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2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5/1718


卢嵩的话让永隆帝微微一怔,眉头皱纹更深,“贾家?荣国公和宁国公?”
“荣国公贾家,宁国公那边并无动静,依然如故。”卢嵩明白永隆帝的担心,迟疑了一下:“那边并无异常,义忠亲王也有人在那边,……”
摆摆手,永隆帝嘴角掠过一抹轻蔑不屑的冷笑,“老大可真是多情种子啊,也不忌讳父皇了?”
这等话题,卢嵩自然不敢作答,只能沉默不语。
“唔,朕知道了。”永隆帝言归正传,“说说冯铿吧,此子的情况你说细一些,朕需要认真考察此人。”
卢嵩一凛,自己一直觉得自己已经足够重视此子了,没想到还是低估了,就凭皇上这一句话,就可以看出,这是皇上御极之后第一次以这种口吻来评点一个人,上一个是张景秋,但张景秋年龄多大?此子才多大?
卢嵩便从冯铿的家世出身开始介绍,从其母系的段氏一族在大同的情况,以及冯段两家结亲到冯铿的成长历程,一直到临清民变的情况,一一道来。
===丙字卷
第一百一十四节
好色之徒===
永隆帝听得很仔细,尤其是从冯紫英去临清时就格外关注。
“这么说来冯铿是从临清城中闯出乱匪包围圈赶往东昌府求援?他和一个同龄少年?”
永隆帝很喜欢这等勇武胆魄兼具的少年郎,想当年自己不也是这样和老九一道四处闯荡么?冯紫英和左良玉的传奇历险故事似乎也勾起了他对三十多年前自己的回忆。
“嗯,这个同龄人左良玉今年初已经从军,并被从卫军中选入边军,已经赴辽东,……”卢嵩的调查相当细致。
“哦?冯家可曾在其中……?”永隆帝平静地问道。
“这倒没有发现,这个左姓少年原本就是军户出身,自幼失怙,靠着叔父长大,生性骁悍桀骜,好勇斗狠,原本冯家大概是想帮他一把让他进学堂读书,但此子却不喜读书,就从军了,目下应该为辽东镇下镇远堡为军,已经是一名总旗。”卢嵩顿了一顿,似乎在斟酌言辞,“据传此子弓马娴熟,性子貌似粗豪,其实阴狡。”
永隆帝笑了起来,十六岁少年居然得了个“貌似粗豪,其实阴狡”的评语,难怪能当总旗,也算不简单了。
当然一个总旗对于冯家就算不上什么了,若是冯唐真的有意要帮衬,这左良玉就不可能去边军中当一个总旗,更有可能是直接出任镇将亲兵,走这条路升迁要快得多。
有点儿意思。
“……,冯铿抵达东昌府之后,时漕督李公、漕运御史乔公、漕运总兵官陈大人皆在东昌府,冯唐当是与陈大人有旧,所以冯铿便求援于陈大人,……”
“漕运总兵官怕是无权动兵吧?”这是大周惯例,永隆帝很清楚。
“回陛下,却是如此,后冯铿便先后拜会了乔公和李公,但李公那里未获见面,……”卢嵩有选择性的详略,他感觉皇上似乎对冯铿的具体事迹并不太感兴趣,或许这在之前的报告中早就有了,而对冯铿所接触的人更为感兴趣。
“……,临清民变中,与冯铿接触较为密切者为乔公、陈大人,当时与其脱险者有为巡盐御史林海之女及其西席贾化,贾化即现在的金陵知府,其人原为嘉兴知府,后因御史弹劾免官,永隆三年复起,……,另外尚有主仆二人,便是原紫薇舍人薛家之后薛峻,其嫂为王公之妹,……”
永隆帝微微吃了一惊,他没想到冯紫英这一趟临清民变掀起了莫大风波,其中居然还牵扯到如此之多的人物。
虽然看起来都是偶遇,但是像贾化,他也是知道的,是走了王子腾的路子,林海则是父皇多年的私臣,而薛家倒是不值一提。
见永隆帝不做声,卢嵩也就继续介绍。
“……,后乔公对冯铿表现极为欣赏,回京后向朝廷也禀报了此子的功绩,后推荐到青檀书院读书,为时任青檀书院山长齐永泰所赏识,……”
