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4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5/1718


===丁字卷
第一百九十八节
利诱===
任何一个国度,一个王朝,尤其是封建王朝,在任何时候,铁和钢都是处于紧缺状态下的,无外乎是紧缺的程度而已。
哪怕是欧洲进入工业革命时代的前期,钢铁都是供不应求的,当然这种状态是随着钢铁产能大增而开发出了更多的使用范围,使得钢铁产能始终难以赶上需求的增长。
在大周,一样如此。
这个时代的冶铁业都还处于一种较为原始的小规模作坊式生产方式,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都远远无法满足需求,这也使得在很多领域对钢铁的使用只能忍痛割爱,用其他代替。
不说周边的草原游牧部落对铁和钢的巨大需求,像日本、朝鲜乃至南洋地区一样对钢铁有着巨大需求,看看佛山的铁锅成为两广出口最畅销的产品就知道大周周边对于钢铁这种物资的需求有多么饥渴。
而大周自己一样如此,用到铁和钢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单单是武器的需求就是一个天数字,而随着造船业和建筑业的发展,在船、马车等交通工具制造上和建桥等领域,对于钢铁的需求都会持续增长,而不仅仅是原来那种主要用于生产生活比如农具、刀具、铁锅等这些领域。
这些晋商的嗅觉无疑是灵敏的,哪怕只是自己似乎是不经意间的一句话,都能引起他们的重视。
当然这可能和自己在开海之略上建立起来的巨大影响力和威信有很大关系,换了两年前,谁会理你?
冯紫英颇为玩味的看着眼前几个商人,这些家伙消息灵通,也敢于冒险,这一点上你还得要佩服。
范永占也很坦然,自己获知的渠道并没有什么见不得人,这也不是什么军机要务,而且既然是在北地,作为山陕商人是北地人的一份子,当然也有资格来参与了,说到底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银子的投入,难道这一位小冯修撰就不需要他们么?
冯紫英当然需要他们,搞冶铁业,哪怕自己大略知晓这其中一些门道,但是这不可能像某些金手指,就能一蹴而就从传统原始的冶铁技术进化到反射炉。
这里边光是焦炭还原技术他就只知道一个大概,不知道要实验多少次才能摸索出来,那就让这些晋商们去砸银子投入吧,也算他们推动这个时空工业技术革命尽一番心意了。
“范公,你们这消息可真的是来得灵通啊,知晓这件事情的人,这个世上应该不超过一个巴掌数,没想到你们居然得知了。”冯紫英假作感慨。
“大人,我们晋商也是北地商人一份子,您不能厚此薄彼,已经有人在埋怨您对江南商人太优厚了,甚至他们觉得这是不是和您要迎娶江南女子有关了。”范永占打着哈哈,“他们怀疑你是不是中了江南士绅的美人计了,说为什么您就看不上我们北地士绅的女子,”
美人计?!冯紫英忍不住哈哈大笑。
这个想法还真的是脑洞大开。
嗯,好像还真是呢,沈家是苏州士绅望族,林家也是苏州列侯世家,就连还没暴露的薛家也是金陵大家,这么一看来,自己娶三房,都是来自江南,这不是中了美人计还是怎么地?
冯紫英的朗声大笑让整个气氛一下子就宽松下来了,连带着靳良才和田生贵二人也都趁机搭话,之前他们是被压制得一句话都没干多说,全凭范永占来应对。
“范公,你的这个想法还真有意思,嗯,我自己都还没觉得,不过你这么一说,我觉得好像还真有点儿像,嗯,只可惜我去扬州,好像也没尝过扬州瘦马的滋味,这美人计名不副实啊。”冯紫英笑得很开心。
“呵呵,若是大人喜欢,草民一纸书信几日之后就能让扬州那边选几个天玑阁中最好的瘦马给大人送来,”靳良玉也笑着应和。
“别,别,你们都知道我是中了江南美人计了,我这还没成亲呢,若是让人知晓了,那就太丢脸了。”冯紫英摆摆手,“好了,闲话不说了,言归正传吧,这冶铁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嗯,估计诸位都知道当下冶铁业其实还是很普遍的,在山西,在广东,在江西,在福建,在北直,都很广泛,但是总体来说,其冶炼规模太小,技术落后,质次量低,而随着朝廷对军需的巨大需求,对铁和熟铁需求越来越大,所以朝廷希望在这一方面能有所突破,”
几个人都耐着性子听着,这都是应有之意,但是如何来做这一行,凭什么就能做起来,嗯,质次量低规模小这是关键,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据我所知,西夷人在如何冶铁上有一些进展,主要是在冶铁的炭料上进行筛选和加工,如果能够解决炭料的质量,另外在炼制的方法上做一些革新,那冶铁的产量和品质上都能得到很大的提升,这一点,我们掌握到一些东西,但是仍然需要进行反复尝试兴许才能找出一条最优的方法出来,”
