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15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26/1718


“其实疙瘩瘟虽然凶险,但是也非不可制,相公当年在京师水灾之后瘟疫爆发时便能拿出方略,一举成名,想必对如何应对疙瘩瘟也是有些心得的。”沈宜修对自己丈夫还是充满信心的,自己丈夫每每都能有惊艳之举,这一次她相信也不会例外。
冯紫英见妻子信心满满的样子,也不禁哑然失笑,他也不能让妻子们太担心,“对策为夫自然也是有一些的,但还是要到实地才知道效果如何,不过现在还说不到那个份儿上,巡抚陕西非重臣不能担当,为夫的资历还是浅薄了一些,齐师他们便是有此意,朝廷也未必就同意。”
沈宜修摇头不信,“这可不是什么肥缺活儿,而是担当重任,只怕朝中没几个人愿意去,便是想去的,只怕也没这个资格和能力,不过是想要搏一把功名富贵罢了,可一旦搏输了,他个人倒是一条命而已,但是危害的却是整个大周江山,诸公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但相公不一样,你无此必要,但却有此能耐和魄力决心,这才是朝廷所看重的。”
沈宜修的话让冯紫英也是忍不住挑眉,自己这位长房嫡妻对自己真的是信心百倍啊,认定自己真的去了陕西就能力挽狂澜?可连自己都还心里没数呢。
那可不是几个州县的事儿,陕西可是八府二个直隶州,属州二十一个,九十五个县,囊括几乎整个西北边陲,相当于后世的陕甘宁青四个省,加上内蒙古的河套地区,地域之辽阔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得出来的。
见丈夫一脸似笑非笑的神色,沈宜修越发要给自己丈夫打气,不能让丈夫心中不踏实,“相公是不是觉得妾身在故意让你放心,所以有些夸大其词了?”
“嗯,有点儿,宛君,你这个盲目推崇,让为夫既骄傲又心虚啊,万一我真的要去陕西,又没有干好,那岂不是让朝廷失望,让宛君你也失望,我的光辉形象就在你这里坍塌了,那太不值当了。”冯紫英半开玩笑。
“相公说得也不算错,妾身是有点儿为您打气的意思,但是却非盲目妄言。”沈宜修淡淡地道:“您去陕西是有几大别人不具备的优势的。”
“哦,说来听听。”冯紫英笑了起来。
“一是夫君宁夏平叛时就去过陕西,对陕西不算陌生,在三边四镇都小有名气,这些边地和陕西内地其实是息息相关的,军中子弟要想读书出身的,谁又能不知晓您小冯修撰的名声?单凭这一点,您就具备其他人所无法企及的优势。”
沈宜修这句话还真没错。
大周立国之后便是奉行以文驭武之策,武将在边地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在朝中在内地却是不受待见的,武将们的子弟们若是能读出书来自然是比跟随父兄当武夫更值得投资的,所以这也是如冯紫英、孙传庭这些都是武人出身但读书出来,便直接奔着文臣去了,再无想要回去当武人的想法。
冯紫英武勋出身,但是却是以文臣之名大噪,让武人子弟们都是为之仰望,如果家族中有能读出书来的,当然愿意去当文官,而冯紫英现在是北地青年士子领袖,能结识冯紫英甚至得冯紫英看重,无疑能为家族中读书的子弟多一分人脉。
“所以这还不仅仅是军中子弟,便是陕西,那也是北地腹地,文人士子谁又不知道夫君的名声?”沈宜修含笑道:“谁又不愿意交好您这个未来前程不可限量的政坛新星呢?连父亲在信中都在说山西官场亦有不少人提及夫君呢。”
===壬字卷
第三百一十三节
夫唱妇随鹣鲽情深===
“第二呢?”冯紫英微笑之余,也不置可否,问道。
“第二其实和第一也差不多,冯家是边地大族,婆婆的段家亦是如此,山陕一体,多少都有往来瓜葛,各边镇将领在三边和宣大都有异地交流的经历,情况都相对熟悉了解,有边镇武人支持,许多事情便要好办许多。”沈宜修沉声道。
冯紫英点头认可,这也是他最大的倚仗,去了陕西那边,三边四镇将领肯定是能说得上话的,有军中支持,许多地方上觉得难办的事儿,就不叫事儿了。
“还有第三么?”冯紫英再问。
“当然有,夫君有防疫的经验,有在混乱局面下掌舵大局的定力魄力和应对经验,这也是朝中诸公会认真考虑的。”沈宜修更是神采飞扬,很有些与有荣焉的感觉,“陕西当下情形肯定很糟糕,地方承宣布政使司是难以统筹应对的,甚至官员也没有这个魄力决心,须得要夫君这样的强力人物去力挽狂澜。”
冯紫英忍俊不禁,“宛君,为夫有那么厉害吗?你可真的是对为夫信心十足啊。”
“夫君何须如此谦虚,妾身也是实事求是地说罢了。”沈宜修认真地道:“朝中或许能臣不少,但是真正具备这样合适条件的人却屈指可数,甚至这就是为相公量身打造的,别人去难以取得成功,而相公的几率则要大上几倍。”