”……,青檀书院中,其与现为翰林院修撰练国事、观政进士方有度、郑崇俭、许獬、王应熊、贺逢圣、范景文等人关系较为密切,其中尤以方有度、郑崇俭二人为甚,另兵部职方司员外郎耿如杞与其为同乡,翰林院编修杨嗣昌,观政进士侯恂等人亦与其相善,……”
“……,观政进士王象春与其有隙,称其好哗众取宠,实为大忠若奸,……”
永隆帝微微将身体靠在御椅中,显得放松一些,但面部表情足以证明他仍然很认真的在倾听。
“……,另据传乔公有意为其作伐,结亲东昌府知府沈珫之嫡女,……”
“哦?此事已定?”永隆帝略微有些吃惊,后又释然。
这是好事,沈珫他知道,南直隶士人,这等结亲文臣之家,很合理。
“尚未敲定,据说原本是年初便有意,但因冯铿西征平叛,此事便搁置了下来,估计近期乔公可能为其得意门生提亲吧,……”
卢嵩知道皇上对乔应甲印象极佳,而乔应甲也在走近,所以语气里也多了几分轻松。
“……,冯铿在京中与长公主之子卫若兰、锦乡侯之后北城兵马司副指挥使韩忠厚之子韩奇相善,与荣国公贾家来往密切,冯铿与荣国府贾琏、贾宝玉等人关系亲善,贾家先后赠予其三名美婢,据说是感谢其对其嫡子贾宝玉的读书教导,……”
“美婢?”永隆帝乐了,“卢嵩,你的意思是冯铿是一个好色之徒?”
卢嵩有些讪讪地道:“陛下,此事臣无法回答,但荣国府贾家的确和冯铿关系密切,赠送其婢女也属于正常,盖因冯家从大同搬到京师不久,大概各方面都还缺人吧,……”
永隆帝哈哈大笑,大概是怎么也没想到在自己面前不卑不亢气定神闲,甚至是滔滔不绝的庶吉士,居然喜好女色。
嗯,喜好女色也没错,这个年龄也属于正常,只是接受荣国府贾家的赠婢也就罢了,这京师城和江南高门大户赠婢赠仆都是司空见惯,但你这一口气收了人家三个美婢,难道就不怕人笑话冯家欠缺底蕴?你就没说回赠人家?
卢嵩也明白永隆帝笑什么,说实话他也觉得有些意思。
贾家这等没落武勋,如无意外,下一代,也就是一二十年间就会彻底沉沦下去,这家其他本事倒是没有,攀附大柱倒是有些眼力劲儿,而且居然是用赠婢这等手段来拉拢交好,而更搞笑的是冯铿这个家伙居然还吃这一套。
“这个冯紫英,难道冯家就这么收受赠婢,……”
永隆帝乐得直晃脑袋,大概是觉得太有意思了,一个自己极为欣赏看重的年轻俊彦,居然喜欢美色,嗯,尚未婚配就好这一口,嗯,有意思。
“不,陛下,冯家还是有回赠,此番回来,卜石兔赠送给冯唐的骏马,冯家便赠送给了贾家两匹。”卢嵩笑着解释道。
“哦?这对贾家可是大有赚头啊。”永隆帝点点头,这才是应有之意。
不过现在马价不算贵,边地寻常中马,一般价格在二十到四十两之间,上马价格在五十两以上,八十两以下,而像卜石兔赠送给冯唐的骏马肯定不止这个价格,每一匹都应该在两百两以上,
而京师城中寻常奴婢卖身价格不过二三十两,便是姿色不差的小婢或者身健体壮的奴仆,也不过三五十两,若是遇上北地大灾年间,食不果腹者卖身几两银子甚至不要钱都愿意。
“……,冯铿与卫若兰、韩奇以及陈道先之子陈也俊同紫薇舍人薛家之后薛蟠、柳湘莲等人在南熏坊开设了一家戏园子,……”
永隆帝又乐了,“那老九不是又不悦了,去年恩荣宴后他还说他对冯铿印象颇好呢,……”
大周张氏本来就是商贾出身,对臣工中家人不禁经商,本身大周就沿袭前明,官员俸禄菲薄,所以不靠营生和家底儿,那就真的没法过。
尤其是在京师城中,所以这等官员哪个在家乡没有几百亩田地,便是齐永泰这等素来清廉者,在其老家保定府照样有数百亩田地,否则他一个吏部侍郎如何能在京师城中生存下去?这人来客往的人情如何维持?
