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宰江山(校对)第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898

  为首的人是个孤儿,叫刘成山,才十四岁,可在童子军里却是众望所归的队长,一些十五六岁的孩子都没他威望高。
  刘成山鄙夷的看着那个门楼摇了摇头,道:“给官府捐钱?他不是钱多的烧手吧?那不是肉包子打狗吗?”
  “我还骗你不成?”领路的那个小孩说道,“官府拉民团打仗也要用银子,征兵打仗,俺们这的富户纳捐是常有的事。”刘成山是安徽人,在他的记忆里,自己很小时候就随着爹娘外出逃荒了。一路艰辛的跑到郧阳,爹死了,娘死了,打小在流民群里长大,对于富户纳捐这些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多多少少都听说过的事情,他却是觉得很惊奇。
  “这穆家好几代都做私盐布匹生意,家财万贯。这次他们家是第一个带头捐了三千两银子,郧西县里捐的最多的。”那领头的小孩脸上全是羡慕。他现在也是童子军中的一员了。
  陈鸣很喜欢招收幼童,他认为这样出来的人会更加的忠诚忠心。而且小孩子便易塑造,可以成为将军府所需要的新朝官吏。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他的这一思想直接就影响到了陈家军的方方面面,陈保广、陈保生和黄守贵仨严格遵守这一‘规矩’,对于手下的小孩并不以为是累赘,而是妥善的养护起来。并且组织起童子军的框架。一些小事也放手让这些年龄大点的童子军去‘劳动’。比如站笼跟前当守卫,和眼前来要钱的。
  偃岔口穆家的名声,他们仨在郧西县潜伏如何会不知道?这穆春芳祖上几倍做私盐和布匹生意,可以看做是当初陈家的放大版,因为穆家的私盐生意做到了整个郧阳府,包括南阳西南部。而且穆家在地方上的名声很好,常于乡里间恩施善行,兴修里社,筑水坝,置义学,周济贫困,否则就以穆春芳带头纳捐的‘因果’,陈保广早就派人剿灭他老家了。
  穆福在门口早就看到了拎刀持枪而来的一群童子军,关上大门就不住的在心头祈祷,祈祷真神保佑这群煞星别是来找他们穆家的。恩,忘了说了,这穆家是回回。
  穆春芳已经兴安府了,一块走的还有他的长子,但没人会甘心放弃自己的老家,他老婆还带着小儿子守在老宅,这要是乱起来,穆家不但老宅不保,连祖母和小少爷也要没命。
  刘成山一群人气势汹汹的来到穆家大门口,看着禁闭的大门大剌剌的一挥手,两个童子军上前就去用力的拍起大门,高声叫骂起来。听到穆家是捐银子打义军的带头人,一群童子军是没一个耐烦这一家的。而且穆家再好的名声也没有恩德给他们,不然的话,那个领路的小孩,家里偃岔口只有五里地,一家人吃了上顿没下顿,怎么不见穆家救济他家呢?
  穆福不敢不开门,外头的童子军已经威胁着要杀人了。穆福脸上堆满了笑,极恭敬的道:“各位小爷,不知上门有何贵干?”说着就拿过两个银元宝要塞到刘成山手里。
  刘成山把手一样,除了官府他最烦的就是这些狗大户,脸上挂着冷笑,直说道:“找你们家老爷的。把穆春芳叫出来。”
  “这位小爷,我家老爷不在,他去兴安了。”穆福心里有些忐忑,可又有些看不上眼刘成山他们。这就是一群小子,疯小子。可听到刘成山毫不客气的直呼穆春芳大名,这心刷的提了上,脸上虽然还依旧堆着一脸的笑。
  “你家老爷不在没关系,只要金银财宝在就行。”刘成山挑着眉毛,身后一群童子军哄堂大笑,一群人举枪拨开了穆福就往大院里拥去。
  穆福一见拦不住,在门口外急的是直跺脚。他被金银财宝这四个字给刺激坏了。
  几十个童子军站在穆家大院子里大呼小叫:“叫你们管家出来!”
  “有没有管事的?站出来。再不出来我们可就不客气了!”
