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4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3/1718


实际上薛蟠和瑞祥都知道这么晚冯紫英都没回来,多半是在外留宿了,而且马巷胡同可能性最大。
不过冯紫英都是十七岁的人了,似乎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冯紫英并不太喜欢在外边饮宴吃酒,更不喜欢那等歌伎相陪的场合,所以名声也还是不错的,至于养外室,这算错么?好像真不算。
倪二也没等着,他也猜到了冯紫英从江南回来,多半是要到马巷胡同那边二位尤姨娘那里去歇息的。
他就不像薛蟠那么多忌讳了,一大早就到了马巷胡同守着。
冯紫英策马而行,倪二这是跟着马陪着说话。
“薛大爷昨晚在府上等着大爷,”
“哦?”冯紫英窒了一窒,有点儿尴尬。
也算是准大舅子,自己回来没去见宝钗,也没却跑到这边来偷香了。
不过昨晚的滋味委实让他终生难忘,这是前世永远都无法感受到的美妙滋味,真的能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他觉得自己能爬起床来,毅力绝大。
倪二倒是没觉得什么不对劲儿,这外室养着不就是用来宠幸的么?
尤氏姊妹他见过,白肤深目,高鼻蓝眼,异域风情,大部分人可能不喜欢这个调调,但是有些人却喜欢得紧,嗯,估计这位爷就是如此。
只是一直没有临幸,那尤氏姊妹都还是黄花闺女让他有些意外,估计应该是要等到一个合适机会才采摘吧。
见冯紫英只是“哦”了一声再没搭腔,倪二又小心翼翼地道:“大观楼那边声音现在挺好,大爷回来还没去吧?柳二爷和芸哥儿很上心,连薛大爷都一改往常,坚持没事儿就去守着,现在这京中戏园子就数大观楼和明月楼最火爆,每日都是爆满,而且像那包房,都得要提前几日预约才能有,其次才能算得上绕梁阁和燕子楼,”
虽然对大观楼没怎么过问,冯紫英也信得过柳湘莲和贾芸,但是倪二还是自觉肩负起了替冯紫英“监视”的职责来了,冯紫英也不排斥,倪二是个乖觉人,明白分寸。
“唔,你那事儿做得怎么样了?”冯紫英终于开口了。
倪二精神一振,“回禀爷,西城和南城都不在话下,北城也大半在我手中了,唯有东城,东城兵马司指挥使的小舅子,其实也不算是小舅子,就是东城兵马司指挥使鹿鹤宠妾的哥哥杨三,也拉起了一帮人,把东城差点儿包圆了,我们只占到了一个坊,两边儿闹得有些不愉快,”
冯紫英对此事已经有些了解,他也很清楚鹿鹤背后是谁,那是北静王,据说还有义忠亲王的支持,这事儿是忠顺王透露给他的。
“倪二,这等事情,谁先到先得,咱们也不欺负人,按照规矩做就是了,现在内城你们都占得差不多了,南边儿城边上还有不少,迟早也要搞这一出,多花些心思在那上边儿,”
冯紫英瞥了一眼若有所思的倪二,这厮豹头环眼,满脸浓须,扎了一个头巾,居然还有点儿气势。
“至于东城那边,还是那句话,按照规矩来,不必刻意去挑衅,但是若是对方不按照谱子来,那也不必客气,东城兵马司也不是阎王殿,不是还有巡城御史么?都得服王化,都得讲规矩,”
倪二心中大定。
他搞定了巡捕营,也搞定了宛平、大兴两县,但是巡捕营和县衙都不敢和五城兵马司叫板啊,唯一能制约五城兵马司的就是兵部和巡城御史了,兵部是特殊时期对五城兵马司有掌控权,而巡城御史则是寻常时候直接管辖约束五城兵马司。
冯大爷的老师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巡城御史也是都察院派出,这里边的门道倪二秒懂。
“爷放心,小的懂规矩,断不会让爷难做,我们也没想过要吞下整个京师城,像北城也有其他人做着,咱们也没为难人家,只是这杨三做事不地道,大家各凭本事做事,却要玩些阴招,未免也小瞧了我倪二了,”
倪二一直把冯紫英送到了丰城胡同口子上,这才目送冯紫英进了胡同,然后施施然离去。
有了冯紫英的一番话,他也底气大定,冯大爷既然指明南边儿还有发展余地,自然是有所指的,另外也专门提到了可以趁机在城外多购置一二庄子田地来专门用于种植时令蔬果,预计日后京师城中对这类需要会有很大增长。
这倒是让倪二很是惊讶,这京师城中蔬果基本上都是有一个定量的,如何会有一个大的增长,就算是京师城中人户有增长,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啊?
