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14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74/1718


若是不能立即拿出对策来,让宣府军和大同军就这么占着北直、山东如此大一片地方,不但让冯唐在南边的一场完美突袭效果顿时大打折扣,关键在于可能让宣府军和大同军就能这么拖延下去了,那朝廷就危险了。
“五六个县没什么,他们也未必能占得稳,关键是我们怎么迅速夺回来。”柴恪看了一眼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兵部尚书张怀昌,“怀昌公,现在的局面可拖不得了,一拖可能就要拖过夏粮收割了,我们不能让牛继宗和孙绍祖他们好整以暇优哉游哉地在现在地盘上大肆收粮,我们知道这样的后果,我们拖不起!”
柴恪沉重的话语让在座除了张驰和张骕二人外的所有人都脸色晦暗,是啊,一旦宣府军和大同军守住了眼下局面,拖到下半年,甚至秋粮收割,那恐怕就真的是天下大乱了。
山东北直这一片算是整个北地情况最好的了,断了江南湖广漕粮,还丢了山东和北直这一片,山陕旱情的严重程度必须要依靠朝廷来赈济,否则必定要出大乱子,难道还能依靠河南不成?
“必须要想办法将孙绍祖的大同军撵回山东,真定、顺德和广平这边也必须要夺回来,而且最好把东昌府夺下来,只有这样宣府军和大同军才难以靠山东这边维持下去。”韩爌出列道:“可是现在朝廷手中无兵,单靠尤世禄那点儿兵肯定不行,但蓟镇尤世功那里的兵已经不能再抽了,我们不得不防着察哈尔人的趁火打劫,现在京畿本来人心不稳,一旦察哈尔人打进来,恐怕就不是前年那样的情形了。”
韩爌算是在座众臣中少数几个知兵的了,除了张怀昌、张景秋、柴恪外,杨鹤算是半个知兵的,也就只有他了。
张景秋缓缓摇头:“夺下东昌府恐怕都不够,或者说意义不大,如果他们守住了兖州府,打通了和徐州那边的运河通道,就算是丢掉东昌府和济南府,也能够把战局拖到下半年,那我们就会有很大的麻烦。”
张景秋看得更深一些,或者说把话说透了,只要战事拖到下半年,朝廷就会有麻烦,拖到年底,也许朝廷就维持不下去,局面崩盘,到时候只怕大家就只能拱手让给南京了,总胜过山陕的叛乱横扫整个北地吧?到时候没准儿大周天下就不再姓张了。
对于山陕面临的危局,朝廷已经做过几次评判了,而且也派出了多路特使秘密前往山陕那边暗访,得出的结果都是极其危险,犹如满山干草,只需要一点火星子就能引燃,如果这些地方官府得不到江南湖广的钱粮支持,几乎没有可能解决那边的危机,危机的爆发也就是时间和时机的问题。
除了这个危机外,也就还有江南人心的问题,一旦北地遍地烽火,那么江南那些现在还在暗中支持朝廷的商人,还在观望的部分士绅,只怕就会立即投入南京伪朝怀中,到那时候朝廷也根本无法维持下去了。
“也就是说,今年年内我们最起码必须要夺下山东,这不仅仅是战事需要,同时也是给江南和湖广的一个宣示,朝廷有能力逐一收复各地,而且正在一步一步实现,这样也能鼓舞人心。”叶向高终于发言了,“我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正面的宣府军和大同军,更要面对各地的人心士气,这是支持我们朝廷不倒的关键。”
“进卿兄说得没错,这一場對決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搏杀,更是人心民望士气的争夺,如何来赢得人心民望士气,那就要从各方面来证明朝廷的胜利,战场上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赢得了山东战事,我们就能证明自我,赢得人心民望士气,进而获得更多的支持,而这样也能讓我们有更充裕的力量来赢得战争,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方从哲也接上话。
“归根结底,我们要打赢眼前这一仗。”齐永泰沉声道:“但现在我们怎么来打赢?北线许多更多的军队,从哪里来?”