  后院的一间阁楼上。年纪小小的穆均一脸惊怕之色的躲在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怀中。穆福从一路急跑的上了阁楼,见到穆家夫人的时候气都喘不过来了。将前面的情况说一番,穆福急问大夫人该如何办?虽然陈家军没有直接派人来抄家,只过来了一群小子。可要是应付不好眼前的这群小子,那过来的可就是大人了,穆家可就要遭大难了。
  听到是一群童子军,穆家夫人心里也是松了一口气,至少这表明陈家军的态度了,没有掘断穆家根的意思。“要钱给钱,要粮食给粮食,只要他们不伤人就好。”
  轰轰烈烈的大扫荡并不只扫着了穆家一家,整个郧西的士绅大户都榜上有名。恶贯满盈恶名昭彰的直接铲除,穆家这样好歹也造福乡梓的,网开一面。等到陈家军的主力部队进入郧西,郧西县库里的钱粮已经多的堆不下了……
第186章
为了活
  郧阳的行军离不开河流,陡河就是汉江郧阳段境内最大的一条支流,这条发源于湖北四川交接之地的大巴山群山中的河流沟通着郧阳府的南头北尾,覆盖了郧阳府七成的土地。陈鸣带兵从郧阳府城向南部的竹山、竹溪进军,就是顺着陡河而行。
  陈鸣没有派出大兵进攻郧西县,他攻克了郧阳府城以后的第一目的就是竹山。大军从郧阳府城出发,直接打竹山去了,郧西方向只派出了一支分师。大部队浩浩荡荡,有五六千人马,而其中真正的陈家军老兵只有少少的一千人。剩下的全是他在郧县招拢来的。
  这些人跟陈保广等人手下队伍的性质没什么两样,只要给吃的,不要说剪了辫子当反贼了,就是光天化日之下指名道姓的咒乾隆该死,骂满清皇室祖祖辈辈都是遭瘟的,也半点没有问题。
  陈鸣只是从中间挑选出一部分身体还好的,拿着清兵遗留下来的武器,或是一杆很简单的长矛,可没有披甲,这就是陈家军了。五六千人顺着陡河浩浩荡荡的向竹山冲去。
  可是这路真的难走,很难走。
  陡河西南两源,西源为正源,出自川陕鄂交界的大巴山,南源官渡河发源于湖北神农架,海拔都是两三千米的。整个流域全境皆山。西源大巴山逶迤东向,南源神农架耸立插天,普陀、武当环抱东北,地势高亢。上游为高山,下游属中、低山地,让陈鸣真正体会到了一把什么叫望山跑死马。
  大部队从郧阳府城出现的时候,如果士气能够达到一百,队伍地达到竹山城外的时候,顶多剩下六十。很多新兵都累散了架子,要不是一口粮食在吊着他们,陈鸣觉得半道上四五千人的新兵能跑走七七八八。
  而与此同时,一场声势浩大的‘宣传工作’也在整个郧阳府境内展开。宣传队就是那些暗营安插下的棋子。
  郧阳府进不来粮食了,冬天也来了,大伙要继续窝在山上,会是什么下场?
  都到河南吃饱饭去啊,管他造反不造反,反正是死,饱死鬼可比饿死鬼强。
  何况谁胜谁负还说不准呢。陈家军起兵到现在,一次次以弱胜强,可是半分也不弱啊……
  吾辈尽受官府欺压,生不如死,那还怕死作甚?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一声声的宣传里没有民族大义和家国大义,有的只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吃饭。
  郧阳府的这几十万流民棚户全都是缺吃缺喝而满清朝廷又无法处理的。这个地方就像一个回收垃圾的垃圾场,那些流民难民就是无法简单处理掉的垃圾。他们本身就是被满清朝廷抛弃了的人。而这些人跑来郧阳府乞食乞活,一定程度上也是放弃了满清的。
  现在冬天已经到了,而粮食没有了。别说他们这些不被满清官府看在眼里的流民难民,就是县城里的平民百姓也都在为粮食发愁,这个问题已经真真切切的关系到了他们的存亡。
  以流民们的处境来看,他们是跟着陈家军走活命的机率大?还是留在原地等着满清朝廷的救济活命机率大?那似乎是一个很简单很简单的问题。
  竹山县城,陈鸣并不费力的就干掉了郧阳府最后一点清军力量,郧阳官府最后一个大佬通判喝药自尽。如果那两个逃之夭夭的武昌绿营不算的话。
