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5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2/1718


“嗯,是有一些想法,我们也按照大人您的提醒,对这些一直在购买我们报刊的这些读者群体做过一份简易调查并进行了一个大略统计,发现在第五期和第六期卖出的八百份中,出来五十份是赠送外,其中售出的七百五十份中,商贾,也就是包括京师城中一些商铺东家和经营业主,大概占到了三成左右,官吏约占到二成五左右,一些家境交好的学生,比如国子监学生和一些书院学生,大概占到一成五左右,另外就是士绅约占到了两成左右,其他一成为各种人,包括外敌来京师城临时居住者,……”
冯紫英眼睛一亮,这个统计居然还做出来了,看来曹煜把这些报童的培训调教得很好。
粗略的算了一下,和自己预估的大致差不多,士绅、官吏、商贾加上学生,基本上就占到了九成了。
但是你算一算,就算最大群体商贾,哪怕是一千份也不过就三百份左右,而整个京师城中各种层次的商贾不下万人,就算是具备识字和一定规模的商贾也不下千人,如果算上他们手下能粗识字的掌柜、管家这类的人,还不止。
同样像士绅、官吏和学生群体中这种能识字的数量也还很大,只不过一份报纸未必只能一人看,甚至可能是五人十人看,所以这种方式来计算未来报刊销量的增长空间肯定也不合适,需要打一个折扣。
“那你们对这些读者群体调查感兴趣和喜好倾向调查如何?”冯紫英更感兴趣的是这一个问题。
在他看来随着《每日新闻》的影响力扩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其销量持续增长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未来达到三千甚至五千份都是可以期待的,限于这个时代识字者的比例和绝对数量,再有更大的提升就有难度了,除非教育问题上能够得到突破性进展,但是这显然不现实。
“嗯,这也是我们此次调查的重点,也很是花了我们的心思,根据调查,我们设立的几大板块,在商人群体中,自然是关于商贸和物资价格的消息最受欢迎,基本上他们都会首选看这一块,然后再是市井闲话这一块,因为这一块涉及面比较广,像万古流芳这个版块,最受学生和士人的欢迎,另外像格物新探这一块,在士人和学生中也比较受欢迎,商贾们也比较感兴趣,史海钩沉,这一块很受士绅和学生欢迎,官吏群体对这一块十分热情,……”
由于《今日新闻》的定位就是暂时不介入时政版块,以免引起朝廷的不满和关注,所以定下的几个版块,比如史海钩沉和万古流芳明显就是满足官员、士绅和学生这三个重要群体,商海觅宝这一块刊载商业信息和评论则极受商贾这个大群体的喜欢,而市井闲话和传奇话本则是广受各个群体的欢迎,是《今日新闻》的最热门版块,也是最需要巩固和提升的版块。
“嗯,应该是如此了,不过子翼,你这准备如何稳固这些群体并稳步吸引更多的人来成为《今日新闻》的读者呢?”冯紫英要看看这曹煜有什么样的打算。
“大人,我也想过许多,但是都觉得困难很大,涉及到我们需要由更多的人来做许多事情,比如像商海觅宝,这一块涉及到许多生意上的信息,我们缺乏更懂行的人手来收集和整理,比如我们到各大会馆和商帮去了解,在商贾们中去询问,能了解到的多是一些表面的消息,即便是如此,也很是花心思,然后收集回来整理,还需要简单的分析评估,这方面我们请了几位对这方面有些了解的人士,但他们只能口述,而需要我们来进行提炼加工,……”
