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宰江山(校对)第1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6/898

  两项的争斗就给了满清不少可乘之机,陈鸣当初让暗营扔禁书给各地的读书人,现在粘杆处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塞些反动信件给乡绅地主,加剧两边冲突争斗的同时,也在根据地一点点扎下了根儿了。等到将军府捕捉到这点,想要清楚粘杆处的时候,已经有点晚了。一应手段不能说全无效果,但就跟沾了墨水的衣服,你怎么洗也有个印子在那,已经难以彻底清除了。
  陈鸣抵到黄州【湖北】之后,他跟陈惠之间常有书信往来。复汉军从大部队撤离江南到杀回湖北,这个期间地方舆论的唱衰和各种压力的袭来,陈鸣在信中不少事都告诉了自己老爹,陈惠看了后有担心不假,但依旧艰辛陈鸣大军从江南那花花世界杀回湖广是正确的决断。根据地愈发困难是事实,复汉军在河南战场上的防御很牢靠,但进攻能力不足;向南又过不了襄阳,豫西南这一块地儿几乎都要被困死了。
  药材、布匹啥的都好说,缺盐就是不能忽视的大事了。除了军队,更重要的是老百姓。
  老百姓可以吃小盐的,但是刮盐土熬小盐也需要有大批的盐地不是?如果只是厕所茅房旁边能刮到盐土,或是老墙根后头能刮到盐土,那还熬什么小盐?河南的盐碱地一般分部在豫北和豫东低洼地区,豫西南当然也有盐碱地,但指望那些盐碱地刮起的盐土让整个根据地几百万人吃上小盐,就是妄想了。也是陈鸣陈惠等一开始没注意,当初大军席卷鄂北、豫南的时候,眼球盯得全是粮食和银子。
  对于陈惠来说,无论是从自身利益,还是从当父亲的尊严,或者是队伍的团结问题,根据地都是要坚持下来的。对于江南花花世界,他也眼馋,可再好的天堂福地与根据地一比较,他选择的还是根据地。
  陈鸣丢了到手的江南西返,单就个人利益损失很大。因为远征军是他的嫡系,而根据地的部队则已经不能再说是他的嫡系兵马了。远征军丢了江南这块大肥肉,来吃湖广这块带肉的骨头,陈鸣牺牲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以此挽救了根据地。虽然陈鸣的嫡系部队中的主力部队多是豫鄂老兵。
  陈鸣的付出也不是一点收获都没有的。他的付出让他在复汉军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得到了坚定无比的巩固。只要陈鸣打通了河南湖北的通道,解决了将军府的危机,他赢得的就是整个复汉军上上下下的认同。
  可以预见,未来根据地的将军府系与陈鸣手下的远征军系,不管之前是不是都是有亲戚血缘关系,随着两边的碰面,随着利益的分配,矛盾的爆发将是必然的。陈鸣的‘牺牲’就是让他的地位从远征军系的领导人一跃到了整个复汉军的领导人。他现在可以坐在城门观风景,稳坐钓鱼台。将军府系与远征军系的你争我斗,涉及到的永远是那些军将和官员,而不会涉及到陈鸣本人。将军府里的人谁也不可能掀起斗争的矛头指向陈鸣。
  千万别以为这是小事。想想当年的兔子,中央大佬从上海到瑞金以后,又逢遇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来搅局,然后以毛太祖在军中和群众中的威望都给削了。你甭管这里头扯没扯到路线问题什么的,什么富田不富田的,你敢说这里头就没个狗苟蝇营?就全是炙热真诚的信仰和理想?扯犊子吧。
  所以啊,陈鸣不觉得‘牺牲’是真‘牺牲’。陈惠也从不后悔让陈鸣西返。
  和和气气的接掌大权,众望所谓,陈鸣一直希望如此,而不是拿着刀子坐上大位。而且这还只是大军西返的一个原因。
  ……
  遍地淤泥,一脚踩下去,泥水直接漫过脚踝。
  雨幕重重,在城墙上的清军看不到的城墙外,淤泥之中那是一片士饱马腾的景象,雨水虽大,丝毫没有浇息复汉军将士们的热情。
  ——终于看到武昌城墙了,这一战就到结束的时候了。复汉军将士热情当然高涨。
  一个队官正指挥着士兵运输弹药,身边士兵的动作突然停了下来,一个个将头转向他背后。队官怔了一下,正准备骂人,就听见士兵中有一个大叫:“是大都督!大都督来看咱们了!”
