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7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2/1718


“哼,平儿这小蹄子看样子也是想男人了,一大早就往跑,……”
王熙凤知道平儿这是秉承自己的意思,一早出门去看看送来的《今日新闻》,一般说来这报纸都是先送到老爷那里,老爷看了之后,余下便是宝玉或者以及暂时停课回来的贾环要看一看,平儿也就是要去宝玉或者贾环那里打听一下消息。
虽说城外的事儿她们也只能听着看着,但是能得到一个好消息,那晚间睡觉时候心里也踏实许多。
“奶奶这话可昧着良心了,平儿姐姐对奶奶可是忠心耿耿,哪有奶奶说的那样?”小红自然是知道自家奶奶说平儿不过是习惯性的骂几句,但是内里对平儿的信任却是半点未减,自然要帮着辩驳一番,两边讨个好。
王熙凤冷哼一声,正欲说话,便听得外边一阵急促脚步响,那平儿惊慌的声音便在外间响起:“奶奶,奶奶,出事儿了!”
===庚字卷
第二十一节
一局牵动女儿心===
王熙凤手里一抖,糖结伽蓝珠串险些落地,盯着一路小跑进来的平儿,脸色煞白,下意识的心一紧,“小蹄子,你这么喊天叫地的这是要吓死人不偿命啊?怎么了?天塌下来了?”
平儿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妥,只是她奉奶奶的意思出去打探消息,刚走到前院就听见环老三正在慷慨激昂地吼着道:“这京营一帮子都是些废物,八万大军就被蒙古人包了饺子,全军覆没了,这《今日新闻》还碍口识羞遮遮掩掩地说什么出师不利,这叫做出师未捷身先死,就再没师可出了,都完蛋了!”
一句话把平儿听得心拔凉拔凉。
之前奶奶也只是神神秘秘地叮嘱自己去打探一下城外的战事状况,当时她就觉得奇怪。
先前城里都传蒙古人虽然打进来了,但是有蓟镇大军和京营十几万精锐保卫京师,肯定没问题,后来就有传言说宣府那边出了事儿,另外一支蒙古军队从宣府那边沿着延庆州打进来了,引得城中一日三恐,谣言四起,人心惶惶。
好不容易说大同军和宣府军已经把蒙古人挡住了,安稳了几日,这怎么又传出来京营大军被包饺子全军覆没了?
真要这样,这京师城难道真的要守不住了,要被蒙古人占了?
平儿也顾不得许多,赶紧过去,看这是贾环和宝玉两兄弟正在争论。
宝玉还在强辩说没有那么严重,不过是小挫,可贾环却毫不留情地揭穿了老底,说他早就从书院同学那里得知了这个消息,书院同学的长辈便在兵部任职,这在朝廷里都不是秘密了,现在这《今日新闻》刊载的新闻不过是映证了之前的消息罢了,没见着京师城里京营士卒少了许多?
平儿一听,便顾不得许多,拉着贾环问了个究竟。
贾环也没有隐瞒什么,直接说京营八万人马在永平府那边大败,被人家蒙古人偷营包了饺子,一下子被俘虏了五六万人,剩下的一二万人也算数溃败,不知所踪。
现在蒙古人气势正盛,向朝廷索要赎金,否则就要把这些京营将士押回草原上去,可好像朝廷又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银子来赎这些人。
“你是说京营大军在永平府那边被蒙古人包围歼灭了,被俘虏了几万人?”王熙凤心中也是一凉。
京营是王子腾的老巢,舅舅在京营担任节度使多年,可以说京营上下都是奉王子腾为尊,即便是王子腾离开京营节度使位置了,但是后续接任的人都再也难以达到他那样的影响力,没想到几万京营大军竟然被蒙古人一下子打垮了。
“听环哥儿从外边听来的消息,应该是如此,今日报纸上也写了,环哥儿说语焉不详,那是怕消息说得太明白,引起京师城里百姓的慌乱躁动,但实际上消息灵通都已经知晓了。”平儿有些惶恐地道:“京营八万大军都被蒙古人打垮了,冯大爷不是还在永平府当同知么?也不知道情况如何?”
