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1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2/1718


冯紫英“嗯”了一声,云裳立即就明白什么意思了,连忙解释道:“奴婢意思是要在少爷屋里添人,不是院里添人。”
院里添人和屋里添人是两个概念。
院里添人那是添干杂活儿下人,而屋里添人,那是要跟着冯紫英身边贴身做事儿的人。
就像云裳现在干的一样,叠被铺床,梳洗收拾,穿衣打扮,泡茶磨墨,也还包括夜间在外屋值夜班,晚间饿了渴了都得要随时侍候着。
有时候云裳一个人还真要忙不过来,像今日冯紫英赖了一会儿床,这铺床叠被,替冯紫英洗漱打整,穿衣换鞋,还得要替冯紫英把食盒带来送上摆好,一个人的确忙不转。
这大家族里都是这样,内院里小子们等闲是不能进来的,只能是丫鬟妇人进出。
冯家都算是没那么讲究了,冯紫英时不时还把瑞祥叫进来,若是日后添丁增口的,这瑞祥就不能进内院了。
而且现在冯紫英身份不一样了,年龄也大了不少,许多事情就要讲究起来了,看看人家宝二爷身边丫鬟小子多少?铿大爷才一个,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好在冯紫英现在主要是在书院里,否则段氏也早就要替冯紫英添人了。
不过冯紫英琢磨若是母亲再往自己屋里添人,只怕就要汲取教训,断不会再将像云裳这样“祸国殃民”姿色的丫头分派进来了哦,定要找些歪瓜裂枣之类的货色来,那样她心里才能放心。
“用得着么?有你一个还不够?”冯紫英笑了起来,“怎么不怕添了人,我娘把你给撵出去?”
“太太真要看不惯云裳,添不添人都一样。”云裳抿了抿嘴,忍不住面带喜色道:“不过这段时间太太对云裳脸色好了许多了。”
冯紫英摇摇头,那是看在自己面子上,这云裳还真以为是自己母亲转性了不成?
在自己没成亲或者满十六岁之前,估计云裳永远都会是母亲心中的一块心病。
不过他倒也不会去打击云裳的积极性,自己反正也不怎么回来,母亲心里也就要踏实许多。
从丰城胡同到荣宁街不算远,都在咸宜坊这边,也是因为雪忒大了一些,所以才套车出行,否则依着冯紫英的性子,就真的步行过去了。
贾琏和贾宝玉都送了帖子来,贾政的帖子是送到了父亲那里,但是却是找自己。
通家之好,这么走动也就很正常了,所以冯紫英也先是和贾琏打了招呼,表明自己需要先去见贾政,之后再来找贾琏一叙。
贾政是在荣禧堂见的冯紫英,足见此次见面的正式。
看到门外自家儿子陪着龙行虎步走进来的少年郎,贾政也不由得有些失神。
虽说论姿容俊俏,冯紫英未必比得过宝玉,但是这七尺男儿讲求的是昂扬奋发的气势,哪里又去论脸容姿貌?
这冯家大郎只比宝玉大两岁,但是看上去却像是大了四五岁一般,若是论待人接物和在外的声势,那便是大十岁也不止,想到这里贾政内心也是越发对此次会面有些期盼起来。
如此郑重其事的见冯紫英,也有两层意思。
年前贾政又去拜会了内兄,此次是和夫人一并去的,当然见面各叙各的。
王子腾现在很忙,光是从其府外排着的马车多达数十辆就能知晓,所以贾政也知道若非这份亲戚关系,只怕自己这个工部员外郎怕是连门都进不了的。
但王子腾却专门抽出了一个时辰来和贾政说话,说了很多。
话题中心只有两个,一个是宝玉读书,一个是探春婚事,但是归根结底却都和一个人相关,那就是正走进来这个少年郎。
即便是没有王子腾的介绍,贾政也是知晓南北士林大儒在青檀书院举办的这次讲经论道盛会的。
朱国祯和缪昌期这两位士林大贤,再加上汤宾尹这个南京翰林院学士,还有齐永泰、官应震以及王永光等人,那都是大周真正的顶级大儒,便是贾政自惭算不上个正经读书人,毕竟他是连正经秀才身份都没有拿到过的,但是还是对这等大儒仰慕万分。
冯紫英在这次盛会中也是风头十足,不但和缪昌期舌辩,而且还成为了盛会中的主要人物——居然当起了政论大赛的仲裁。
普通小民百姓是不懂这其中的奥妙的,都觉得应该是那等辩手才是最出风头的,但是对王子腾这等人来说,能够真正坐在仲裁席上的那就更不一般。
看看和冯紫英并列而坐的是什么人?
