物,不能不让韩爌高看几分。
齐永泰压抑住脸上的怒意,看了一眼四周的同僚,若是私下里向自己推荐都还要好一些,但是这般公开提出来,就显得他齐永泰有些过于骄纵这个弟子不懂礼数了。
你冯紫英才出仕几天,现在居然琢磨着要举荐人才结恩于人了么?
吐出一口浊气,齐永泰没有作声,倒是崔景荣含笑符合韩爌:“嗯,可以理解,永平府这边的情形也只有紫英最了解,说说也好,咱们在座的这些人听一听也没坏处。”
“那你就说说吧,想要举荐谁?”齐永泰沉声道。
“若是大章(郑崇俭)可以,不妨让其出任永平府通判,佐理庶务,……”冯紫英想了一想才道。
让郑崇俭出任同知肯定不行,差距太大了,但出任通判正好主官粮税庶务,也能说得过去。
“大章?”乔应甲摇摇头:“大章才到兵部几天?紫英,你真以为这种破格擢拔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行的?他才是副主事吧?正七品,永平府通判是正六品,连升两级,大章固然优秀,但是他的功劳实绩却远远不够,真要这样做,只怕吏部那边就通不过,高攀龙可不是一个好相与的,……”
冯紫英提到的郑崇俭是三甲进士出身,现在在兵部职方司担任副主事,正七品,职位上的确有些低了,但考虑到他是下地方,连升两级未尝不可,没想到乔应甲也不看好。
“紫英,我们知道你与大章交好,大章在兵部也的确干得不错,但汝俊兄也说了,这种破格晋升是需要有实打实的功劳政绩来作为晋升依据的,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行的。”
孙居相摇摇头,他也很欣赏郑崇俭,但却知道这种破格晋升没那么简单。
“你在永平这一年,迁安一战力败蒙古人算一功,帮助接纳顺天府流民算一功,清理军户隐户算半功,开矿办厂修路,同时矿税、商税大增,也可算半功,加起来能算三功,再加上这替朝廷和兵部与内喀尔喀人谈判赎人,虽然皇上和朝廷不能记你一功,但是大家伙儿心里都有数,要么朝廷就得要多出一大笔银子,要么就得要承受京中士民的怨气,所以这也可以算一功,当然这只能算在心里边儿,不能明面上说。可凭着你前面几桩功劳,我们在朝中提出来,也没有人能说你半个差字,吏部也要认可,所以你到顺天府丞连升两级,没人能说什么,可大章在兵部,纵然他是下地方,按照惯例可以升一级,但也只能是从六品,如何能做正五品通判?”
冯紫英觉得自己晋升似乎轻而易举,不知不觉间一级兵奔着正四品去了,那么,自己同学搏个正六品应该很容易才对,但没想到这一番道理细细盘算下来,竟然连正六品都不可得,不知不觉间,自己和这些同学之间的差距已经这么大了。
其实距离从自己进翰林院担任修撰就开始拉开了,别说郑崇俭他们,就算是杨嗣昌、黄尊素这些榜眼探花们也不过是授了翰林院编修,低了自己这个本来只是二甲进士的一级,当然如果杨嗣昌和黄尊素二人现在愿意下地方,也能按照惯例有机会升一级和自己拉平,但很显然这两人都是不愿意的。
不过他本来首选也不是郑崇俭,而是另外一人。
“那弟子希望能让君豫(练国事)来永平接替我的同知。”冯紫英说出自己真实目的。
“君豫?!”几个人都讶然出声:“那怎么行?不行!”
几个人都是异口同声,剩下没出声的人也都是脸上露出不满之色。
练国事乃是永隆五年的状元,现在在吏部任员外郎,这也是大佬们在冯紫英下地方之后特别将练国事放在吏部这个关键部位上来培养和历练的,现在冯紫英居然提出要让练国事去接替他。
“齐师,我知道诸公将君豫放在吏部是有很深的用意的,其实在我离开京城去永平时也和君豫交流过,也认可这一考虑,毕竟吏部关系到人事布局,也需要一个梯次人才培养,但是我还是觉得,如果从长远来看,一个吏部出身的官员,没有在地方府州干过,那么他的经历就是不完整的,他根本就没办法理解和体会像州县这一级基层所要面临和经历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也无法理解下边庶民百姓的困苦,同样也无从知晓下边那些劣绅土豪的奸狡恶毒,那么日后哪怕他做了吏部尚书侍郎或者郎中,如何去考察考核下边的官员?就一看税赋二看治安三看教化么?好吧,就算是只看这三样,但下边官员胥吏们的手段他又能看穿几个?吃一堑长一智,如果没有在下边干过的经历,我觉得只怕吃几堑都未必能长得到一智,这对君豫来说,未必是福。”
冯紫英的话虽然算不上振聋发聩,但是也算得上是深刻入骨了,这也是他这一年里和地方上士绅们斗智斗勇中慢慢体会出来的。
在座的众人都是为官几十年的干臣,冯紫英说的这些道理他们当然明白,但是明白归明白,可让一个在吏部中枢干得正顺大家都视为后一辈中可堪与冯紫英比肩的角色去永平接替冯紫英,哪怕明知道永平的确需要一个这样的人才去稳住局面,都还是有些舍不得。
还是齐永泰若有所思地问道:“紫英,你和君豫探讨过?”