平儿的话也勾起了王熙凤的心事。
王熙凤自己都说不清楚自己对冯紫英究竟是一个什么心思,恨现在肯定是说不上了,但要说一定恼都没有,那也不是。
可这恼的味道就很复杂了,懊恼,羞恼,酸甜苦麻辣,王熙凤自己也觉得好像这个男人就不知不觉的走近了自己心里,就走进了自己的生活。
之前她对这个男人也是既不屑又轻视,但是几次事情之后,她对这个男人的态度又从原来的轻慢变成现在的逐渐有了一些敬畏,然后更多的还是很复杂的一种滋味,似乎自己有了一根可以依靠的顶梁柱,遇上什么事情,只要找对方就能拿出一个合理的应对方略来。
【看书福利】送你一个现金红包!关注vx公众【】即可领取!
骤然间听得永平府被蒙古人进攻,京营都溃败了,那永平府怎么办?也是赶紧撤离保得性命为主,还是另有打算?
“铿哥儿是文官,他又不是武将,守卫永平府也好,和蒙古人打仗也好,都不是他的主责,若是情况紧急,那便是抽身撤离也是正常情况,真要去不顾一切去守城,以卵击石,那才是智者不为,除了给蒙古人多送两具尸体,还能有什么?”
王熙凤也不知道永平府那边情况如何,她只是下意识的要去为冯紫英辩驳一番。
平儿也觉察到了这一点,连连点头:“奶奶说得是,冯大爷是文官,打仗那该是武将的事儿,怎么也不该轮到他上战场,或许他早就撤离到安全的地方去了。”
“那永平府那边具体情形,环哥儿可曾说什么?报纸上有无介绍?”王熙凤手里捏着糖结伽蓝珠串,满腹纠结,“现在舅舅去了湖广,便也不知道朝谁去打听这些消息了,老爷这些方面是一问三不知的,这却如何是好?”
平儿见旁边的小红有些诧异地瞥了王熙凤一眼,便轻咳了一声,“奶奶也无需太过担心,冯大爷吉人自有天相,若是冯大爷无碍,自然会送信到府里来,宝姑娘和林姑娘也能第一时间就得到消息,咱们府里受惠冯大爷良多,奶奶是个记恩的人,日后有什么,多看顾一下宝姑娘和林姑娘就好。”
王熙凤这才猛然醒悟过来,自己先前被平儿带回来的消息弄得方寸大乱,一时间说话也没有注意旁边还有一个小红,虽说这丫头在自己身边也算乖觉,但这等隐秘事情却还不能让她知晓。
脸上一阵燥热,王熙凤稳住心神,“平儿说得是,咱们府里若不是铿哥儿帮忙,宝玉如何能有这样读书写书的心思,环哥儿又如何能去青檀书院,连兰哥儿铿哥儿也答应替他走动,这铿哥儿能平安归来,府里边倒真的该去替铿哥儿祈福烧香才是。”
“那现在该如何是好?”平儿问道:“或许宝姑娘和林姑娘那边知晓一些情况,奴婢去问问?”
“嗯,去问问吧,要不我去太太那边坐一坐,看看有没有消息。”王熙凤故作镇静,她并不知道平儿这是心急过甚,没听完整个情况细节就匆匆跑了回来。
实际上《今日新闻》上除了介绍了京营在永平府境内三屯营遭遇挫败之后,《今日新闻》还重点介绍永平府民壮军队在迁安城成功地挫败了蒙古人的进袭,甚至还毙伤敌军数千人,这个消息在报纸上也是大书特书,甚至有点儿让人不敢置信。
谁能想得到同样是蒙古人这支军队居然能把八万京营一举歼灭,可却能在迁安城这样一座小县城下碰得头破血流?
就在王熙凤院子里乱作一团的时候,宝钗和黛玉也是同样得知了这个消息。
“姐姐可是听闻,冯大哥已经回京师城了,昨日还觐见皇上,得了皇上的赏赐和嘉誉?”黛玉急匆匆地带着紫鹃到了蘅芜苑,也顾不得许多,径直问道。
“这都是那《今日新闻》上说的吧?妹妹是从哪里获知的?”宝钗也款款起身,迎着黛玉,目光里满是探究,“现在外边流言很多,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要说《今日新闻》不敢谎言欺骗民众便是,但是也未必不是朝廷为了缓解京师城里百姓们的担心,所以才会这样做,……”
“可是只要冯大哥回京师城了,自然会到府里来,届时我们不是便知道了?”黛玉咬着嘴唇道。
“可若是这些都是朝廷为了宽慰大家而让《今日新闻》有意如此写的呢?”
