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7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0/1718


红楼梦书中她是嫁给了薛蝌,但是这一世薛蝌不满足于寻常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想要追求更高的目标,而且在妹妹给自己做媵的情况下,岫烟这种小家碧玉显然就不是他合适对象了,便是薛家二婶也不能答应,所以一个进士出身的京官之妹才是合适的。
若是岫烟能进自己门,无论是哪一房,都是即为合适的,长房这边二尤都是不怎么通掌家事务的,沈宜修固然聪慧,但是她是大妇,精力也有限,肯定需要一个助手,而二尤、晴雯都显然不合适,岫烟就非常适合。
二房那边倒是不必,宝钗和宝琴都是精明能干的性子,尤其是薛宝琴,但黛玉那边却更合适,黛玉日后肯定是不怎么管家的,可偏偏遇上一个妙玉是更不靠谱,这三房怎么看都缺一个帮手,岫烟无疑是最适合。
美好幻想了一阵,冯紫英这才傻乐着摇摇头,自己看来也是进入喜欢幻想的季节了,春天来了?
贾赦也不过就是给自己画了一个大饼,且不说邢忠夫妇的想法,还有岫烟自己也未必愿意,而且贾赦也说可能最好是跟着黛玉的婚事,那都要一二年后去了,但赎人的事情能拖一二年么?
所以这就是给自己画的一个饼,先让自己把赎人的事情给办了,这样他才会兑现诺言。
当然,冯紫英倒也不怀疑贾赦的确有这份心思,毕竟欺哄自己绝非他所愿,他也很看好自己,只要自己仕途蒸蒸日上,他当然会一力促成这桩姻缘,这也符合他的利益,若是岫烟日后在自己这里得宠,他也一样算是多条路子。
“相公,怎么说?”看见冯紫英一脸淡然进屋,沈宜修好奇地问道。
晴雯也是捏紧了汗巾子,虽说是玩笑话,冯紫英答应替自己寻家人,但是另外一条却是像一条锁链所住了她的心,那可是要替爷生儿女的。
“嗯,怎么说呢,我觉得么我和晴雯打的赌,都符合,我固然要替晴雯寻父母,但是晴雯么,也得替爷生一对儿女才行。”冯紫英乐呵呵地道。
晴雯轻轻侧首啐了一口。
沈宜修倒是挺高兴,“哦,相公的意思是贾家老爷此番来不完全是给相公添麻烦?”
“算是一个双赢吧。”冯紫英简单地把情况介绍了一下,“赦世伯想要从中挣银子,我呢,也想早点儿兑现和内喀尔喀人的约定,否则让内喀尔喀人觉得我心不诚,日后再要合作就有困难了。”
晴雯嘟起了嘴巴,“说来说去还是赦老爷想借着爷的手来挣银子,爷说的不过是替赦老爷掩饰而已。”
“狭隘了吧,”冯紫英摇摇头,“除开士卒二十万两银子,剩下将佐们起码是一二百万两银子的生意,我估计皇上是肯定不愿意出的,甚至也出不起,朝廷内也肯定会反对,所以这桩事儿是我给了宰赛一个念想,如果彻底落空,宰赛会不会翻脸下毒手不好说,但是他在内喀尔喀五部内部和科尔沁人那里必定威信大降却是必然的,死伤近万,如此艰辛一趟,却没能拿到足够的回报,这个首领的地位肯定会受到挑战,甚至被颠覆,这是草原上的生存法则,”
“相公说得对,宰赛失势,内喀尔喀五部不稳,都不符合大周的利益,同样也对相公不利,日后相公想要借助永平府来联结东蒙古草原的战略就会落空,而且公公在辽东那边也会缺少一个帮手了。”沈宜修点点头,她的眼光要比晴雯这些高远得多。
冯紫英赞许地看了她一眼,“家有贤妻,如有一宝啊。这一仗之后,我预计察哈尔人势力会有所减退,但建州女真在掳走了抚顺那边几万百姓之后,实力还会进一步膨胀,而且科尔沁人和东海女真也在逐渐向努尔哈赤输诚,虽然我希望利用叶赫部和内喀尔喀五部来遏制这种势头,但能不能达到目的,不好说,建州女真的地理优势太明显了,特别是乌拉部搬到了叶赫部之后,事实上原本阻梗在建州女真和东海女真之间的咽喉要道已经被打通了。”
“那为何夫君要向公公建议乌拉部迁到叶赫部让出那条咽喉要道?”沈宜修是知道丈夫给公公写信如此建议的。