  然后向西是竹溪,向东是房山和保康,同时陈鸣还可以向西南大巴山一代发展发展,那地儿就是挨着南山了。他现在还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在郧阳兴风作浪,半个月后湖南的人马赶不到湖北,宜昌镇的兵丁也已经能进入鄂北了。不想东面的大路被堵死,陈鸣就必须在宜昌镇人马杀到襄阳的时候,队伍至少拉到均州。
  ……
  一处根本没有名字的山坳,三四十亩地大小的平地,三大片棚户围着一个不大的水潭而局。
  这是群山之中的一片宝地,最幸运的是这里还有一眼清泉,水流量还相当的充足,足够三片棚户区一二百口人吃用,而至于他们开辟在山间、山腰的一溜溜小块田地,那就靠天吃饭了。
  哭声不知道从哪一出棚户里最先发出,但很快的悲伤的哭泣就蔓延到整处聚集地。
  昨天上午提议‘搬家’的熊文炳也是老泪横流,年龄四十三高寿的他在棚户里是绝对的高寿老人。二十五年前他跟着爹娘来到这处山坳,二十五年的时间中,他送走了爹娘,迎来了妻儿,这处山坳从最初的只有聊聊几家,变成现在四五十户,一二百口,这里不是他记忆里的鄱阳湖老家,却又跟老家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有半点的回旋余地,熊文炳绝对不愿意离开这里的。
  他在这处山坳居住了二十五年,木厂、纸厂、铁厂,熊文炳二十五年中没有轻松过,除了冬天以外,他就没有歇息过。中间他有过几次受伤的时候,可靠着周边相邻的帮手,熊文炳闯过了那一道道难关。老于世故的他不相信那些人口中说的话,陈家军就会那么好,给所有人发吃的喝的,还有房子?骗鬼喽。熊文炳是绝对不信的。
  可是一点都不信那些豫西人的熊文炳,却不得不高声倡议所有人去河南,去豫西。因为他明白郧阳真的没粮食了。他们这处山坳所有的粮食加到一块,细粮只有百十斤,粗粮不到五百斤,还有千把斤的杂粮,人均粮食连十斤都没有。
  这些粮食可以让他们撑过半个月、二十天,甚至更久。但之后他们就能拿到粮食么?没有粮食他们这个地方所有人就都活不过这个冬天。
  陈家军在郧阳的行动出乎意料的顺利,这顺利并不是顺利在陈家军事先埋伏下的暗子,而是顺利在中原连续的战争让襄阳粮市崩塌了,让无数郧阳人和流民在陈鸣带兵打过来之前就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粮食的短缺和供给的困难。
  人不能没有粮食,没有粮食就意味着失去生命,尤其在天寒地冻万物凋零的冬季。
  所以陈鸣的宣传,用粮食勾动着无数人心中最敏感的那一根神经,他们顺利的让千千万万的流民、棚户走出了大山密林,甚至让一些郧阳人都融汇进那股人流中。
  粮食,生命。一切为了粮食,为了活命……
第187章
选择与负责
  郧县,郧阳府城东面的琵琶滩。
  穿梭整个郧阳府东西的汉江在这里又有了一个九十度转折,于是郧阳便多出了一个琵琶滩。
  此处之汉水段,北是十八盘山,南是猴子崖,琵琶滩就在中间,是汉江郧阳段有名的鬼门关之一。而现在这里,变成了陈家军汇聚流民棚户的聚集地。
  一支支面带凄然和对未知的恐惧的流民队伍汇聚到这里,陈家军以十户为一甲百户为一保,设立甲长和保长,编组青壮为义勇。‘保’便是陈家军最基础的建制单位,往上去的‘乡’和‘区’,就是千户、万户了。陈家军又不是游牧民族,更不是朱明,这乡长和区长就是一个临时的编制。等到队伍抵到南阳和汝南之后,还是以保为单位分头安置的。
  这种‘建制’是为了保障流民队伍的秩序,也是为了尽可能的维护流民的安全。
  陈鸣一个很令流民安心的措施便是没有打散流民自身的‘建制’,而是把三三两两的小队流民汇聚一块,变成一个满编的‘保’;以尽可能熟识相知的‘保’组成一个‘乡’,提拔流民棚户当中有威望的带头人,不止委任他们当保长,甚至还让他们当乡长。这些有威望的带头人,在陈鸣看来,自家将军府完全可以吸纳他们进入政府官员系统中。
  就算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大字不识几个,也没关系。