齐永泰和王永光就不说了,没法比,但其他两人呢?
韩敬和杨嗣昌!
韩敬是汤宾尹的得意门生,而汤宾尹一手制书诏令写得连太上皇都叹为观止,虽说现在在南京翰林院,但是这等人才是迟早要复起重用的,韩敬更是被汤宾尹许为天纵奇才,是真正的下科春闱殿试三鼎甲的有力竞争者。
杨嗣昌就更不用说了,京师三大才子之首,无论是文才还是对朝政时务的理解判断,都是一流,目标同样也是瞄准了下科春闱三鼎甲之位。
冯紫英能和他们并列,再联想到京师城中风传的杨嗣昌与冯紫英在大护国寺里辩论一场,春兰秋菊,不分轩轾,这就不能不让人认真的考量这位冯家大郎了。
如果说之前贾政更多地还是以一种冷眼旁观的心态来对待此事,哪怕是内兄专门和他谈过,但骨子里他还是没怎么把冯紫英纳入视线,毕竟这么些年冯家包括冯唐和冯紫英在他的印象中早已经根深蒂固了,要打破实在太难。
但现在他就不得不认真掂量几分了。
冯家大郎为何能去青檀书院?为何能在众人眼中十分不堪的国子监里刻苦读书?
据说冯紫英早在大同时,冯家便专门延请了塾师为其讲学授课,也才有后来的国子监读书,乃至到青檀书院读书。
青檀书院读书要有名流大儒的推荐信,而名流大儒的推荐信不是随随便便能拿到的。
人家要给你推荐信,肯定也是要考较一番的,若是半点经义文字功底没有,谁也不可能给你推荐信,否则去了预考和月考不过,一样只能灰溜溜回来,那更是直接打推荐人的脸。
青檀书院不是没发生过这种事情,虽然很罕见,但没有哪位名流大儒会拿自己的颜面去冒这个险。
乔应甲若非是看中了冯紫英在时政策论上的天赋,再加上联想到既然都是被林如海许为女婿不考中进士便不成婚这桩事儿,认定冯紫英起码的经义底蕴还是有的,乔应甲也不可能写这封推荐信。
冯家不是什么书香门第,更谈不上诗书传家,真正的武人出身,冯紫英却能破此窠臼,而且也只比贾宝玉大两岁,宝玉的悟性资质也一样是府里有口皆碑的,所以这般情形下,也不由得不让贾政生出某些心思来。
===乙字卷
第六十六节
好人未必是合格的人===
贾宝玉是在府里角门上迎着冯紫英的。
他心情和表情都很复杂,难以一言以概之。
这一个多月时间里,对他来简直就是一种煎熬,以至于连去林妹妹那里顽的心思都淡了许多。
老爷已经禀了老祖宗,要让自己读书,这事儿没得选择。
据说老爷和老祖宗为此在老祖宗房里争辩许久,据鸳鸯姐姐说,这等事情她跟在老祖宗身边这么多年来从未有过的。
老爷侍母至孝,贾宝玉从未见过自己父亲违逆过祖母的意思,但是这一次看样子老爷是没有退让,而是祖母让步了。
这让贾宝玉感觉到很绝望。
后来又爆发了父亲和母亲之间的争执,据说母亲在屋里抹了两日眼泪,但是也未能改变父亲的决定。
父亲这一次之所以态度如此坚决,据说就是和眼前这一位意气风发的冯大郎有很大关系。
母亲言语中也透露出来,舅舅对冯紫英十分欣赏看重,言语间颇多推崇,估计应该是舅舅和父亲说了一些事儿,才让父亲下了决心。
这让贾宝玉对舅舅也生出几分怨气来,你自己的儿子读书不行,怎地就认定自己能读书了?