宝钗一直坚持着要每日看《今日新闻》,她印象中《今日新闻》鲜有刊载这一类时政消息,即便是有,也多是那些早就尘埃落定或者有了结果的话题,像这种刚发生的大事,宝钗觉得好像从未有过发布在报纸上的情形,怕的就是误导民众。
可今日这一刊《今日新闻》却一反常态,长篇累牍地介绍这些战事,这自然会让心细的宝钗起疑,只不过她不敢当着黛玉面前说出来,只敢在心里如此想。
“姐姐在想什么?”黛玉见宝钗不吱声,忍不住问道,这么大的事儿,怎么宝姐姐却是话语甚少,这让她很不高兴。
“妹妹不是都说了么?冯大哥若是真的回了京师城,这一二日便该来府上,只要能见到面,那就一切都能说清楚了。”宝钗宽解黛玉,“妹妹若是还是放心不下,不如让紫鹃去一趟冯府,找晴雯问一问情况。”
“姐姐倒是若无其事,胸有成竹。”黛玉总觉得宝姐姐此番事情上不够上心,似乎有点儿听之任之,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味道。
宝钗何等聪慧,立即就听出黛玉话语里的不悦,起身牵住黛玉的手:“妹妹莫要多心,皇上亲自召见的事儿,只怕是没有人能撒谎编造的,妹妹也是关己则乱,其实那《今日新闻》上的文章,若能仔细读几遍,其实就能品出一个大概来。”
黛玉微微一愣,侧首思索,觉得自己似乎真的有点儿急躁了,比起这位沉稳娴雅的宝姐姐来,自己似乎好像还欠缺了一些火候。
===庚字卷
第二十二节
拜帖代表趋势===
【领红包】现金or点币红包已经发放到你的账户!微信关注公众号【】领取!
应该说《今日新闻》今日刊载的消息的确在整个京师城里引发了巨大的震动,便是寻常难得了解或者关心时政的深闺妇人们也一样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这些消息。
无他,这段时间里蒙古人入侵带来的巨大压力实在太大了,一遭遭遇这种战火临身,使得大家一下子无法接受了。
似乎天下承平二十多年,年轻这一代人似乎就从来没有体会过战火的滋味,对蒙古人或者女真人的印象就停留在那些个赶着马匹来京师城,带着毛皮、参茸、金砂,浑身脏兮兮带着味儿,举止粗鲁,言语生硬的那些个商队。
往日也曾听闻过战事的故事,那要么就在遥远的边墙上,要么就是在榆林、大同或者辽东这些边镇内外,真正能让京师城的士民们有些印象就是二十年前察哈尔人的寇边,但是他们也只是在永平府和宣府镇那边打进来,并未真正深入到顺天府境内,对京师城百姓的冲击完全没有这一次大。
哪像这一次,蒙古人竟然突破了怀柔和密云,直逼到了顺义、平谷一线,这几乎就是要打到北京城下了,想起呼啸而来的铁骑,狰狞可怖的外族人,挥舞着马刀,手拿着皮鞭冲进城来烧杀抢掠,整个京师城百姓就再也没法坐得住了。
这陡然间京师城中各种流言谣言就开始一下子盛行起来了,加上从城外大量涌入的京郊士绅大户们也是唯恐天下不乱,翻弄着嘴皮子,夸大其词地描述那些蒙古人是多么的邪恶恐怖,似乎要随时随地都能化身妖魔鬼怪择人而噬,这种情形只能加重京师城内的士民们的恐惧感。
这种传递效应会不断的增强,羊群效应让所有人都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压抑感。
实际上在朝中稍微懂些军务的官员反而没有太大影响,蒙古人就算是能打到京师城下又能如何?