但不明白归不明白,这冯大爷既然这么说了,必定有其道理。
不提回到府中面对金钏儿、香菱能挂油瓶的嘴和云裳委屈的姣靥,冯紫英自己都觉得有些心亏气虚。
就算是想尝鲜,玉钏儿不在,那也还有云裳啊,怎么地才回来第二日就忙不迭去外边儿留宿了,这让府里其他丫鬟们怎么想?
真实的没本事把爷留在屋里?没准儿还有人就会觉得是不是该给大爷屋里换换人了。
“呃,金钏儿,香菱,云裳,爷错了,下次一定”一定什么?冯紫英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难道说还能不去马巷胡同了?怎么可能?新鲜劲儿还没过呢。
冯紫英恨不能每日都能在那边住着,这一床三好一龙二凤的花式,还有那碧眸蓝眼丰乳肥臀的滋味,还真不是金钏儿和香菱他们能比拟的。
“爷去哪里,在哪里留宿都是爷自个儿的事情,奴婢们哪里能过问?”金钏儿虽然面色淡然,但是冯紫英自然也能听得出委屈,“只是爷是不是也该让宝祥回来和府里说一声,万一太太问起来,问爷去哪儿了,我们却懵然不知,那也坏了规矩,”
“是啊,金钏儿姐姐说得对,宝祥都是快子时了才回来通报了一声说不回来住了,香菱姐姐昨晚儿守了半夜,”云裳也是嘟着嘴。
“呃,爷下次一定注意,一定注意,”冯紫英还第一次在几个丫鬟面前这么狼狈,这就是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吃了人家,就总觉得有些亏欠了。
不过尤二尤三那边有些事情还是得做,本想让金钏儿去办的,但是现在似乎就有点儿不合适了,这不是估计刺激撩拨金钏儿她们几个么?
做男人也难啊。
正琢磨着,瑞祥又进来了,“大爷,时辰差不多了。”
冯紫英叹了一口气,“走吧。”
官应震听完冯紫英的汇报,满意的捋了捋胡须,虽然他没参加昨日午朝,但是情况他还是早早就获知了。
这关系到中书科下一步的许多工作,也涉及到中书科未来权责,需要尽早划定一个范围,也明确规则界限。
冯紫英开了一个好头,而且也把问题关键抓住了,但如冯紫英所言,现在的中书科人手不足,下边没有办事机构,想要大展拳脚不可能,现在只能先把架子搭起来,做好规划,才能说下一步能具体落实做什么。
冯紫英为中书科划定的权责领域就是未来一个缩小版的发改委,或者更准确的说类似于民国时代的工商部,主要负责工务、商务、矿务,当然从朝廷中央层面来说,更多的是规划指导。
但是放在这大周,尤其是现在,你要指望各直省自己去落实或者把这些事情做起来,那纯粹是幻想。
对于现在各直省各府州县,经济发展不是他们的主责,收取并足额上缴赋税,然后教化,诉讼,水利,治安,乃至劝农和赈济,这才是他们赢得官声的途径,什么发展商贸或者实业,为老百姓治下寻找更多的吃饭挣钱的途径,估计他们从来没想过,也不可能想得到。
所以冯紫英在向官应震汇报时也有意无意的把自己的一些“私货”夹带进去了。
“官师,就目前来看,中书科地位还是有些尴尬,都说名不正言不顺,咱们这中书科本意就是替皇上制诰拟诏的一个事务性机构,但现在被赋予重任,可这又像是一个临时性的,嗯,对咱们的权责也是笼而统之的划了一个范围,很多就和户部工部乃至兵部都有重叠,现在只怕这几部都有些坐观看笑话的意思,”
冯紫英的话说到了官应震的心坎上。
户部还好一些,毕竟现在靠着中书科这边把门路开辟出来,能弄来一大笔银子进账,总算能应急了,可工部那边就有些不愉快了。
龙江清江船厂的工匠要迁往登莱,水师舰队建设不再交由工部下设船厂,户部为登莱打造水师舰队拨款订金也是直接给尚未见影子的船厂,这让工部一帮人都很是心气不顺。
如果不是漕工和河道所需银子也是由这一拨中书科找回来的银子来支应,只怕工部那边真的要翻脸了。
===丁字卷
第一百八十一节
阴手===
“那紫英,你觉得我们中书科当下该如何?”官应震心里已经有了一些想法,但是他还是更像听听冯紫英的意见,因为这个家伙每一次总能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确权责,立章法,促落实。”冯紫英言简意赅。
“哦?”官应震微微一震,和自己想的有些一致,但是却更明晰准确,不得不承认,这个家伙就是天才,除了年龄太小资历太浅,经验略少外,其他简直都是全才。
“说具体一些。”
“其实很简单,就是明确我们中书科的职责范围和权力尺度,然后制定我们在履行职责和实施权力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典章制度,最后就是具体落实和操作了,比如市舶司的设立,比如船厂的建设,比如航道的开辟,比如类似于东番这样地方的拓垦等等,这是一个相当繁复而琐碎但是却无比重要的事情,因为它关系到未来中书科这个机构的生死存亡,那么作为第一任执掌全新中书科事的掌舵人,就更需要慎重而细致地来做这件事情,”