“乌拉部之前被削弱得太甚了,而其首领布占泰也被努尔哈赤打得有了心理阴影,再坚持下去,就算是有叶赫部和辽东支持,也逃脱不了被努尔哈赤吞并的结果,而且我担心努尔哈赤会利用围点打援的办法,来借此削弱叶赫部,一旦叶赫部都被灭了,大周在辽东要坚持下去就会更难了。”
冯紫英的解释沈宜修大致明白,她也不懂军务,但是丈夫出道以来无论是在哪方面都是从未失手,便是公公在抚顺一战上失手,丈夫也说的确是没想到李永芳这个人而已。
丈夫不在辽东,自然对辽东镇那么多将领不了解,这等事情自然也怪不到丈夫身上来。
“相公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妾身佩服。”沈宜修莞尔一笑,打趣丈夫。
“呵呵,别人说呢,为夫就笑纳了,不过宛君说么,为夫就当仁不让了。”冯紫英最后半句来个神转折,把在座的沈宜修和晴雯、云裳都逗笑了。
叶向高沉着脸看着堆砌在自己面前的厚厚一叠书,伸手压了压,最终还是叹了一口气。
“尔张,道甫,蒙古人正在退却,但是密云、怀柔、昌平、顺义、平谷几乎都变成了一片白地,今冬明春,这又是近百万流离失所的百姓,如何是好?”
李廷机和李三才交换了一下眼神,“首辅大人,中涵那边怎么说?”
郑继芝已经上了致仕请求,七十几的人了,身体的确也有些吃不消了,内阁也在酝酿要对整个六部堂官们进行一轮调整,户部尚书出缺,自然也是无数人盯着在。
即便是确定了会有江南士人来接任,但是江南士人里边一样也有派系治政,像方从哲虽然是次辅,但是却是浙江士人的代表,他和南直隶士人关系密切,而叶向高、李廷机则是福建士人代表,他们和江右江西方面关系更密切。
伴随着蒙古人撤离,北面半个顺天府都沦为了北地,被掳走的财货人口无数,更重要的这一季一直持续到明春,几个月恐怕会成为京师城的噩梦。
数十万流民就算是能劝返一部分,但是本身许多就已经赤贫阶层,无田无地,破屋烂瓦,现在借着蒙古人南侵南逃,回去的日子更难熬,自然就不会愿意回去了。
这一位这今冬明春顺天府的赈济和治安压力巨大,稍不注意引发民变,这可是在京畿之地,不必临清那等远处,带来的影响不可低估。
随着西南战事的开打,流水一般的银子汩汩向南流去,户部现在空空如也,面对顺天府一天三道上书请旨,要求开仓放粮赈济和劝返离乡百姓,朝廷一干人也是坐困愁城。
“中涵的意思是让伯孝兄留任到明年夏季夏税收上来之后,这西南平叛和顺天府的赈济都是棘手事儿,需要好生规划,此时易人的确不妥。”叶向高也沉着脸轻声道。
“我看可以。”李三才率先表态,“甚至在晚一些也没什么,我担心西南战事会迁延,恐怕不会像我们预料的那么快了结。”
李廷机皱眉,“道甫,一年时间都解决不了?宁夏叛乱那么大的声势,而且还是内外勾结,也不到一年就彻底铲除了,难道一帮坐井观天的土司还能比宁夏叛军更难对付?”
“尔张,都说福建多山,那四川、贵州一带山地只怕比福建更险峻,而且气候也比福建复杂多变,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就是说的那边,那边打仗,不完全是拼士兵,更多的是拼后勤粮秣能不能跟上。”
李三才还是有些见识的,在漕运总督几年,也算勉强知兵,深知这带兵打仗最重要一环就是粮草先行,而播州那边,后勤粮秣能跟得上么?
===庚字卷第六十七节不消停===
“湖广去年收成还算不错,但四川那边略差了一些,重庆、顺庆、潼川、保宁、叙州诸府都遭遇了旱灾,成都、龙安、嘉定几府算是丰年,……”李廷机也皱着眉头,“四川那边道路差了一些,运输消耗比较大,……”
“杨鹤上书称荆襄流民情况还算稳定,但是白莲教在其中流传很广,湖广今年丰收,需要进一步稳定郧阳山区的粮价,所以……”
李三才也愁眉深锁,杨鹤出任郧阳巡抚之后似乎一门心思都放在如何稳定荆襄流民上去了,对于朝廷另外一个任务就不怎么上心了,或者是觉得王子腾资历太深不好指挥,又或者觉得孙承宗去了是要分他权力?