“还有,市井闲话这一块是最受欢迎的,但这也需要很多人手来帮我们收集,也幸亏那位倪二爷帮了我们大忙,他手底下各色人众多,这几期基本上都是通过他手底下的人来帮我们了解收集的,……”
“史海钩沉和万古流芳版块相对较为简单,前者翰林院和国子监里我们略微发动了一下,都不少教谕学子都愿意把他们的一些研究观点和看法发表出来,至于后者,那就更多了,想要扬名立万的人多如过江之鲫,我们还要认真筛选才行,当然也需要有一个能镇得住场面的人来点评,我们暂时是采取一些临时请人来帮忙评价的办法,像礼部顾秉谦顾大人,闲居在京师城中汤宾尹汤公,北静王水王爷,也包括以诗才著名的上科进士王象春王先生,……”
冯紫英没想到曹煜居然还把王象春都给请来评论这些新诗词,这倒是让他有些意外,不过王象春的确在永隆五年这一科进士中以诗才著称,他当然不会干预这些事情,只要曹煜能想得到的办法,有利于《每日新闻》的发展,他都会支持。
一句话,《每日新闻》这个新生事物刚刚破土而出,看起来前景无比光明美好,但实际上却也一样面临着各种问题和困难。
哪怕是在不考虑盈利的情况下,由于这个新生事物京师城中的上下民众都不了解,而能够参与这个新生事物的人才更是极端缺乏,饶是曹煜已经想尽了办法,但是仍然面临着各种捉襟见肘的难题。
“我大概明白了子翼你说的这些难题,不过这也很好,起码我们知道了我们哪些方面存在难处,如何来克服,无外乎就是银子和人的问题,银子我们暂时不需要考虑,海通银庄,包括大观楼、燕子楼、绕梁阁、丰润祥、海东皮货行、江南布庄这些大商家不是都有意要来通过《今日新闻》来扩大影响力么?所以盈利问题其实不大,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这份报刊在内容上的良性提升,这就需要大量能写会做的人,……”
冯紫英其实也已经在考虑这个问题,青檀书院虽然秋闱春闱的成绩都非常出色,但是不得不说,即便是青檀书院,秋闱中被淘汰的学子仍然占绝大部分,春闱就更不必说。
当然过了举人关的士人自然不可能担心生计问题,但是那些秋闱屡屡不过的学子却不可胜数,苦读三年秋闱不过,甚至苦读几科都不过的都一样比比皆是,到最后还是得黯然回乡寻找诸如西席、幕僚、食客这样的生计,回乡教授族学、私塾者更多。
很多人其实并不愿意离开已经在这里生活多年的京师城,但是京师大,居不易,尤其是还要养活一家人,那就更不易了,所以如果能够为这些屡考不中已经丧失了斗志的学子们提供一条生计,那无疑是极受欢迎的,同时也能让书院那边松一口气。
毕竟那些多年屡考不中,年龄也老大不小的秀才们一直呆在书院不可能,但是他们又不太愿意回乡,给他们这样一条出路,也算是书院做到仁至义尽了。
===戊字卷
第九十五节
安内===
冯紫英把一切事务处理完回到府里时,已经天色漆黑了。
原本下意识的还要往府里边走,但到了门口,才想到自己该回东边儿了。
虽然两边府门都只隔了不到百步距离,但是毕竟是两家了。
长房和三房,似乎就因为自己的成亲一下子就拉开了距离。
这种歌感觉让冯紫英很有些不太适应,虽然每日晚饭后,冯紫英和沈宜修都要到大小段氏这边来问安,顺带谁说话,但毕竟不在这边儿了,只有处理一些事务的时候才会回到这边院子里。
想了一想,索性就在自家门前下车,进了府,回到自己院子里。
看见仍然在忙碌的金钏儿、玉钏儿和香菱三女,心里忍不住荡漾着某种异样的感觉。
见到冯紫英进来,金钏儿、玉钏儿和香菱三女都是喜出望外,齐刷刷的迎了出来,“爷,怎么这会儿突然想到过来了?”
“嗯,想吃金钏儿做的菜了,不行么?”金钏儿脸上露出一抹兴奋的红晕,“爷,瞧您说的,您要吃什么,让宝祥来说一声,奴婢给您和少奶奶做好送过去就行,哪用得着您还来跑一趟?”