  陈鸣骑着一匹黑色战马,这是苏北之战后缴获的一匹难得的好马,该是有中亚血统的马匹,高度都快有四尺五了。陈鸣骑在马上,带着数十名全副武装的亲卫,就在这一片忙碌景象当中穿行,每到一处,每个官兵都认得自家的大BOSS来。一开始还是肃立敬礼,可到了后来,不知道是谁先朝他欢呼,欢呼声一声两声的响起,最后连成了一片大海一般深阔的浪潮。
  陈鸣在武昌西南角各处布置了五个炮兵阵地,集结了155门大炮。清军的蛇山炮台即使是铁打的,155门大炮齐轰,也能把铁给化成水了。
  等到蛇山炮台被打废掉,复汉军的大炮就可以架到双峰山上了,或是直接来到武昌城外,对着大东门、小东门狂轰猛打,想必到那个时候城中的守军已经士气全无了。
  陈鸣坐在马背上,只披了一件防雨斗篷,他出巡就是为了鼓舞士气的。大雨哗哗的下着,浇得他和身后的亲卫都浑身透湿,但看看将士们的反应,效果是明显的很,数千虎贲,都在向他欢呼呢!
  这欢呼的声音轻松传到对面的武昌城里。正在蛇山炮台上视察的阿里衮,缓和的脸色立刻变得紧张起来。他现在已经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外围的大军上了。大雨天里,川军、河南大军如果能不要命的猛攻死战,一定能给复汉军不小的冲击,还有方世俊的湖南湘兵,也不知道他们现在到了哪儿了。
  大步的走出角楼,大雨淋湿了有阿里衮的官袍,飘逸的山羊胡被雨水打的一绺一绺,阿里衮丝毫不在乎的直接走到炮台的最前沿,面色严肃的注视着对面的一举一动。还好,如雷的欢呼声过后,对面并没有立刻响起士兵冲锋的号角声。
  武昌城内,繁华的大街小巷已经看不到一丝儿灯火,只有逃入城中的难民龟缩在屋檐下,偶尔还有娃娃的哭声传来。
  一支巡逻队伍正在疲惫的行进着。他们披着蓑衣,带着斗笠,眼睛几乎不向左右多看一眼。只想着赶快走完,时间赶快过完,他们好回到住处美美的睡上一觉。
  入夜之后,雨水似乎更大了,瓢泼一样,大雨几乎形成了雨墙,密而不透。
  在如此暴雨之下,绿营练勇不高的士气更被湿冷彻底的消磨殆尽。
  紫阳湖边的大朝街,赵府。这个五六十年前就在武昌汉阳崭露头角的家族,如今乃是站在湖北财富巅峰的巨商之一。当初复汉军下武汉三镇,赵家人虽然财富上损失不小,但主心骨还在,些许浮财的损失还不至于让这个家族就此伤筋动骨。
  等到清军收复武汉,赵家借着汉口复建的机会,又重重的从中捞取到一块肥肉。如果复汉军掀起的狂澜就此作罢,而赵家又没有被湖广官府当肥猪宰割了,这个家族必将继续延续自己的荣华富贵,三五十年中都不见得能看到他们衰败的影子。
  可是复汉军掀起的狂澜并没有平息,陈鸣出人意料的放弃了江南,没有去意义重大的北伐,而是杀回湖广来了,这让赵家不得不二次经历刀兵之祸。
  阿里衮总督下的湖广不比当年定长时候,那个时候满清还要脸皮,只是劝捐。阿里衮现在却是捐纳、勒捐、强捐,无所不用。作为湖广有名的大商贾,赵家为满清捐纳的钱粮物质多达一二十万两白银,得到了一个从三品的顶戴,这也几乎让他们家族钉死在了满清的序列中。
  如今让赵家上上下下感到恐惧的是,武昌城内的形式不妙。城外阵地接连死守,守军士气低靡……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赵家掌门人赵文祈道。
  一场决定他们家族命运的密会就在这大雨倾盆之中,悄悄地召开着。
第320章
逆贼无二
  “陈惠陈鸣父子是不是鼠目寸光,这不是咱们首要关心之事。现在摆在咱们家面前的是复汉军血淋淋的刀子。”
  “不跟着复汉军走,武昌城一开,我们赵家没一个能活。就算苟活下了几个人来,所有的家产田亩都被抄没,我赵家也还是死了。”
  赵文祈握着手中的拐棍,狠狠地捣着脚下的方砖,咚咚的作响。
  “复汉军在江南的手段你们还没听说过吗?主动捐纳大笔钱粮,组织团练的家族,有几个落得好的?”
  “咱们家也没组织团练啊……”这次武昌攻防战,清军抵抗的相当激烈。湖北湖南的民团在其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狗屁。赵仓赵良哪去了?还有他们的手下,他们不是赵家的人吗?”准确的说赵仓赵良是赵家的下人,但就如赵文祈说的那般,他们不是赵家的人吗?