冯紫英自然不可能和这帮人讲得太详细,讲详细也没用。
这帮人是商人,不是工匠技师,但是只需要给他们灌输一点,这个行业大有搞头,朝廷很感兴趣,前景非常美好,那就足够了。
当然这些人也不是傻子,自己可以凭借现在的影响力和信誉让他们暂时相信,如果一直没有任何进展,估计他们就会慢慢对自己是去信心,但自己当然不会如此,肯定要给他们一些希望和甜头,要把这些贸易商人变成实业家,任重道远。
现在大周仍然是是石炭煤炭和木炭炼铁,焦炭炼铁有过一些尝试,但是都不是系统性的或者有意识的,所以要在这方面做突破,冯紫英知道还要花很大力气。
但只要能把这些人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这些问题都应该可以得到解决。
冯紫英隔靴搔痒的话是把这帮晋商逗得心痒难熬,如果对方所言属实,那意味着冶炼行业也会迎来一场巨变,一旦冶铁的规模和质量上去了,其带来的利润可想而知,这甚至可能是比海贸更可观的一个行业,几乎每一个领域都需要铁和钢,而且需求的规模只会越来越大才对。
只要能掌握到这种打开大门的钥匙,其利润堪比盐业,从古至今,盐铁专卖就是写入历史了,只不过在最近几百年冶铁业才慢慢放开,允许民间参与,足见这个行业兴盛。
晋商们终于走了,但冯紫英知道他已经把这帮人的兴头勾起来了,他们还会来,而且还会通过各种关系来,甚至连自己都阻挡不了他们的热情。
不过这还需要一个过程,如何来筹建这样一个冶炼联合体,还需要像筹划海通银庄那样细细计议。
“不确定这两个人究竟是哪里来的,口音像是南边儿,嗯,就是和湖广四川那边有些接近,但还是有些不一样,他们之间偶尔会说土话,”
贾芸有些激动,这是他第一次向冯紫英提供他觉得有些可疑的情况,没想到就会引起对方如此重视,他觉得这是对方对自己做事的一种肯定和认可。
冯紫英笔在纸上写着,“那你听到过他们说的一些具体的事情了么?”
“他们在戏园子里因为太嘈杂,所以不太容易听到具体的,而如果和朝廷的官员一道的话,他们基本上都会选择去包房,而不在下边儿大堂里,”贾芸努力地回忆着,“我记得好像有一次在他们等的人还没来时,他们中有一个人说了一句,大概意思是通政司和都察院那边都没问题,就怕龙禁尉什么的,但后边儿就没听清楚了。”
不是专业的窃听人员,自然不可能有多么高的水准,能有这样的警惕性已经很难得了,冯紫英不可能指望贾芸他们能做得多么好,有这样的意识就很难得了。
“嗯,我知道了,这两个人现在还经常来?”
“对,一直在来,大概是三五天来一回,但是不是每一次都有其他人,有时候使他们自己来,就在大堂里,感觉他们是有意在适应京师城里的生活,”贾芸抿着嘴,深吸了一口气,“大人,有什么问题么?”
“不,没什么,现在还看不出来,但你记住,一直盯着,最好能帮我搞明白和他们接触的人究竟是哪里的,但不要刻意,”大观楼人来人往,十分复杂,如果是常来,肯定会有认识的人,这样就容易辨识出来了。
“明白了,大人放心,只要他们经常来,肯定逃不过我的眼睛,我也和下边人打了招呼,帮我提醒着,但没和他们说具体事儿。”
贾芸很是为自己能为冯紫英尽一份心出一份力赶到荣幸,对冯紫英给自己这样一个机会能够不再在贾府里边儿那个小圈子里刨食儿,能够走出来看不一样的世界,他是充满感激的。
===丁字卷
第一百九十九节
熙熙攘攘利来利往===
冯紫英发现贾家的人,自己算来算去也就熟悉这几个。
贾琏、贾芸现在都算是跟着自己混了,贾环成为了自己的小迷弟,贾兰也就这有趋势。
唯独贾宝玉那是没办法,黛玉被自己横刀夺爱,估计这个心结很难解开,如果再得知自己把宝钗也一样一网打尽,估计宝玉还真的郁闷至死了。
不过冯紫英也不太在意宝玉,他那种性格的人,再怎么受刺激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儿,顶多也就是摔一摔玉,或者假痴不癫的在床上装病躺两天,也就是在荣国府里自个儿关起门来发作一番,无伤大雅,无关大局。
要娶了黛玉和宝钗,多少也算是和贾家扯上了一些干系,能用的,像贾琏和贾芸,乃至以后的贾环、贾兰,他都不会吝于给予机会,至于说他们能不能把握住,那就要看他们自己了。
现在看来贾琏和贾芸都还算可用,贾环有潜力,贾兰现在还看不出来,但贾府的上一辈就的确让人无语了。
未来贾家向何处去,现在还不好说,会不会改变抄家灭族的命运,一样难以判定。
就连冯紫英自己都无法判断因为自己的出现会给这个时空两代皇帝外加一个义忠亲王掺杂其中的夺嫡之争带来多少变数,会演变成什么样,遑论贾家?