巍峨雄峻的京师城便是强横如两百年前的瓦剌太师也先也一样只能折戟于此,灰溜溜打道回府,更别说现在边军精锐的大同军和宣府军已经大举进入顺天府,而察哈尔人也远不如那个时代的瓦剌人了。
但对于普通士民来说,哪怕是朝廷除了布告,他们一样会觉得这是朝廷在掩盖败局,是在安抚民心,相反,坊间随便一个流言都能让他们趋之若鹜,更别说本来也就有别有用心之人在其中兴风作浪了。
这也是永隆帝和兵部、礼部要半遮半掩的将三屯营京营惨败一事公之于众的缘故,因为这么大的事儿实在是瞒不过人,那溃逃的一两万人中虽然绝大部分逃到了永平府,小部分逃到了遵化被收罗起来,但是仍然有极少数通过各种渠道逃回了京师城,更别说朝中一样无法保密。
这等消息迟早要传开,与其被有心人炒作得沸沸扬扬甚至脱离实际,还不如借用《今日新闻》这样一个媒体平台来公之于众,起码现在《今日新闻》的口碑在京畿之地还相当好,通过这个报刊出来的新闻消息,更能为百姓所接受。
当然《今日新闻》也乐得能够借用这样一个机会树立起自身在京畿地区毋庸置疑绝对第一的行业地位,这也算是两利。
《今日新闻》也发布了内喀尔喀人在迁安城战败的新闻,但这却远不足以吸引京师城里百姓们的注意力,迁安城怎么能和京营相比?京营这是生活在京师百姓身边最亲近最直观的军队,是皇帝陛下的亲军,出征不敢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是起码也应当风光无比才对,怎么能一战之下就全数变成了俘虏?
《今日新闻》里并未提及京营大败被俘数万人的情形,但是这个消息一放出来,就有无数人自行脑补,然后还有无数人四处通过一些消息灵通人士打探核实,京营被蒙古人包了饺子的真实情况也就瞒不住了。
冯紫英还没有来得及出门,就已经被人堵在了家里边。
冯紫英回京的消息其实在昨日就传开了,但是真正发酵的还是冯紫英觐见皇帝,而《今日新闻》今日又刊载了永平民壮在迁安城下阻击内喀尔喀人大获全胜的消息之后。
得到这个消息的许多人都想来打探这个情况的真实性,毕竟在迁安城被永平民壮阻击大获全胜和京营大败被俘数万人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消息实在太让人不可思议了,好像应该是两个结果彻底反转过来才更让人觉得正常。
几大会馆,包括山陕、洞庭、龙游、安福、徽州等地会馆,纷纷来投贴求见,还有自然就是已经暂时解散大部分学员都已经转移到了京城中住下的青檀书院的学子们,以及冯紫英的这些同学们,另外就是像东平郡王、北静郡王这些武勋代表们,甚至连陈继先和仇士本都送来了拜帖,这可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事情。
论理冯紫英在永平府的政绩已经和除山陕会馆的这些商人们没有太大关系了,毕竟冯紫英已经走了地方官员的道路,而且永平府既非顺天、金陵、宁波、苏州这样的遮奢大府,冯紫英也不是一府主官,不过是一个同知而已,这些主要以南方为根基的商贾们好像没有必要再多么看重这位昔日风光一时的小冯修撰了。
但是商人们的嗅觉和洞察力却不是一般人能比拟的,甚至比许多官员们更敏锐。
冯紫英在风头最盛的时候主动避出京师前往永平,这个举动本身就很耐人寻味,再加上北面辽东蓟镇两大重镇总揽大权的总督依然是其父,这一回又如此突兀的被皇帝召见并给予嘉誉叙功,混杂着迁安之战的胜利消息,商人们还不明白这里边的味道,那就真的不够格混商帮了。
看见丰城胡同里边车船辐辏的样子,冯紫英也是吃了一惊,虽然也估计到《今日新闻》只要一出来,肯定会引起许多有心人的关注,但是如此规模,如此力度,还是让他大为震动。
皇上这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啊,虽然冯紫英不认为这就是多么糟糕的事情,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这本来既是一个相对辩证的道理,他从来没指望过只占好处不承担压力风险的事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2/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