冯紫英这番话让官应震震住了,他还真没想到自己陡然间居然要承担起这样一个重担,冯紫英随口而出的这几项事务,好像都是该中书科来负责,但是他的意思却已经截然不同了,那就是要从临时性的事务要转型为永久固定性的权责了。
但是转念一想,官应震似乎若有所悟。
像东番的拓垦,以前谁来管?
兵部?好像不是,兵部只负责对外征伐和情报收集。
工部?也不像,连地方官府都没有确立,难道你指望工部这帮人亲自去兴修水利道路?
户部?那就更不可能了,除了收取赋税,户部怎么可能操心这等事情?
所以就根本不会有人来管。
再比如市舶司的设立和管理,理论上是户部收取税银,但是现在的市舶司和以前又不同了,不仅仅是只收取进出港货物关税银两,而更要涉及到对整个进出口的货物的测算和推动进出口增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这种海税关税的增长,来保证开海债券的信誉。
这就还涉及到了相关的产业营生的发展,这在以前好像从来没有人或者机构来真正过问过,都是听其自然,甚至地方官府还要担心多了会不会出什么问题,怎么这不知不觉间就开始演变成了搞鼓励这类营生的发展了?
一切都是因为开海。
开海就像是一下子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天地,涌现出了无数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事务,像东番拓垦乃至未来的虾夷拓垦,又比如市舶司的设立带来海税收入和开海债券,甚至还要带来整个出口产业制茶、陶瓷、丝绸、棉布、药材的勃兴,也还能带来造船、航运和码头行业的兴盛。
同样大量香料、铜、银的进入也一样会弥补大周在这些方面的不足,这同样是大周急需的。
这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烦恼,毕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是同样却带来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活力,这也是官应震能充分感受到的。
当然,对朝廷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实打实的银子收入,以及对辽东战略的支撑。
深吸了一口气,官应震微微点头,他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考虑还是有些狭隘和浅薄的,自己这个弟子在这方面远比自己考虑得更深更广。
“紫英,那你能不能先和为师说一说,咱们这中书科未来可能会涉及到哪些主要的事务?”
“嗯,官师,这个学生还没有完全考虑清楚,只能说有了一个粗略的大方向,比如商务,怎么来推动促进咱们大周的货物卖出去,卖个好价钱,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来从事这个行业和涉及到的营生,比如制茶、陶瓷、丝绸和棉布药材等等,如果西夷人也好,倭人也好,南洋也好,愿意用他们的出产,比如香料和银子铜料来换我们的这些货物,我们为什么不干呢?这就是我们可能要做的事情。”
“再比如,东番拓垦,嗯,还有虾夷拓垦,东番产盐产粮产大木,还能建码头打渔,可以容纳更多失地流民,这难道不好么?再比如虾夷,虾夷周边乃是最好的渔场,同时又是连接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与我们大周的战略要地,怎么能置于他人之手?如何来开发拓垦,也是中书科的事情,而我们大周的拓垦目标也不该仅止于这两地吧?苏禄吕宋,安南,洞武,乃至整个南洋,我们大周人口如此之多,明之盛,难道就不能迁民而去,”
冯紫英没有提工矿业,这一块现在如果贸然涉及,只怕不但有分心之虞,而且也容易给人贪多嚼不烂的感觉,现在的中书科还不具备这个能力,但是他会在相关的典章中不动声色的补上这些条款,无外乎就是模糊一些,日后可以用细则来弥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3/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