大家都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寻找自己觉得最安全最稳当的路径前进。
不得不说,像贾府这种大家族,破船也有三千钉,哪怕内里没多少值得一顾之人,但也能矮子里边拔高个,找两三个能用的人来,而自己冯家,到了自己这一辈,就剩自己独一根儿了,要么就是临清老家那边,可血缘关系隔得太远了,真不好选人。
这大概也是父母一门心思希望自己兼祧和延续香火的缘故,毕竟在这个时代,家族枝叶繁盛程度往往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证明这个家族是否兴旺。
冯紫英发现自己身边的人或者朋友伙伴,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有的人还能勉强跟得上趟,比如柳湘莲、段喜贵,有的人则在慢慢淡出,比如韩奇和卫若兰,如果他们再没有更多的和自己交织点,那么这种关系甚至可能还会淡化弱化。
这也很正常,即便是和自己一样考中进士的同学中,也一样在有着变化,但聪明的人会迅速觉察,然后跟进和提升自我,像练国事他们。
再比如像许其勋、傅宗龙、陈奇瑜他们,如果这一科他们再不能考中进士进入仕途的话,可能就会真的被自己这一拨人越甩越远,甚至彻底落伍了。
哪一个时代都是如此,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柴恪也没想到冯紫英居然会给自己支了这样一个麻烦前来。
叶赫部,海西女真最西面的一部,而现在建州女真正在对海西女真另外一部的乌拉部发起进攻,来的目的是什么,他自然清楚,而这居然是冯紫英支过来的,就让他有些好奇了。
“紫英来了没有?”
“派的人已经去了一阵了。”
冯紫英是被柴恪从床上叫起来的,春雨连绵,午睡小憩,再加上躺在怀中的云裳,那滋味可谓神仙日子。
冯紫英自己都觉得有些对不起云裳,只是这丫头每一次似乎都有些赶不上,不是身体不适,就是天癸来了,或者就是冯紫英觉得气氛不够。
像今日中午这般搂着云裳入水,眼看得剑及履及就要入港,却被宝祥这厮给坏了兴头,当然罪魁祸首是柴恪,或者是叶赫部那几个,早不去玩不去,会选择中午,当然也可能是柴恪有意安排如此。
“柴大人,我可是翰林院的人,作中书科的事儿,西疆平叛早就结束了,军务无不该过问了。”
一进门冯紫英就赶紧表明态度,“再说了,既然我父亲要出任蓟辽总督,这等事情您就更不该来问我了,我得回避才对。”
“举贤不避亲,我只是找你咨询了解,采纳不采纳在我,你担心什么?”柴恪挥手示意,“坐,我先问一问,一会儿一起见那几位吧。”
冯紫英也简单地把叶赫部三人找上门来的经过介绍了一遍,“大概是固有观念吧,觉得我父亲要出任蓟辽总督了,不会像李成梁那样对建州女真偏袒了,觉得有希望了,所以才会来这么一出,”
“那紫英,我问一句,你觉得李成梁二次出山这几年做法如何呢?”柴恪盯着冯紫英问,他可不相信柴恪看不到一些东西。
冯紫英沉吟了一阵,这才缓缓道:“李大人的做法我不好置评,因为毕竟要坐在那个位置上,真实接触到辽东镇的一兵一卒和实际情况,恐怕才能做决断。朝中都在骂他养虎为患,但大周沿袭前明的体例,对辽东这边本来就是羁縻和直管并行,或许李大人扶持一家来掌控局面的做法没错,但错就错在不该一直扶持建州女真一家或者一部,当努尔哈赤有崛起的迹象时,就该果断遏制,其实他这两年已经意识到了,不是在扶持其弟舒尔哈齐么?但已经有些晚了,努尔哈赤手腕可比舒尔哈齐高多了,而且牢牢掌握着兵权,舒尔哈齐斗不过努尔哈赤,”
柴恪缓缓点头,冯紫英的观点符合他的看法。
“群雄并起的女真才是最好的女真,才是最符合大周利益的女真,蒙古亦然。”冯紫英补充了一句。
“那你现在觉得该如何呢?”柴恪端起茶,却没有喝,只是置于手上,用茶杯盖轻轻拨弄着茶沫。
“柴大人,我们有选择么?打仗现在肯定不行,那么只有从其他方法来给努尔哈赤制造麻烦了,叶赫部和乌拉部,甚至包括据说现在状况很糟糕,甚至可能被幽禁的舒尔哈齐,都是可用的,李大人不是先前请了朝廷旨意封舒尔哈齐为建州右卫指挥使么?既然舒尔哈齐已经是朝廷命官了,就不能让努尔哈赤为所欲为,保住舒尔哈齐,兴许就能埋下一颗钉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5/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