冯紫英收回手,接过云裳递过来的热巾帕,擦拭了一把面颊,轻声道:“但愿如此吧,现在说这个为时尚早,齐师他们可能也还处于一种惶恐不安的煎熬状态,要的等到陕西那边的情况更详细一些的汇报才能做出决策。”
沈宜修却摇摇头:“相公如果认定自己可能会担此重任,就应当要尽早准备,去陕西不比去永平府为官或者下江南走一圈,要面临的事务要棘手和繁杂许多,从人才、物资、钱银上都要及早安排,甚至现在就可以考虑动起来,否则您到了陕西却还两眼一抹黑,手里空空如也,怎么迅速打开局面,拿出成绩,立威地方?这恐怕也是朝廷希望见到的。”
不得不说沈宜修在这方面远非宝钗和黛玉可比,贤妻之所以贤,不仅仅是她态度上支持自己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能为自己提供许多有益的建议,让自己得益。
“唔,贤妻所言甚是,为夫受教了。”冯紫英沉吟了一下,“我会尽快安排此事,哪怕是我真的不去陕西,那么收集了解相关情况,甚至提供一些支持,也是有必要有价值意义的。”
对于丈夫的这种态度,沈宜修还是有些感慨。
她对自己丈夫在朝务和钱银上的一些态度是颇为好奇的,很多时候看起来更像是矛盾的,可丈夫似乎总能找到合理的理由来解释或者应对。
像最初的开海之策,这明显是有利于江南而不利于北地的,所以才会在北地士人那边引来强烈反对,甚至还影响到了丈夫自身,不得不避往永平府,这甚至一度让很多人怀疑丈夫背叛了北地。
但丈夫在永平府开港榆关,开发石炭和铁矿,建冶铁作坊和兵工作坊,乃至后来的水泥工场,不但让石炭使用在永平迅速推广,而且使得铁料、水泥迅速成为永平府的拳头商品,畅销南北,加上拉拢草原上的内喀尔喀蒙古人和海西女真人,充分发挥榆关开港优势,永平府迅速成为北地海贸大府,到顺天府之后,更是推动京畿煤铁军工联合体的成立,遵化、密云迅速成为新的煤铁军工产业基地,同时还拉动了天津卫大沽港的开港,使得大沽和榆关成为北地最重要的两大海贸港口。
之前很多人都还不觉得,但是在南北对峙局面形成之后,朝廷才发现榆关和大沽港的开港对漕运中断后的京畿有多么重要,榆关成为保障京东、辽东镇、东蒙古草原物资供应的重要咽喉枢纽,而大沽则日益成为整个京畿地区的海贸核心,甚至有压到通州的趋势。
明明是赢得江南士绅一致好评的开海之策,但是在北地却一样成为永平府和顺天府的迅猛发展,而且还赢得了北地最重要的一股势力——山陕商人的全力支持,因为让其从中大为受益了,先前沈宜修没有提到丈夫去陕西的一大优势,其实就是山陕商人作为后盾。
可以说如果没有山陕商人的财力支持,任何人现在去陕西都是举步维艰的,而能够赢得山陕商人全力支持的,唯有丈夫,因为丈夫用他这几年的种种表现,使得山陕商人们对丈夫有着一种莫名的崇拜和信任,就如同开发东番的安福商人对丈夫的推崇一样。
丈夫对待钱银的态度也很是独特,很多时候都显得满不在乎,好像一切都在掌握之中,沈宜修生于官宦家庭,这个世道中即便是士绅对于钱银的看重还是相当普遍的,经商也好,收租也好,放贷也好,都很常见,损公肥私者,中饱私囊者,徇私枉法者,更是比比皆是,但丈夫却恰恰相反,很多时候可以称得上是私人钱财都拿来贴补公事上了,这也是让沈宜修十分感触的。
总而言之,给沈宜修的感觉就是丈夫虽然不是那种纯粹的公而忘私的清正廉洁文臣,但是对公事的看重程度却有甚于其他,甚至有点儿如果为公,其他皆可舍弃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很难一言以蔽之。
夫妻俩上了床,冯紫英和沈宜修也是相拥而眠,絮絮叨叨说着话。
“若是相公要去陕西,那肯定是要人跟着去的,我这一房就让晴雯跟着去伺候,三姐儿多半也是跟着相公去的吧?”沈宜修枕着丈夫的肩头,“那下半年林家那边的婚事怎么办?”
这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冯紫英不确定如果自己真的去了陕西能在陕西干多久。
巡抚没有任期,半年也可,三年也可,根据情况而定,但是以陕西现在的情形,只怕一年半载是难回来的,这黛玉的婚事就有些麻烦了。
“嗯,这事儿我也在考虑,要么提前,要么推后。”冯紫英沉吟着道:“提前的话,就显得有些仓促了,最迟也就是一个月之内,就得要成亲,可推后的话更不可预测,也许一年,也许两年,或者我中间回来一趟成亲?可又不知道情况允许不允许。”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26/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