“说过。”冯紫英没有隐瞒,“而且还说过不止一次,弟子谈了在永平府的收获所得,君豫还是很羡慕弟子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意图去做事情,他也很认同弟子的许多想法观点,所以弟子今日才会提出来,至于说吏部这边儿,离了君豫兄未必就要出多大状况,但永平府如果多了君豫去协助显伯兄,弟子相信情况会好很多。”
齐永泰沉吟不语。
冯紫英趁热打铁:“齐师,诸公,其实弟子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咱们这几科的学生士子能够不要拘泥于或者说都渴求留在六部和都察院中,弟子以为趁着年轻到府州县去锻炼打磨一下,对大家成长的好处绝对大于在朝中,等到有过三五年在下边府州的经历,能够深刻理解和领悟下边州县最迫切的问题,最困难的事务,最棘手的麻烦,学会如何来消除或者解决这些困难麻烦和问题之后,回到六部和都察院,就能够明白制定方略政策时该如何结合实际了。”
这个建议其实冯紫英或明或暗在齐永泰面前都提过两三次了,但都没有引起齐永泰的重视,在乔应甲和官应震面前也提过,情况都差不多,这个时代的官员只要有机会都更愿意到朝廷中枢,只要是进士出身,到直省这一级都会有些遗憾,遑论府州县。
并不是这些大佬们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但是这要触及到个人利益,明明就有机会留在中枢,你却要别人下去,告诉别人你需要历练,没有人会认为这是好意,像冯紫英这种主动请求下去的人几乎没有,所以他下去的时候才会引起如此多人的触动和震惊。
“弟子此番去永平府也不过一年时间,也算是取得了一些成就,弟子也不认为换了别的同学和官员来就做不到,他们来一样可以取得这些成绩,同样,如果先前伯辅公历数弟子在永平取得的成绩足以作为擢拔的依据和理由,这其实也变相说明了在基层为官更是大有可为,擢拔晋升的机会也许更多,那么这样一来也许就能让更多的官员主动到下边来谋事做事。”
这一番话说得一干人都有些心动,尤其是齐永泰和乔应甲,他们二人一个是吏部尚书出身,一个是长期在都察院任职,都是直接掌管着官员的京察和大计,很清楚各级官员们的心态。
如果按照这个模式来,无疑能够极大的促进官员到下边去谋事做事,现在冯紫英已经开了一个头,如果让练国事紧接着效仿,无疑也是一个姿态,能够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
二人交换了一下目光,缓缓点头:“此事先说到这里,需要再仔细计议,不过紫英,你回顺天府的事情,没得商量,年后就会有一个结果。”
===庚字卷
第二百零八节
姐妹机锋===
冯紫英回到府中的时候已经子初了。
一个多时辰的讨论商议,也算是让冯紫英第一次感受到了作为士林群体中最顶层的议事规则,在他看来这更像是一个相当松散的地域利益结合体,既要讲名望资历,也要讲官职品轶,而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
像韩爌这种虽然在野,但是作为山西士人中的领袖人物,仍然是应邀参加,当然这也和他可能即将出仕为官有很大关系。
至于像自己这种小字辈,无论是名望资历还是官职品轶照理说都没有资格参加,但是考虑到自己一来是齐永泰和乔应甲的得意门生,二来齐永泰也有意要让自己旁听观摩一下,让自己尽早熟悉了解这种模式,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机会。
之前冯紫英也是抱着旁听观摩的心思,谁曾想话题却渐渐延伸到自己身上,进而还变成了后半段的主题,这让冯紫英也始料不及。
要说一点儿回京师的心思都没有,那是假话,但是要说让自己马上就会京师城,冯紫英的确有些不太愿意。
永平府那边的确还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他担心一旦回了京师,只怕许多事情就会走偏,而魏广微自己并不真正了解,一趟江南之行也只是让自己和对方勉强熟悉,但对方具体思路想法如何,他心里没底。
更何况他还有些担心,前世历史中他记忆不多的晚明历史中,这位“外魏”可也是一位臭名昭著的角色,和“内魏”魏忠贤并称,作为阉党中的中坚力量依附于魏忠贤,这说明此人节操堪忧。