这帮湖广人也存着一些心思,不愿意为了四川那边的战乱把湖广折腾得太厉害,可也不想想,如果播州之乱控制不住,势必蔓延到湖广境内,那就真的成了养虎成患了。
紧挨着重庆府东面的一片湖广境内的土司都不是善茬儿,若是杨应龙被迅速平定倒也罢了,他们甚至能助官府一臂之力,若是官军战事不利,这帮家伙会不会蠢蠢欲动,那就真的不好说了。
据李三才所知,像湖广西面的保靖州宣慰司、永顺宣慰司、施州卫境内的土司都历来不那么安分,只不过矛盾不及四川和贵州那边那么突出罢了,可真的得了机会,趁机作乱的可能性很大。
“杨鹤去了湖广,怎么也变得不顾大局起来了?”叶向高有些不悦:“湖广重要,还是整个大周朝局重要?在都察院时口口声声称大局为重,怎么当了巡抚就变得如此狭隘起来了?”
干咳了一声,李廷机替杨鹤缓颊,“杨鹤只是说困难,他是湖广人,替湖广喊两声困难也能理解,不过我相信如果朝廷有令,他还是会遵令而行的。”
“西南战事我们现在都心里没底,究竟会打多久,变成什么样子,户部这边有多少预留准备,现在都还是一个未知数。”叶向高也没有再追究,“固原镇的兵走到哪里了?”
“应该到西安了。”李三才道:“昨日景秋还在说,从西安往南走路就不好走了,怕是要走到明年开春才能到。”
“我们的动作还是慢了一些,当初有人提出来要尽早考虑用三边的兵,我们还觉得有些小题大做,但现在看来,……”叶向高没说下去。
王子腾的登莱兵不可靠,一直在湖广徘徊,到现在都还没进入施州卫和永顺宣慰司,这让朝廷也是忍无可忍,也给王子腾下了最后通牒,王子腾这才开始慢腾腾地从永定卫、安福所一带向西进军。
向西就要进入所谓的湘西地区,也是各个土司辖地,不过登莱军数万大军,倒也不虞会有谁不长眼来挑衅,但是一旦穿越过这一片进入到四川的酉阳宣抚司、平茶洞司、邑梅洞司这一片,这后续后勤保障线就要彻底暴露在诸如保靖州宣慰司、永顺宣慰司这些土司的兵锋之下,打了胜仗,好说,如果战局不利,那这些土司会有什么反应?
王子腾在给朝廷的信中也明确提出了这一重担忧,虽然遭到了朝廷的批驳和责令,最终还是向西而行了,但是包括兵部在内一些人还是承认王子腾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
湖广西部历来就是不稳之地,西北的郧阳、襄阳乃是荆襄流民聚集地,西南的施州卫、永顺宣慰司、保靖州宣慰司都是土司林立,民情复杂,堪称不服王化之地,而这里又恰恰毗邻重庆府和播州,一旦局势动荡,势必影响到这些土司的走向。
不过现在播州已经生乱,无论如何都要表明朝廷的一个姿态,孙承宗还未到叙马兵备道便已经开始下令调集四川那边的卫军,耿如杞在重庆府也加紧训练了五千民壮,大批军资也还是源源不断输入,加上固原军正在加紧南下,对于播州的平定,大家还是身怀信心的。
叶向高的话又提到了痛点上。
当初冯紫英就建议过尽快抽调固原或者榆林兵南下,但是朝廷迟迟未做决定,总是觉得或许局面没有那么糟糕,一直到耿如杞到了重庆府开始认真调查播州方面的情况反馈回来之后,朝廷才开始重视起来。
但要抽调固原或者榆林兵也不是那么简单一件事情,需要先把榆林和固原那边的局面安排好,而蒙古人的入侵使得大同军被抽调入顺天府,为防范土默特人趁机作乱,榆林镇和山西镇的兵都不敢动,就只能抽调固原镇的兵了。
“首辅大人,西南战局现在还不好说,但楚材、稚绳都专门提到了后勤保障问题,王子腾一样是担心此事,杨鹤也提过,西南战局和西北平叛可能一样都是会面临粮秣物资运送损耗过大的难题,哪怕是成都、嘉定或者湖广粮食物资要运到前线,都会花费劳役很大,这还没有算从固原过来的消耗,……”
李三才忍不住摇头,“可是这顺天府今冬明春的赈济,还要要赎回京营士卒花费二十万两银子,我还有些担心南通州那边倭寇突然消失会不会还有更大的阴谋,江南那边的卫所力量比起九边差得太远,万一漕运……”
李三才是漕运总督出身,深知漕运对京师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经历了这一场战事之后,对粮食、布匹这些民生物资需求量更大。
