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15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80/1718


不过这种事情从来就不可能掩盖多久,凄厉的铜哨声响起,紧接着便是铜锣鸣响,威武门那边一阵骚动,很快火把便举了起来,沿着城墙如同一条光带,向这边慢慢蔓延过来.
不过在罗定彪登上城墙那一刻,早已经在河岸边准备的士卒们便将木排一具接一具地推下了水,早有匠人迅速登上木排沿着河两岸紧贴岸边将木排用铁钩连接,然后用小船将木排沿着河岸引着向城外缓缓移动,很快两条木排形成的浮桥就在打开的水闸边缘贴着案壁一直通到城外,形成南北两道浮桥.
布喜娅玛拉手中的圆月弯刀幻化出一个个乌亮的光球,沿着城墙凶猛地推进,敢于阻挡者都被其简洁凶悍的刀锋立斩当场,而紧随其后的一干江湖高手也是如同波浪一般汹涌席卷,整个东水门以北的城墙上刹那变成了一个修罗屠场.
但是伴随着从震惊中慢慢惊醒过来的守军重新集结起防御阵势,开始沿着城墙展开抵挡时,尤其是弓弩手也占据高位来进行狙杀遏至时,布喜娅玛拉就知道自己一行人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了,剩下来的就该是罗定彪的士卒来接手了.
借助这一段突击给高元道守军带来的混乱,通过木排渡过运河的数百罗定彪部已经沿着楼梯冲上城墙,沿着城墙和高元道部展开厮杀,与此同时,木排连接成的浮桥一直向外延伸,而贺虎臣的士卒也终于赶到了.
此时整个临清城已经沸反盈天,刚刚来得及入睡的朱云奇立即就觉察到了危险,单纯的偷城是不可能如此之快就造成这么大声势的,只有里应外合才能有这样严重的后果,而且肯定是守城军队出现了叛变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朱云奇的应对不可谓不快,他迅即判断是罗定彪出了问题,但是他以为对方是在景岱门上做了手脚,而自己在景岱门内也作了充分的准备,而且是专门叮嘱过严密监视罗定彪,罗定彪没有那么容易就想把景岱门打开,应该是双方围绕景岱门在展开争夺.
所以他做出了一个足以葬送整个临清城的错误决定,将最精锐的预备队派向了景岱门,沿着大宁寺和箍桶街一线迅速向景岱门增援.
当预备队派出去半个时辰后,他才得知北军正在沿着东水门源源不断地涌入,而威武门向南压的大军则被罗定彪部死死堵在了距离东水门两百步这一段城墙上下,无法靠近东水门.
当长矛队和刀盾兵们终于能沿着东水门浮桥源源不断地涌入临清城时,基本上就宣布了临清城再也难以组织起有效的防御体系,火铳队和炮队都是最后才进入城内.
在入城之后,贺虎臣部甚至放弃了对南边更好打的景岱门,而是出其不意地沿着永清街向北面内城发起进攻,这一步也是打得朱云奇措手不及,敌人刚入城不趁机控至城池内部,趁机稳定局面,而是突然对内城发起攻击,这大大出乎的意料.
内城的防御相较于外城就要单薄得多,甚至在中山门(永清门)上驻守的士卒只有区区三百人,所以当贺虎臣部出人预料地向中山门发起猛攻时,只遭遇了两轮炮击的大同军就崩溃了,而一拥而上的贺虎臣部在牢牢地控至了中山门.
这相当于在临清城内插下了一颗牢牢的钉子,无论朱云奇要从那个方向增援或者发起反攻,都不得不面临来自中山门上的火器打击,而中山门向东可以威胁威武门一线,向南可以控至南门街\永清街这一片,直接形成了中心开花的态势.
当贺虎臣部在东水门和永清门这一片打开局面之后,其实就标志着临清城已经无法守下去了.
杨肇基部在景岱门的进攻很快就迎来了里应外合,景岱门被攻占,则意味着临清城整个东部已经不再属于大同军控至了.
朱云奇这个时候才痛苦地意识到临清城已经守不住了,可是整个临清城不但还储存有仅次于东昌府\德州城和济宁城的粮草物质,更重要的一旦临清失守,将直接威胁到整个北线守军的存亡,失去了运河上的这个节点,意味着德州守军将成为孤军,而且即便是后撤他们将不得不无法使用运河,而不得不走陆路经济南府南撤,这将成为北军趁势追杀的一个危险开端.
因此他无法也不敢轻易下放弃临清的决定.
一直到看着东面几乎要照亮半个天际的火光开始向中部蔓延,呼喊股噪声也想着北面慢慢延伸过来,朱云奇知道再不做决定就来不及了,甚至可能就要被困在临清城中了,他手中马缰放松又握紧,握紧又放松,最后还是只能握紧,深深地看了南面一眼,痛苦地一带马缰:"命令徐永华部断后,其余各部从镇定门和怀朔门撤离."
===癸字卷
第二十六节
紫英不出如苍生何===
临清城北贺虎臣与杨肇基部合力攻陷的消息在第一时间就传回了京中,立即在京中引起了巨大震动,《今日新闻》为首的多份报刊都是头版头条刊载了这一消息,而且还邀请了一些野生政论家对此事在报纸上进行了评点,也夹杂了一些兵部官员对此的看法.