  未来的陈家天下,官府朝廷可绝对不是皇权不下乡了,像春秋两汉唐宋那样直接设立吃皇粮的里长或许还有困难,但乡镇一级的官吏是绝对要设置的。明清两朝中国地方宗族势力大盛,这直接就影响了政府对全国力量的掌控。
  这些坐上了甲长、乡长的带头人如果表现得好了,甚至表现突出,未来等待他们的就是正儿八经的官职,执掌一乡一镇乃至一县,也不是不可能。
  陈保广他们这些暗营暗探几乎每一个人都是正副区长,要么就担负着督管粮食物资的重任。等到陈鸣带着一部分队伍领沿着陡河回到郧县的时候,琵琶滩这里已经十几万人汇聚,有义勇小两万人了。
  很粗糙的编制,很简单的编制,却以最直接的事实回击了最近日子郧阳府的流言——陈家军不是‘流寇’,不是唐末的黄巢,不是明末的李自成张献忠。虽然数以万计的义勇近乎是斩木为兵,像极了历史上的流寇。可是陈家军用粮食,用三天按时按点足量发放一次的粮食,和那粗糙简单的建制让几十万人建立起了一种很简单的秩序。
  有了秩序,那怕是很初级很初级的秩序,也比混乱强大出许多倍。
  陈鸣用五天的时间在义勇中挑选出了总数一万人的新兵,让他手下可直接指挥的兵力扩大到了两万人。这一万新兵的家眷每天可以多出一斤粮食的口粮,这些‘兵户’与之前的六七千新兵的家眷组成了这支流民大军中仅有的两支‘军区’。
  “能带走的粮食都带走。”陈鸣很决然的下令。既然那些人对满清保有希望,那就让他们在希望中饿死吧。他们选择了陈家军的对立面,饿死就也别怪陈鸣心狠毒辣了。
  郧阳府境内确实缺粮,被陈家军这么一阵搜刮,粮食会更少。可当地的‘我大清良民’和那些依旧选择留在山林中的棚户流民,既然做出了选择那就要为自己所做的选择负起责任。
  或许用不了一个月半个月,可能只需要十天甚至更多地时间,在陈家军开拔离开郧阳府后,整个郧阳府就会陷入无粮可食的境地,应该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因此而是去,可谁让他们选择了满清呢?选择了继续忍耐,继续不反抗。陈鸣不会去顾惜这样的人,虽然他可以选择将一部分粮食发放下去,缓解一二郧阳的缺粮之疾。而不是让一艘艘满载粮食的运船经过一处处让人脑门发凉的险滩。
  陈鸣的选择无疑是让郧阳府雪上加霜,他把大批的粮食随军运走,就是宁愿将一船船的粮食沉没在汹涌湍急的险滩恶浪中。
  当然,这一切郧阳人还没有意识到。被陈家军震慑住的郧阳乡绅大户,现在正像受了惊吓的乌龟将自己的一切都缩回到‘最大安全’的龟壳里。尤其是郧阳北部和南部,郧西和郧县就在陈家军的眼皮底下,陈鸣南下队伍的另一部分和整个郧阳府南部地区愿意跟着陈家走的流民棚户,现在全部聚集在保康,陈鸣没有带着他们回郧北。不然数以万计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老百姓和无数的妇女儿童,能把郧南到郧北的几百里路变成万里长征。
  他们从保康顺着南板仓河直接就能抵到谷城。虽然其间的道路很难走,可也比数以万计的人群跟随着陈鸣返回到郧阳北部,然后几十万人再整顿向东出发。估计不等陈鸣走到均县,新任湖广提督已经带着湖南的绿营打过来了。
  陈鸣的时间不多,只是半个月。不然郧阳南部面积明明大于北部,愿意跟随着陈家军走的流民棚户却比近十几万人的郧北要少很多很多。就是因为时间来不及了。
  在郧北的流民棚户还能有一两天的时间犹豫徘徊,而郧南的流民棚户,哪怕第一时间做出跟随的决定,都有很多人半道落队,或是没能碰到陈家军的队伍,而只能自己艰苦的向保康赶路。
  “百姓是百姓,咱们队伍是队伍。咱们要跟这一二十万人一块行动,走到襄阳要猴年马月?先走,一路把道全部打开,与南下队伍汇合。”
  陈鸣出兵郧阳府的目的是拉人,但他从没想过跟几十万流民棚户一块行动。陈鸣的打算一直很清晰,要在湖南绿营赶到鄂北前,破开襄阳,不管是打破,还是打不破绕城而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8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