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12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57/1718


父皇不醒的情况下,如果说大伯提出要监国怎么办?
大伯在武勋里边很得支持,还有江南士绅也素来亲近大伯,这都是张驰所知晓的,而内阁中大臣除了齐永泰和李三才,叶向高、方从哲和李廷机都是江南人士,万一大伯说动了这三位,让他们同意大伯监国,那一切就完了。
张驰还没有想到过大伯会有其他方式来介入,他只是单纯的觉得自己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要争取所有一切能为自己摇旗呐喊的力量,让自己坐上监国之位。
为了这个监国乃至储君之位,自己冒了如此大的险,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决不能功亏一篑,更不能让别人来摘了桃子。
“来人,本王要去察看父皇病情。”想到这里,张驰再也坐不住,疾步出屋。
“殿下,奉廖大人之命,现在谁都不能出行。”军官为难地拦住张驰,但张驰清楚对方拦不住自己,廖骏雄更不敢。
“你去唤廖骏雄来,本王要去看望父皇,难道还有人要隔绝中外,欲行不轨么?”张驰这点儿急智还是有的,厉声道。
军官虽然不懂什么隔绝中外之意,但是欲行不轨的意思大概还是明白,只能脸色苍白地梗着脖子拦着,一边命令下边人立即去通知指挥使。
这内外行宫,南北两苑住的都是高官显贵皇室宗亲,任何一个人都是他们惹不起的,原本只是来保卫他们的安全,现在突然成为了戒严对象,这种反差让他们很是难以适应。
廖骏雄很快就赶了过来,看见是寿王殿下,他心里也是打了一个突。
忠惠王现在居然找不到踪影了,现在上三亲军是各自划定一块戒严,忠惠王也同意了这样的举措,这等戒严能对所有人施行么?
贵妃们要去看望皇上怎么办?皇子们呢?重臣们呢?
内阁诸公来了之后一切都可以交给她们,但他们来之前怎么处置?
内朝的公公们也是束手无策,本朝的内侍可不比前明,权力小得多,面对外朝的官员们,根本就没有底气。
现在就成了谁都不敢发号司令,谁都不敢承担责任,谁只要胆子大一些,脾气横一些,谁就能得逞。
===壬字卷
第八十三节
内忧外患===
“见过寿王殿下。”和冯紫英等人见过面之后,廖骏雄就已经明白了当下的局面。
最大得益者便是刺杀的最大嫌疑,从这个角度来说,寿王殿下大概仅次于义忠亲王。
因为宫中皆知皇上更喜欢禄王和恭王,如无意外,禄王最有可能立储的。
但现在,只要皇上不醒,就没有禄王和恭王的事儿了,只能在义忠亲王和寿王之间产生,除非有其他意外发生。
“孤要去看望父皇,廖大人,你可要拦我?”张驰目光冷厉,宛若锥刺,刺得廖骏雄身子都缩了一截。
“殿下要去看望父皇,乃是为人子之孝道所在,末将如何敢拦?”心念急转,廖骏雄内心暗叹一声,自己果然还是不敢,只能涩声道:“只是外间戒严乃是上三亲军确定并报忠惠王同意方才行使,殿下若是要去东苑那边,我们也需要奉命跟随。。”
张驰冷笑一声,“那也由得你们。”
说完张驰举步就走,廖骏雄也只能用眼神示意麾下士卒让开,自己带着两名心腹紧随。
张驰也不在意,他现在去行宫东苑那边去看望父皇,自然不仅仅是看望那么简单,自己知道强行去看,他相信其他人,包括自己母亲也应该已经在东苑那边了。
他是要去和母亲见面,然后寻机商量后续事宜。
不出所料,张驰在东苑门口就遇上了一脸悲愤模样的张骐张骥兄弟,见到张驰到来,二人也不意外,只是一拱手,便共同入苑。
在东苑寝宫,外间已经占了许多人。
除了兵部左侍郎徐大化外,张驰也看到了吏部左侍郎柴恪,
刑部左侍郎韩爌,
户部左侍郎王永光,
顺天府丞冯紫英等一群人。
除了这几个,其他几个人张驰并不熟悉,他估计应该不是朝中重臣,
但是能来这里,多半都是父皇欣赏的重臣才对,
其他人是没有资格参加铁网山秋狝的,
难道和冯紫英一样是地方官员?但冯紫英可只有一个啊。
看见张驰和张骐张骥进来,
冯紫英禁不住皱皱眉。
这个时候真不是这几位来博出位的时候,但要让这几位安分下来可不容易。
毫无疑问,
这几位肯定都是以为是到了关键时刻,需要搏一把的时候了,一旦永隆帝醒不过来,
那就是该决出胜负的时候了,
却不知道真正的设计者早已经虎视眈眈,
根本就没有他们几位放在心上。
冯紫英也是刚到,
才来得及和柴恪、韩爌与王永光说上话。
永隆帝的谈话几乎涵盖了整个内阁阁老和七部的尚书侍郎们,当然也包括都察院的都御史们。
不过很显然他也有顺序安排,
首先是内阁诸公,然后是尚书们,侍郎们则是放在最后,
像柴恪、韩爌和王永光都是来了没两天,尚未来得及谈话的,
谁知道就出了这桩事儿。
冯紫英和柴恪最熟悉,关系也最密切,
与韩爌最生疏,与王永光则是略有交情,
但恰恰韩爌和王永光都是北地士人中的中坚力量,而柴恪却是湖广士人领袖,这关系也很复杂。
不过处于这个骨节眼儿上,冯紫英认为北地士人和湖广士人立场应该是一致的,尤其是在面对义忠亲王可能发招夺位的威胁下,冯紫英觉得需要立即和在猎苑行宫这边的诸公同一立场,尽快确定措施。
虽然内阁诸公未到,
许多指令无法下达,但是先将这几位的意见统一了,待到内阁诸公一到,便可以协同一致向内阁诸公进言,
尽可能快的出台措施并予以贯彻实施下去。
柴恪应该是最容易说服的,因为之前二人便有过沟通,只不过当初柴恪觉得可能性不大而不太重视罢了,所以冯紫英没有先找他,而是直接找上了韩爌和王永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57/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