不得不说朝廷现在太需要这样一场大胜的战事来提振人心了,山陕旱情带来民变叛乱和瘟疫蔓延已经影响到了整个北地的民心,京畿更是一有风吹草动,便是草木皆兵,而山东局面的僵持更是直接影响到京畿一带的民心和物价,尤其是粮食\盐\油等民生物资更是一路高涨,已经让朝廷有些坐不住了.
这一场战事的胜利就如同久旱逢甘霖,一下子就让京中有些躁动的情绪安稳了许多,特别是一些在报刊上的"政论家"更是"有理有据"地开始分析起下一步的战事态势,提出了随着临清被攻陷,故城还在激战,那么大同军控至的德州和武城就成了首尾难顾的孤城,北线军团将迅速掀起攻势,很快就能收复临清以北地区,甚至东昌府也将在攻击范围,要不了多久就会被收复.
当下南京方面在山东的控至区域主要在东昌府\兖州府两个运河沿线的府以及济南府的西南部像青州\莱州和登州三府仍然在朝廷控至之下,但朝廷也没有力量从青州方面发起进攻,所以在北线军团发起进攻之前,实际上整个山东是处于一种微妙的分裂局面下,大家也互不相扰,一直到故城被北线军团发起进攻攻陷,这种局面才开始被打破.
这样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在振奋人心的同时,也掩盖住了从陕西方面传来的许多不利消息.
实际上在收复临清之前的几日里,朝廷就陆续遭遇了几个当头闷棍.
四月廿三,民变乱军一部攻陷洛川,这一部乱军迅速膨胀到了两万余人,并开始南下宜川,宜川告急.
四月廿九,民变乱军另一部西出宁州(今宁县),威胁邠州(今彬县),引起邠州\永寿\乾州\淳化一带震动,西安府和陕西布政使司的告急信如雪片一样向京中飞来.
五月初八,三股民变乱军在宜川会师,并摆出南下姿态,威胁韩城,也引起了隔河相望的山西方面的大哗,山西布政使司也向京中告急.
至此,整个陕北地区的民变已经蔓延到了延安府和庆阳府的多个州县,并有向西安府和山西方向发展的趋势,也引发了整个朝中的震动.
只不过现在大家都知道关键还在于山东局面,也幸亏临清之战如同及时雨一样的到来,极大地舒缓了朝中诸公的焦躁情绪,也才让朝中诸公有精力来考虑如何应对山陕局面的烂摊子了.
"朝廷派出了几波人去了解情况,现在陕西布政使司乱成一团,西安城里人心惶惶,陕西右布政使高扬高建德告病不出,难以视事,左布政使卢川卢子健是个喜好大言的蠢货,性格却又刚愎,之前信誓旦旦说他能稳住陕西局面,等到乱军一向宜川进攻,他又吓得屁股尿流,一日三封信向兵部告急,东路乱军又向韩城南下之势,他又担心自己会被乱军包围在西安城里,居然打起了想要撤到潼关的想法,我都不明白这种货色是怎么让他主持陕西政务的,叶方二位对此要负很大责任!"
乔应甲气急败坏,在冯紫英面前都有些失了风度了.
"乔师莫要气坏了身子,我看局面还不至于那么糟糕,从这三路乱军各行其道的形势来看,他们似乎并没有达成一致,而是自顾自地在攫取地盘,不过东线这一支乱军的确有些威胁,如果被其南下韩城还真的可能威胁到潼关,也会给河东的山西那边带来不好的示范效应,平阳府的吉州\河津旱情也十分严重,民变引发的小股乱军有星火燎原之势,恐怕要引起高度重视,否则一旦蔓延成势,和河西那边遥相呼应,那就危险了."
冯紫英来之前就专门让从山西回来的孙传庭在兵部那山西这边的军报收集了相关信息交给自己,大致了解了山西方面的情况.
就他的判断,只要山西这边能稳住局面,而在潼关蒲州一线顶住乱军南下,那么局势还不至于糟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关键是现在陕西那边似乎有些乱了方寸,这种情况之下,极易为敌所乘.
"唔,可恨叶向高和方从哲却还在那里喋喋不休,说你年龄太轻,难以胜任,乘风兄和李三才已经两度沟通,这个老狐狸却不肯去得罪叶方二人,迟迟不愿意表态."乔应甲扼腕长叹.
冯紫英没想到为自己巡抚陕西的事儿居然还在内阁里边有了龃龉.
从内心来说,谁愿意去陕西吃苦,现在这种危若累卵的形势下,谁去稍不留意就是一个背锅侠,甚至把命丢在那里都未可知,但是大家也都知道这也是一个风险与收益极高的赌博,一旦押中成功,那功成归来肯定是都谁都无法压得住自己,最起码也得要给自己一个正三品的要职来安排.
"乔师,若是真有别的合适人选,那学生也未必就非要去不可."冯紫英笑了笑道:"这去陕西可不算是什么美差,学生才娶了三房妻室,万一沾染上瘟疫,岂不是痛煞人心?"
乔应甲轻哼了一声,"他们也是煞费苦心,倒是有些人选,但是她们也知道这是要担重任的,万一办不好差,一两个人的乌纱帽事小,糜烂了一方局面那才是祸事,所以也是在那里百般纠结,这人啊,存了私心杂念,就很难用公允的态度来处事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80/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