“金钏儿,你这么一说,好像弄得我和你们之间一下子生分见外起来了呢?爷还真有些记挂你们了,虽然好像前日里才见过面,但没在一起住了,就觉得不是滋味了。”
冯紫英还真有这种感觉,这一下子和金钏儿、香菱他们没住在一起了,他还是有些不太习惯。
云裳和晴雯都侍候得挺好,但是这俩丫头都是没梳拢侍过寝的,而且自己才成亲,自然也不可能有别的举动,加上二尤也没有进府,所以总觉得那边还是人气单薄了一些,到了晚间太过冷清了一些。
金钏儿和香菱眼圈都一下子就红了起来。
玉钏儿毕竟年纪小,也不像两位姐姐那样早就和冯紫英在床上恩爱过的,一门心思都已经放在冯紫英身上了,自然还不明白那等滋味,但心里还是觉得少了一团。
几个丫头都有些不适应,从原来每日都能和爷迎来送往嬉笑说道,到突然间就可能几日都不来这边儿,见不着面,即便是过来,也不过是到太太那边去问安,要专门和她们几个丫头说说话的时间就少了许多了。
“爷!”
见金钏儿和香菱都红了眼眶,冯紫英自然也有些心疼,忍不住一招手。
这院子里也没外人,金钏儿和香菱都依偎了过来。
倒是玉钏儿红着脸,手里扭着汗巾子,有些忸怩地站在一边儿,还是冯紫英伸手一把捞过来,也才就这么靠过来挤着姐姐。
“爷也不想把你们留在这边儿,要不你们都跟着我过去?”冯紫英也有些为难。
香菱肯定是想要跟着宝钗的,所以这会子若是过了长房那边去了,只怕日后再想去宝钗那边就不好办了,所以还得要在这边呆着。
金钏儿和玉钏儿两姊妹都是可以过去,不过这边儿就没有人照管了,也不太合适,而且这样一股脑儿都过去,肯定会让沈宜修有些不太适应。
本来沈宜修是可以带几个她自己府里人过来,但是却只是把晴雯作为贴身丫鬟带过来了,其他过来的也不过是她用惯了的婆子仆妇。
现在自己又要把金钏儿、玉钏儿姐妹带过去,没准儿还会让沈宜修有些不适应,进而就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嫌隙隔阂了。
现在自己和沈宜修也还是磨合期,正需要时间来慢慢熟悉适应。
冯紫英还是很能理解一个骤然别离家中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家庭中来的女孩子,既然沈宜修都为自己做出了一些牺牲,所以冯紫英也自然要投桃报李,尽可能让沈宜修感到在冯家的舒适安逸,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所以思前想后还是让金钏儿和玉钏儿以及香菱留在这边,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来和沈宜修商量如何安排。
就像二尤的事情一样,如果沈宜修主动提出来,冯紫英当然不会去拒绝,他也相信沈宜修既然主动提出来,肯定是抱着要把事情安排处理稳妥,让自己满意的目的去的,这才是一个合格大妇的表现。
这等情况他也和金钏儿含蓄的提过,金钏儿自然明白,也很赞同,甚至冯紫英也觉得金钏儿不是太愿意过去,也许这丫头也是抱着日后是不是可以就留在这边,等到黛玉嫁过来的时候,就入三房的心思吧。
这个心思也不算错。
黛玉那边儿,玉钏儿侍候了一段时间妙玉,哪怕没妙玉这桩事儿,玉钏儿和紫鹃也很熟悉了,而且紫鹃的性子更适合照应人,而并不擅长管家,金钏儿这方面却是强项。
所以黛玉或者妙玉这一房都是些不太过问闲杂事务的,还真的需要金钏儿这样一个能干人来帮着管事儿。
“不,爷,不合适。”金钏儿心情激荡,但是迅即冷静下来,“晴雯本来就是您推荐过去的,大少奶奶如此看重她,说明少奶奶也是一个知情达意的人,现在云裳也过去了,您那边儿人也差不多了,我们都过去的话,恐怕就要因少奶奶的多心了,更何况这边还需要人帮你打理,所以我们留在这边儿更合适一些,嗯,倒是想香菱可以过去,……”
“奴婢不过去,奴婢就在这边儿。”香菱也赶紧把头摇得如拨浪鼓一般。
“金钏儿,你也知道少奶奶是个知情达意的,你过去她也不会有什么,你也无需担心什么,……”冯紫英宽解对方道。
“不,爷,奴婢还是觉得现在这边呆着,爷刚和奶奶成亲,奶奶也还不熟悉我们这边儿,晴雯和云裳在那边就足够了,我们在这边儿挺好的,爷若是能时常过来,那我们也就满足了。”金钏儿态度坚决地摇摇头。
冯紫英看着金钏儿的神色,最终还是点点头:“金钏儿,你的心思太重了一些。”
金钏儿心中一动,“爷,您不高兴了?”
