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11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55/1718


只可惜这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这等京畿州县,都是无数人盯着的,走各种门路方能有望进来,南北之争更是少不了,哪里由得了他。
这种情况下,唯有找到合适机遇,腾挪出一二来,方能见缝插针安排。
“义伯兄,请坐。”来人是个三十出头的枯瘦男子,但精神却是十分健旺,走路带风,冯紫英招呼对方入座。
“大人,那土豆果然不凡!”声音洪亮,和对方枯瘦身材很不相称,黑色面皮,双目炯炯有神,一口陕西口音。
冯紫英也很欣赏此人,史记事,这名字也取得有些古怪,陕西渭南人,字义伯,元熙三十三年的进士,东安知县。
“怎么,义伯兄,这会子不发牢骚了,不说本官以势压人了?”冯紫英笑了起来。
黑面男子,也就是史记事一屁股坐下,朗声道:“下官先给大人道歉了,是下官愚钝,没想到徐大人在天津卫隐居居然搞出这样一个泽被苍生的东西出来,若是这土豆能大规模推广开来,日后北地便是遇上大旱,起码都能比以前好许多了,我们陕西和山西那等贫瘠山区,尤其适合种植这个东西,便是我们顺天府,大人也该全力推广,以免日后流民蜂拥而来,无物可食。”
“推广肯定是要推广的,但是其中也还有些难度和问题。”冯紫英摆摆手,“种苗问题,退化问题,另外还有口味问题,但我以为这都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大家要能接受,你我接受了,甚至我们周围人都觉得是好东西,但是你这一下子就要让所有老百姓来种,他们相信么?愿意么?这可是一季收成,谁会轻易把一年饱腹之事当成儿戏?”
史记事沉默不语,他当然清楚要让老百姓接受一个新生事物的难度,而且这不是三天五天就能见到效果,需要一季时间,而且还需要付出一季没有收成的风险,这是要饿死人的,没谁会轻易去冒险。
而且,哪怕是一个县内,十里不同俗,这个村子和那个庄子之间的信任度也很差,你这个村子种植成功,未必就能那个庄子也接受,除非他们自己也尝试成功了,让邻居们都切切实实看到好处了,他们才会有去尝试的勇气。
“那大人的意见?”
史记事却不甘心就这样拖下去,作为东安知县,他很清楚今年北地遭遇大旱之后,不仅仅是整个北直隶,河南、山东、陕西的情况都很差,自己老家陕西情况更糟糕,这种作物推广哪怕晚一天,那到了今冬明春也许就会多饿死上百上千人。
“阳初有个想法,那就是由州县拿出一些银钱来作鼓励,在全州或者全县各地选五十到一百户人,一千亩地来做实验,由县里兜底,种子、灌溉、施肥、锄草等等,一切由县里来培训和决定,种植出来的土豆和番薯全数送给周围百姓品尝,另外每一个种植户要找三到五户抽人出来帮着一道参与种植,让他们实地了解,……”
这个计划是冯紫英和房可壮商量之后确定下来的,现在土豆和番薯推广难度很大,老百姓根本不相信。
要让老百姓主动去种植更不可能,只能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来强行推广,让老百姓尽早看到效果,让他们亲眼所见亲手种植,实打实地意识到其中好处,这些人才能有种植的积极性。
“另外,也要出台政策,让县里对种植出来的的番薯和土豆进行收购兜底,可以折抵田赋,……”
冯紫英这一句话就让史记事站了起来,头摇得如拨浪鼓一般,“这如何能行?户部没有下文,谁敢?”
这户部收取田赋,粮食作物只要麦、米、粟三种,其余一概不要,因为这三种易储藏,土豆番薯都是不易保存的,断无可能成为田赋收取之物。
“义伯,咱们有一说一,你觉得今天的天时,麦子收成如何?”冯紫英一句话就让史记事哑然无语。
“不过是一个名义上的说法,让老百姓放心罢了。”冯紫英淡淡地道:“到了明春,人都要饿死了,田赋哪里来?朝廷铁定会减免,那土豆番薯就能成为救命之物,谁还能管你能不能折抵?”