湖广和江南的物资都需要从运河过来,如果说倭寇把目标对准了漕运,哪怕只是随便制造一两场混乱,都能让北地运河沿线的粮价暴涨,对于有些商人来说恐怕是攫取财富的好时机,但是对于被百姓来说,就是一场浩劫了。
财政问题始终是困扰大周朝最大的问题,尤其是元熙三十七年之后,朝廷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但即便如此顶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元熙帝依然开启了他第六次江南之游,耗费巨大,也引起了朝廷内部很大的争论。
一些御史甚至直接上书皇帝,要求停止南游,把花费用到九边防御上,但是元熙帝仍然固执己见,坚持第六次下江南,这也极大地恶化了士林文臣,尤其是北地士人与元熙帝之间的关系,使得元熙帝在元熙三十七年后几乎得不到朝廷文臣的支持,不得不采取称病不朝的对策。
而在元熙四十年后元熙帝不得不考虑提前禅位,以化解日益对立的君臣关系,这才有了忠孝王登基成为永隆帝。
叶向高也颇为头疼,他很清楚郑继芝已经尽力了,应该说还全靠这两年开海之后朝廷财政状况有所缓解,才能支撑下来,只不过大周就像一艘破船,这里刚堵上,那里又漏了,方方面面都在出岔子,委实捉襟见肘。
“好了,道甫,现在说太多也没有意义,我们也只能一件一件来解决。”叶向高顿了一下,“这顺天府的流民问题首当其冲,恐怕还是要让各县尽快劝返,赈济粮还得要从各仓调运,通州那边先考虑调一些出来,起码得让这些流民今冬明春不至于冻毙饿死,……”
“前日里倒是听见乘风说,丰润、玉田那边也有不少流民跑到永平府那边去了,但是永平府那边倒是挺欢迎,……”
李三才迟疑了一下才道。
“欢迎?”一句话让叶向高和李廷机都无比惊讶。
这年头难道还有谁会欢迎流民?谁不知道这流民就意味着赈济,一个冬春下来,花销可不小,哪怕是有朝廷的赈济粮食,但是涉及到对地方社会治安的冲击,地方官府的管治,都需要耗费巨大精力,这可真没听说谁会觉得这是好事。
李三才想了一想才道:“朱志仁和冯紫英在永平府几个县大肆开矿烧炭,办铁厂,建炭场,产铁量不小,需要大量劳力,又搞起了一个叫什么‘水泥’的工坊,主要是用来修墙铺地用,据说类似于筑城墙的米汁,能够凝结弥合砖缝隙,也能把石子、泥沙凝结在一起,非常管用,十分畅销,供不应求,我听一个熟悉的山陕商人说,他们现在就等着蒙古人退兵,卢龙和迁安的矿山和铁厂、炭场都会立即重新启动和扩大规模,加上兵部兵仗局和军器局都与佛山庄记在永平府依托这些铁厂建设了两家修造枪炮的工坊,所以需要的人很多,……”
叶向高和李廷机都听得有些目眩神迷,李三才却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听那个商人说,为了便于卢龙和迁安的铁料、铁器方便运到榆关港装船外销,冯紫英甚至和山陕商人们提出建设一条从卢龙到榆关的水泥路面,也就是像石板一样的大路,这种路甚至不会受雨季雨水的浸泡而变得泥泞难行,……”
“真有这么厉害?”李廷机都忍不住问了一句,“如果这是真的,冯紫英这可真的是到哪里都不消停啊,人家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他是事不惊人誓不休啊!”
===庚字卷第六十八节大生意===
来贾府只找贾赦,还是第一回。
因为时间太紧,明日一早就要启程回永平府,冯紫英不得不“降尊纡贵”再来荣国府一遭,所以连在门口迎候的王善保都很吃惊,这可是稀罕事儿,冯大爷专门来找大老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0/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