“或许可以从正在组建的新宣府军抽调一部?”张怀昌冥思苦想,最后挤出一句话。
“那能抽掉多少?一万?两万?”李三才反问。
“京营呢?或者上三亲军?”吏部尚书高攀龙游目四顾,试探性地问道,他对军务不熟悉,只知道现在京师城内就只有这两支军队了。
“京营?”李三才冷笑,“上三亲军,能上战场么?不怕重演三屯营之故事?”
一句话把在座众人都堵得无话可说,三屯营之败是京营之耻,而上三亲军战斗力恐怕连京营还不如,能上阵么?
“宣府军可以抽调一部,但远远不够,要不就只能从辽西调兵了。”张怀昌叹了一口气,他也看不上京营和上三亲军,“但建州女真那边,虽然内喀尔喀人答应帮助策应支援,但是这种把希望寄托在外人身上的事儿,从来做不得数,只能有锦上添花的事儿,不能指望雪中送炭啊。”
大殿内一片沉寂,实在是再也想不出其他办法来了,可没有三五万兵力新增,凭什么把孙绍祖撵走?
===壬字卷
第二百六十七节
登门拜会筹兵谋战===
就在大朝议讨论着如何应对当下的危机时,冯紫英却去了孙承宗那里。
孙承宗才从四川回来。
熊廷弼接替了他和杨鹤的位置,着手统一整个湖广和四川朝廷军队的领导权,这样也更有利于对付在湖广搅合的登莱军。
杨鹤比他先走一步。
熊廷弼也是先接手了郧阳巡抚兼荆襄镇总兵职位,对整个荆襄镇进行整合,然后才又以兵部右侍郎身份接手四川那边的军队。
孙承宗也是把所有工作交接完,然后有专门和熊廷弼探讨了如何解决杨应龙的播州问题和还在湖广折腾的王子腾登莱军问题,这才回京。
按照当初的设想,是要让孙承宗回来上一线指挥大军进攻山东,只不过当时朝廷内部也争议不断,究竟是让孙承宗指挥西北军还是北线蓟镇军和山西军,未有定论。
但孙承宗回来的时间晚了一些,老爹都已经发动了夏镇战役,一举夺下夏镇,反倒是北线失利,山西军溃败,弄成这副场面,看样子孙承宗就只能去北线大军了。
正因为如此,冯紫英才打算去见见孙承宗。
孙承宗是北直隶保定府人,算是北地士人的中坚力量,不过似乎他和同属北直士人的齐永泰关系很一般,这也让冯紫英很是纳闷儿。
孙承宗回到京中还只来得及休息了一日,就迎来了冯紫英的登门拜访,而冯紫英的登门也让孙承宗很是诧异。
他和冯紫英关系谈不上太熟,只是在兵部时候打过几回交道,没想到自己回京之后,对方却是第一个来拜访的。
“紫英,还真的有些难得,你可是第一回登我府上啊。”孙承宗把对方迎进了门。
虽然也有传言自己可能要出任兵部侍郎,那么自己就可能一跃成为三品大员,但这只是传言。
自己之前只是五品官员,即便是到四川也只是晋升为从四品,哪怕自己在四川表现不错,回来再升一级,也不过是正四品罢了,距离正三品的兵部侍郎可还差得有点儿远,对方可是实打实的正四品官员了。
而且四品和三品之间的差距对绝大多数官员来说几乎就是一个高不可攀的门槛,尤其是正三品,基本上不是庶吉士出身就鲜有能实现这个跨越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几乎就是阁臣的标准了。
换一句话说,阁臣和正三品以上的官员基本上都是庶吉士出身,非庶吉士出身一般不能入阁,而能进入正三品序列的官员中非庶吉士出身的的不到三成,也就是说十个正三品官员中最多只有两个是非庶吉士出身。
能够参加大朝议的官员,除了都察院较为特殊,佥都御史是四品亦可参加外,其他都是正三品以上的官员。
“恺阳公这一趟戎马千里,来往于四川湖广奔波,操心国事,紫英登门拜望也是应当的。”冯紫英乐呵呵地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74/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