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16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69/1718


冯唐到榆林镇时是因为他在大同担任总兵时就积累了足够的威望,而且冯家三兄弟口碑都很好,所以才能让榆林镇迅速接受他。
即便是这样,冯唐也没敢说就能在榆林镇内说一不二,一直到宁夏平叛冯唐协助柴恪和杨鹤二人主导战事,利用宁夏平叛带来的战功,为跟随他打仗的诸将们争取到了足够的利益,才算是完成了这一步。
在这其中冯紫英也利用自身的特殊身份为老爹出了不少力。
要知道像柴恪和杨鹤这些文人天生就对冯唐这等武将有着不信任感,若非冯紫英从中斡旋,这宁夏平叛战事也不可能如此顺畅,冯唐也不可能从朝廷那里为武夫们争得如此多的利益。
像贺世贤接任榆林镇总兵,尤世禄出任蓟镇总兵,像曹文诏、贺人龙这些人也都到辽东得到了足够的前程,这才让这帮武夫对冯唐心服口服,否则这天下哪里有让人纳头就拜的好事?
见段喜荣脸色变幻不定,段喜泰和段喜生都不做声。
这种事情还是要当事人自己拿主意,尤其是要离开大同去人生地不熟的荆襄镇。
荆襄镇还是一个新建军镇,湖广那边的气候也和北地大不一样,能不能适应,这些都是问题。
可一旦去了,在那边儿没混出个名堂来,再要想回来,那就难了,而且回来了也未必再有你的位置了。
冯紫英也不好再深说,毕竟这只是一个建议,段喜荣看起来不差,但是能不能适应南边的风格,谁也保不准。
他只能给这样一个建议,是机会还是灾难,那可都不好说,得靠他自己去搏。
原本都是兴冲冲地来叙旧拉近感情,这一下子给了这么一个足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建议,就把气氛给弄得凝重起来,以至于段氏兄弟后续的话题都没有多大兴致了。
什么话题还能比得过自家一辈子前途?
三兄弟之所以提前来也是考虑到冯紫英一到大同城的话,大同总兵、大同知府这些重要官员肯定都要设宴款待冯紫英,而冯紫英又不可能在大同逗留太久,所以真要到了大同,各路神仙都要来拜会,恐怕就没有多少时间来叙旧了,这才提前来。
只不过得到这样一个建议,就打乱了三人的心思。
一直到段喜荣离开时,冯紫英才最后道:“若是四哥有意,便尽早拿定主意给我来信,兵部那边我还算有些关系,好歹我现在也挂着兵部右侍郎的职衔,另外尚书张大人那里我也能勉强说得上话,……,反正我是觉得去荆襄是个机会,能打垮王子腾的登莱军,这份功劳,可不是其他能比的。”
段喜荣心事重重地点点头:“我回去再好好考虑考虑,左右也就是一个打仗的命,在紫英你离开大同时我便给你一个答复。”
冯紫英满意地点点头,他看得出来对方是动心了,甚至已经作出决定了。
这人也还算有些见识和魄力,寻常人要离开一辈子生活的地方去一个陌生地方打拼,尤其是这把年龄了还真很难抉择。
但留在大同又有多大意义?段家子弟这么多,能走出去闯出一片新天地来,为段家子弟寻找更多的机会,不是更有意义?
这也是段家子弟中作为头羊的责任和义务,就像自己不也一样?
===癸字卷
第一百零三节
莅临大同各方心思===
“那边就是白登山了。”冯紫英没有坐车,而是骑马沿着驿道缓缓而行。
从聚落堡到大同府城不远了,这一路都人烟稠密,来往商旅络绎不绝,隐隐可见大同府的晋北第一城的气象。
“那就是白登山?汉高皇帝当年被匈奴人围住的白登山?”宝琴从车箱里挑开帘子,探出头来,好奇地眺望着北面。
“嗯,昔日白登之围让汉高皇帝很是丢了面子,不过汉高皇帝脸皮够厚,无所谓,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一举破敌,也算是找回了面子。”冯紫英笑着道:“所以打不赢没关系,儿孙把场面找回来就行了,但你得生一个好儿子好孙子。”
宝琴也笑了起来,“爷,这里就是公公和大伯二伯他们曾经戍守过的地方了,妾身还是第一次来这里,以往妾身也跟随父亲走南闯北,但是却没有来过山西这边,最多也就走到保定、京师这边。这大同是形胜之地,扼控南北,素来兵家必争冯家和段家在这里这么多年,看这几日里冯段两家来看望相公的人也是络绎不绝,说来这里也算是咱们的根了吧。”
冯紫英讶然地看了一眼宝琴,倒没想到这丫头还有这份见识,想了一想才道:“你说的也不算差,冯家虽然祖籍在临清,但是临清那边只是族人稍多,但其实渊源都有些远了,而且无甚人才。我家从祖父开始便在大同扎根,父辈更是披肝沥胆,镇守边陲,只是咱们这一脉人丁太过单薄,但冯家其他几支也有上百人在这边了,至于段家那就更不用说了。”
“难怪相公对这边如此重视,妾身都很难得见相公如此频繁热情地见客人。”宝琴抿嘴笑道。
“唔,他们不能算是客人,应该算是亲眷,昨日来这三人都是我表兄,当然也许血缘关系远近不一,但血浓于水,却不能不认。”冯紫英解释道:“至于冯家这边的人,略显单薄一些,段家兄弟走了之后来的两人,就算是冯家在这边的佼佼者了,但和段家子弟相比,就要逊色不少了。”
宝琴观察了一下自己丈夫的神色,看不出多少端倪来,这才好奇地问道:“相公好像对这一点并不太在意?”
“这不是我能决定的,或许我能多给他们一些机会,但是更多的还得要靠他们自身的努力,临清冯家那边也一样,表兄在海通银庄那边也吸纳了不少冯段两家远支子弟进入,现在也有不少成才,倒未必非要在仕途或者军中奔出个前程来。但有绿杨堪系马,条条道路透长安。”
冯紫英最后两句倒是让宝琴眼睛一亮,一直以来自己这位丈夫都不喜诗赋,鲜有诗句表现,今日却突然冒出这样一句来,让她十分惊奇。
“但有绿杨堪系马,条条道路透长安?相公这首诗的意思是指,未必要走一条路,每条路都能达到人生希冀的结果么?”
冯紫英也不知道这两句话现在有没有谁说过,他只记得是《增广贤文》里的,《增广贤文》什么时候出现的,他也记不清了,只能含含糊糊地道:“谁知道这两句诗谁说的,我记不清是哪里听来的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习惯了丈夫这种不肯承认的做派,宝琴越发喜悦,“相公怎么说,就是怎么吧,不过妾身可是记下了这一句呢。”
冯紫英打了个哈哈,回避了这个话题,“好了,前面就快要到大同城了,我们会在大同城呆两天,然后就要南下西进,进陕西了。”
*******
“冯铿到了?”崔呈秀摩挲着下颌,站在窗前问道。
“到了,城门前是参将马椿去迎接的,不是说马家和冯家不太和睦么?这可有点儿蹊跷了。”幕僚有些不解地问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69/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