“冯家和紫薇舍人薛家之后薛峻在山东亦有金银首饰营生,不过薛峻年初身故,此项营生貌似由冯家在打理,……”
“冯铿和荣国公贾家走地如此密切,可是有意联姻?”永隆帝想了一想才有问道。
“荣国公贾家有三女,嫡长女在宫中皇太妃身边为女史,其余二女为庶女,宁国公贾家有一嫡女,但是年龄尚幼,……”卢嵩迟疑了一下才又道:“淮扬巡盐御史林海系贾家贾赦贾政妹夫,其女目前暂居贾家,另紫薇舍人薛家之长房亦有一嫡女,亦暂居贾家,……”
“嫡女在皇太妃身边为女史?你说冯铿与贾家来往频繁,和其他几女有关?”这个永隆帝还真的没有想到,两个庶女自然绝无可能,只是这淮扬巡盐御史林海之女倒是可能,毕竟林海也是进士出身。
“回陛下,工部员外郎贾政嫡女贾元春在皇太妃身边为女史,据说颇得太妃喜爱。”卢嵩点点头,“至于其他,臣并无实据。”
永隆帝不置可否。
皇太妃和他与老九关系比较微妙,要说他和老九都是皇太妃抚养长大的,很有感情,但是皇太妃现在很多时候又是代表父皇,而父皇对老大的态度也一直暧昧,所以这几者之间的关系身份就显得很是复杂微妙了。
“唔,朕知道了,近日冯铿活动……”
“冯铿近日去了齐公和乔公处,也去了荣国公贾府,同时也在召集许獬、侯恂、方有度等人商讨《内参》,……”
……
永隆帝终于听完了卢嵩的汇报,这只能是一方面,像卢嵩就不会对冯唐、冯铿在朝中的政见表现做评判,那不该是他的工作,而需要由永隆帝自己来判断。
“卢嵩,你说这冯铿如此年轻,却又立下大功,偏偏其看法意见还颇合朕意,你说朕该如何奖赏他?”永隆帝悠悠地道。
===丙字卷
第一百一十五节
入阁===
冯紫英却没有那么多闲心来考虑自家的奖赏问题,他此时的心思都被进入了紧锣密鼓讨论和磋商的开海——举债之略给占领了。
“张大人,我明白您的意思,柴大人临行之前给您有信,我也受柴大人之托向您转达他的意思,九边粮饷肯定是重头,但是也要有所侧重,蓟辽,尤其是辽东肯定要持续加大投入,学生能理解,但是宣大和蓟镇则没有必要,……”
冯紫英和张景秋站在地图板上,耐心地解释:“目前努尔哈赤的主要精力还放在对消化吞并海西女真的哈达部和辉发部上,对乌拉部的战争尚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短期内他们也不可能有南犯的可能,……”
“紫英,我知道你对军务也花了不少心思,子舒就和我来信说,如果你在翰林院编修上干满一年,可否愿意来兵部?”
张景秋也觉得冯紫英视野开阔,考虑问题深远,而且对军务情报下了不小的功夫,没想到他对辽东局面的研究也如此之深,甚是惊喜。
按照惯例,庶吉士都是要进入翰林院担任编修检讨这一类职务以求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的,此所谓俗称的非翰林不入阁。
也就是说你起码要在翰林院中呆一段时间,有过这种资历才能算是具备了入阁的资历,当然不是说你入过翰林就能入阁,但这是基础,而在翰林院学习修史的庶吉士这段经历是不作数的。
见张景秋岔开话题,冯紫英也知道只怕张景秋还是更担心宣大和蓟镇的防务,也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看来建州女真的确给了京师这边很大压力,但是他认为现在,或者说三五年内,努尔哈赤还不具备南下之力。
在没有彻底吞并和消化掉海西女真诸部,没有拉拢或者与科尔沁、外喀尔喀诸部结盟,甚至在没有彻底解决察哈尔部的前提下,努尔哈赤不会冒然南下,顶多也就是会给辽东制造麻烦而已。
宣大和蓟镇的防务当然重要,但是朝廷财政状况如此,那么就得要有轻重缓急的取舍,还是需要根据时间线来。
辽东现在才是最重要的,而现在河套一直到板升这一线,目前卜石兔和素囊台吉双方的对峙局面已经形成,在解决此番西进沙州和哈密战略之后,只需要稳住甘肃、宁夏镇,可以说整个九边之地,从三边到宣大七镇不会有太大问题,所以后续更应该强化辽东防务,同时兼顾蓟镇,然后开拓登莱与辽东连成一线,增强辽东的实力来遏制女真的扩张。
但这位新任兵部尚书显然不太认同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宣大到蓟镇一样亟待需要加强防务,这就是冯紫英不能理解的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5/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