对身旁贾宝玉的神色心情冯紫英却没有那么多感触,此时他更是兴致盎然的欣赏这贾家这荣禧堂的富丽堂皇。
五间大正房一字排开,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赤金大匾上“荣禧堂”三个大字是格外气派,落名是“万几宸翰之宝”,冯紫英知道这应该是广元帝的墨宝了。
不愧是国公府邸,这份奢华气派委实不是其他人能比的,冯紫英没去过四王八公其他府邸,但估摸着就算是四王府邸只怕也比这荣国公府邸好不了太多。
有着六七十年的积淀,在刻意经营之下,这荣禧堂真的是堪称一宝了,难怪贾政要在这里见自己,估计也存着一些张扬的心思。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冯紫英轻轻吟诵着两边的对联,再一看,东平郡王穆莳手书,心中冷笑。
这个东平郡王一家才真的是不安分的主儿啊,难怪老爹对东平郡王这么不待见,没想到这家和贾府关系也是这么莫逆,看来这才是真正的世交嘛,冯家这个世交,还真的算不上。
“冯大哥,这边走。”贾宝玉在前面带路。
“好。”冯紫英举步跟随其后,“宝兄弟这段时间看来清减不少啊,要注意身子骨啊。”
贾宝玉苦笑,还不都是被你搞出来的事儿给连累的,只是这等话却无法对人言,“嗯,前段时间身子不太爽利,这几日已经好多了。”
“唔,趁着年后清静,当好生将养一番。”冯紫英叮嘱道:“你这个年龄正是长身子的时候,饮食起居都要仔细。”
贾宝玉实在忍不住了,“冯大哥,小弟倒是想要好好将养,只怕老爷有其他安排,今日老爷见您,怕是就有一些话要问。”
冯紫英倒也没有故作惊讶,点点头:“翻年你就十岁了,世叔存了一些心思也很正常,贾家不比其他寻常人家,琏二哥读书未成,珠大哥又早逝,世叔怕是想要指望你来替贾家挣些面子了。”
见冯紫英一句话就说到了点子上,贾宝玉也就顾不得许多了,“冯大哥,可小弟自小就不喜欢读书,尤其是那些经义策论,更是看着就觉得头疼,那等繁琐俗事,与小弟何关?老爷却一门心思要小弟读书,却从不考虑小弟的想法。”
冯紫英能理解贾宝玉的心情。
谁都不喜欢谁来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贾宝玉又是自小被宠溺放任惯了,如没有笼头的野马,这个时候要突然关起来,自然抵触情绪就很大了。
问题是你是荣国府二房的嫡子,在贾琏读书不成,却还有个贾珠读书有成但早殁的情况下,难免大家就会觉得你也能够像你大哥贾珠那样读出书来的。
你不是衔玉而生有大造化么?而且大家都觉得你人也聪慧有悟性,怎么地也不能比你大哥差了吧?
贾珠都能十四岁就中了秀才奔着举人去了,若不是因病早逝,现在不敢说中了进士,起码举人是稳当的了。
没指望你贾宝玉能中个进士,但起码你也可以效仿你珠大哥考个秀才举人出来吧?
“宝兄弟,你也要体谅世叔的心情。”冯紫英没想到自己还没见着贾政,却要先给这一位做做思想工作了,估计这一个多月也把他憋坏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2/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