当然世界线已经偏移,历史也发生了改变,大明会发生的事情,到大周就未必了,所以冯紫英在下江南那一回一路上也仔细观察过魏广微,还真没见出有什么其他异样。
但出于保险,冯紫英还是希望能有一个自己了解和信任的人来接替自己的未尽工作。
练国事虽然现在是吏部员外郎,但是冯紫英相信自己可以说服对方来接手自己的事务,只需要想起描述一下未来永平府的前景,再看看自己在永平府一年的表现和收获,练国事绝对无法拒绝。
想到这里,冯紫英又有些迷惘,自己回到京师城就任顺天府丞,一切工作又要从头再来,而且他也很清楚,顺天府与永平府截然不同,工作重心都完全两样,如果说永平府的考核主要是赋税和治安,那么顺天府官员的考核就主要是治安和教化了,赋税反而无足挂齿了。
冯紫英遗憾的是自己刚刚将一副无比美妙的图画完成最基础的勾勒,正需要浓墨重彩的描绘一番的时候,却告诉你需要重新去一张已经被涂抹得花花绿绿的纸板上去作画了。
这种感觉甚至给冯紫英带来了些许沮丧和颓唐情绪,虽然他也很清楚自己这种情绪和心态都有点儿问题,这甚至连挫折都算不上,或许就是因为自己走得太顺,觉得什么都在掌握之中,才有这种心态吧。
但现在现实还是给了自己一耳光,让自己能清醒一些,小看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麻烦。
昨晚在沈宜修那边住的,今晚就要回二薛这边了,但冯紫英还是先回了书房,他需要好好整理一下思绪。
虽然一切都尚未敲定,自己要出任顺天府丞也需要诸公与江南士人那边商量,但冯紫英确定自己离开永平府只是时间问题了,没准儿自己甚至比朱志仁还先走都未可知。
宝钗和宝琴还在外房里说着话。
都是知根知底一家人,自然就不像在外边儿那么讲究。
二人都是坐在炕榻上,暖和的炕榻下腾起来的热气让整个全身上下暖意融融。
这外衣当然不必穿,二女都只穿着内穿绫绣小袄。
宝钗是一件鹅黄底子夹杂着玄色滚边绣着鸾凤彩纹图案的,富贵气息中洋溢着几分安逸。
宝琴却是鲜红色的赤缎绣袄,胸前却是两朵并蒂莲盘曲缠绕,一直延伸到了领口上,但是这绣工就不一般。
虽然说着闲话,宝钗目光却落在了宝琴的这一袭绣袄身上,绣工花色自然不是宝钗关心的,她也知道这是宝琴最得意的一身,乃是双碾街最著名的罗绮绣坊订制的绣袄,尤其是那一双并蒂莲花,更是透露出几分华丽堂皇之气,让宝琴最是喜欢。
宝钗当然不会在意宝琴的衣着打扮,且不说她平素里便看惯了,便是她自己喜欢,把罗绮绣坊的几个女工绣师叫来府上单独订制几套也毫无问题,能为小冯修撰府上订做衣衫,那也是他们罗绮绣坊的排面。
她之所以目光灼灼地看着宝琴身上,还是因为这身原本十分合身的绣袄,现在看起来似乎有些紧绷绷的感觉了,尤其是那胸前并蒂莲所在,更是浮凸毕现,很有些惊艳的感觉。
宝琴连十七都还没满,要四月间才满十七,比起自己要小两岁多,先前倒还不觉得,怎么这会子骤然间觉得这丫头嫁了人之后却像是抽条了一般,一个月间这身材就变化不小了?
不是宝钗多心,而是嫁过来一个多月,之前宝钗和紫英也更多的是感情上交融,但是嫁过来之后,耳鬓厮磨,日居夜息在一起,久而久之也大体知晓了自己这位相公的一些喜好,比如这胸,相公便是喜欢更茁壮一些的,虽然相公从未说过,但是宝钗却能感受得到。
先前她还有些担心自己身材有些偏丰腴,所以格外听不得谁说自己像杨太真,但嫁到冯府这边之后,太太姨太太喜欢还可以说是觉得自己这体格身材能生养,但是相公也经常提及说这是健康之美,看相公的神色心情倒不像是讨好自己,而是发自内心,所以宝钗心中也是格外放心。
没想到宝琴先前还有些瘦削苗条的身材,这一个多月里便有如此变化,联想到自己相公睡觉时候总是喜欢爱不释手,宝钗一阵耳根发烧,望向宝琴的目光也多了几分复杂的味道。
宝琴却没有注意到自己姐姐的心境变化,自顾自地说着话:“姨太太还是把年前各地送来的各种年货以及各色收入都做了一个简单分派,小妹也拿到了单子看了看,咱们二房这边和长房那边没太大差别,也就是一些最早老爷从长房、二房那边承接过来的产业有些不同,”
“哦?有哪些不同?”宝钗终于收回了心思。
宝琴年龄小,兴许这结了婚呢变化可能就大一些,但是想着丈夫搂着自己入睡时的癖好,她又有些觉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6/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