史记事坐下,好一阵没有说话,最后才道:“其他县也如此么?”
“义伯,不瞒你说,也就是三五个县能如此做,其他县我还没有那么大能耐能让他们接受,这又不是朝廷钧旨,不过是你我担心北地大旱带来灾荒和流民罢了。”冯紫英身子靠在官帽椅上,“当官不为民,却一味只想保着这脑袋上的乌纱帽,这官也当得忒没意义了吧?”
被冯紫英这一句话一激,史记事也红了脸,“大人无需如此相激,此事史某应允了!”
“好,那本官也给义伯一个承诺,若是收储起来的番薯土豆无人问津,或者没能处理完,本官兜底要了!”冯紫英也一拍胸脯,“本官还希望义伯能在这个保底的面积上多发动一些人来种植,东安地处浑河和凤河之间,盐碱荒地甚多,只要有人愿意种,尽可多鼓励,……”
史记事点点头:“下官明白,今冬明春难过,若是不早些做准备,下官担心南边儿河间府的流民只怕又要大举北上,冯大人你的压力会更大啊。”
===辛字卷
第三百二十节
指向===
史记事走了,但给冯紫英的提醒还是让冯紫英有些紧张。
南边的河间、真定、保定三府是人口密集的大府,今年遭遇的旱情也极其严重,情况也比预期的还要糟糕,一旦这三府旱情带来的灾荒问题得不到解决,实际上也不可能得到解决,也就是说,流民北上奔京师城而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相比之下史记事提及的河间府其实情况还好一些,真正形势严峻的是真定府北部和保定府西南部几个州县,如定州、曲沃、行唐、、藁城、灵寿、阜平和满城、唐县、完县、望都几个州县,沙河、滋河几乎断流,即便是最重要的滹沱河因为降水稀少,几乎不到往年水量一半,其干旱程度可想而知。
这小冰川时代的气候剧变威力委实厉害,连续干旱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种情况在北地尤为突出,陕西、山西、北直都是连续多年干旱少雨,地方上百姓的生计也面临着严重威胁。
通常情况下,连续两年干旱,基本上就可以逼得一个原本在乡中还算过得去的家庭破产了,而稍微差一点儿的家庭要么就脱身本地大户为奴,要么就只能出去当流民,否则就只有饿死人的结局。
联想到京通二仓的粮食亏空至今仍然有较大缺口,冯紫英就更担心了,这京畿之地地窄人稠,粮食都得要靠南边儿来,一旦漕运中断,只怕立即就会是一场灾难。
京通二仓原本就是为了弥补这种自然灾害和意外而准备的,现在连京通二仓都还有大量亏空尚未弥补起来,如何不让冯紫英心急如焚。
想到这里,冯紫英又拿起宋统殷给他来的信。
宋统殷既是冯紫英在青檀书院的同学,又是冯紫英山东老乡,但二人在青檀书院乃至观政其间的接触都不算很多,因为宋统殷要比冯紫英大十岁,年龄上的巨大差距让他们平素只是泛泛而交。
一直到冯紫英出任永平府同知,宋统殷则是出任藁城知县之后,二人反而还联系多起来。
毕竟都在北直隶地方上任官,大家都是新手上任,都是慢慢来熟悉了解这些在书本和朝中六部里边没人会教你的东西,相互之间切磋交流也是应有之意。
冯紫英出任顺天府丞之后,宋统殷在感慨之余也是专门遣人来冯府道贺并送上了贺礼,这让冯紫英也很感动。
先前在书院里来往不多,没想到倒是在入仕之后二人交集反而多了起来。
宋统殷在信中也提到了藁城今年的情况,称滹沱河河水水位比平常年份降了一半,除了滹沱河沿岸和部分支流沿岸地带还能勉强有些收成外,其他地区,尤其是山区情况旱情特别严重,甚至到了树木枯死的地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55/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