“你把爷说得这么小气?”冯紫英摇摇头,“我只是觉得你若是不愿意过去,日后怕是就只能选另一家喽。”
金钏儿明白冯紫英的意思,只是咬着嘴唇半晌没有作声。
“好了,你也别纠结了,反正爷也有几个家,到时候看你吧。”冯紫英忍不住抚摸着金钏儿的头,“赶紧去给爷做菜去,爷饿了。”
冯紫英在这边儿吃了饭,又让瑞祥去通知了沈宜修过来到到大小段氏屋里问了安,这才一起回东边府上。
“爷既然这么有闲暇,还有心思回来这边,尤家妹妹明天可就要进府了,您还没看过妾身为尤家妹妹的安排呢。”沈宜修忍不住揶揄了一句丈夫。
“宛君的安排,难道我还能不放心?”冯紫英感受到了沈宜修的一丝醋意,赶紧道。
“哼,还是看看的好,走吧。”沈宜修白了丈夫一眼,冯紫英讪讪地只能点头。
带着丈夫走回自己这边府邸,沈宜修这才引着丈夫看为尤氏姊妹安排的院落,“就是这边儿,东厢这个院子,你看看怎么样?”
冯紫英还真没怎么关心过东面这个府邸的情况,除了自己居住的主要院落外,在内院两侧沿着东西厢房都有一个开口,可以直接通到两边夹道,而夹道则紧挨着小院和后房。
应该说沈宜修还是安排得很合适的,东厢院子面积不小,是一个二进院,因为就在府中,所以东厢院外院可以安排粗使丫鬟婆子居住,内院则是二尤居住。
这个院子或许没有马巷胡同那么大,但是论整齐华丽程度则远远超过,看看青石砖铺筑的回廊,小院用青石板铺满,石质鱼缸至于中,两株海棠树蔓延在墙边。
“挺不错啊。”冯紫英看了看,满意地点点头,“这院子不远不近,环境很好,宛君有心了。”
“妾身能不好生安排么?若是不安排好,还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说妾身是看不惯夫君有别的女人呢,妾身岂不成了枉做小人的妒妇了?”沈宜修假作担心的撇撇嘴。
冯紫英被沈宜修的小表情给逗笑了,“宛君这话若是说给为夫听的,那可就是多心了,为夫是那等人么?宛君应该很了解为夫才是,尤家姐妹不是那等不知进退分寸的人,宛君肯定能与她们姊妹相处好的,为夫有这个信心。”
“那妾身就安心了,只要相公满意,妾身辛苦一些也值得了。”沈宜修脸上露出一抹笑意,“我见过二位妹妹了,性子都是老实单纯的,妾身还真没看出尤家三妹妹有一身好武艺,不过妾身倒是很高兴,若是相公日后要出远门,倒是可以把尤家三妹妹带着,以防万一。”
冯紫英迟疑了一下,站定脚步,“宛君,翻年之后,我很快就要观政期满,若是我要下到地方,宛君是打算跟我下去,还是先留在京师城?”
“啊?相公要下地方?”沈宜修不明白,不解地道:“不能留在京师么?我听我父亲信中说,论理相公是完全有资格留在六部或者都察院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2/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