  “那是总督大人……”是总督大人用了强,强行让赵家出面。
  现在复汉军在武昌城里的人直接把信递到了赵文祈的书房,赵文祈和赵家躲都躲不过去。
  “爹,这不是早死晚死的事么?咱们这会帮了复汉军,那咱们家就彻底的上了陈家的船了。等日后姓陈的翻了船,咱家还是一个死啊?白污了清名啊。”
  “老二这话不对。晚死一天也比早死一天强。况且有了这短时间缓和,咱们总能隐出去几个后辈子弟!”还能带着一部分财产出去,即使不能再如现在的赵家富贵显赫,也总能一辈子吃喝不愁,安安稳稳的延续子嗣,继赵家的香火。
  赵文祈右手的一个半百老人说道,他是赵家的三老爷,赵文祈的三弟。赵家老二已经病逝。
  “延寿,你来说说。”赵家老二唯一的儿子赵景春,这也是赵家祖宗八代第一个举人。
  “大伯,这陈逆确实非能得天下之像。江南这等要地他都能放弃,我看南京他也保不长久。其军龟缩于河南湖广,四面皆敌,这是取死之道。”
  “四面临敌也可四面出击。陈家兵锐,非官军民勇可抵。”所谓林子大了之啥鸟都有,这一人多也怎么想的都有。赵家有人不看好陈家,可也有看好陈家。
  “哼,还四面出击?可笑可笑。五弟啊,你是不知道这陈逆最大短板在于何处。非是其兵甲不利,战士无勇,陈鸣无谋,而是其短于根基民政。地盘越大越是取死之道。”赵景春站起身来,踱着小步思付道:“复汉军无大义,当今天下皆尊北京大清为正朔,其兵虽号复汉,却与逆贼无二。大清入关百二十年,历经康雍乾三朝明治,天下归心,岂是一个‘汉’字就能惑乱天下的?”【我个人就是这么认为的,乾隆时候的满清在中国统治已经绝对稳固。什么文字狱啊、修四库全书啊,那挨刀的都是读书人,关老百姓泥腿子啥事?那个时候的老百姓知道个啥?四库全书估计都没听说过。就是那些挨了刀的读书人,也只会变得更加奴才,越挨杀越狗腿】
  “陈逆兵锐,陈鸣有将略,如果流窜天下,势黄巢李闯之辈,混迹宇内,且时无英雄,当还有一丝生机。届时大下大乱,朝廷疲惫,威望江河日下,生民不济,中原大地龙蛇陆起,谁也说不准是龙是蛇。再不济,其作为也是为王前驱。如瓦岗于李唐,赤眉绿林于铜马帝。虽不能成龙,后世青史上也能留下一笔。”就如绿林成为了后世强人的代名词,瓦岗寨传于说书人口中,赵景春绝对陈家顶多也就是如此了。但如此好歹也有声名遗传后世。可现在……
  “其杀回湖广,必取鄂北,沟通豫西南老巢,遂即即成坐地之势。”
  “地方经营不比纵兵扫荡,兵甲粮秣取之于己,复汉军要发挥出荆楚之地的财粮兵甲潜力,就需要有大批官吏来替他们把这些东西从百姓乡镇之间收取上来。”
  “大伯、三叔,诸位兄弟,可曾听说过陈逆文治如何?”
  “我观市井流言,陈逆取重民之思,些许政策于民生确实有益。但其官吏下乡,于士绅乡宦宗族大有不利,两者成对立之势,民间物力人力其辈焉能用济?”复汉军不是已经夺取了天下,也不是对满清已经彻底占据了上风,他们现在这种情况怎么能让士绅乡绅乖乖的屈服?
  刚刚揭竿而起,就把矛头对向了士林乡绅,强行从人家手里夺食,那些读书人和乡绅地主能顺服才叫怪了。
  中国是官本位社会不假,可也不是你拿着一顶官帽子随随便便就能压下人的?那些乡村小吏本就位置不高,兼势单力薄,你让他们压下地方上的地主、大户、宗族,谈何容易?
  在赵景春眼中,复汉军的地方政务必要搞得一团糟。粮食赋税可能一个子都收不上来。
  “而且官吏下乡,其政府官吏人数必然大增,钱粮开支也要大增。复汉军又轻徭薄赋,厚待军士,旦要驱使民力,都必以钱粮诱惑之,耗费何其之大?又何其可笑?陈鸣就是从江南抢来了金山银海,也不够这么挥霍的。长则三五年,短则一两年,其势必穷蹇。”赵景春觉得陈鸣从江南杀回湖广,也幸亏其军中将领多是豫鄂人士,不然军队可能都早乱掉了。哪能如现下这样,几日功夫打的武昌城都岌岌可危。
  高坐上首的赵文祈频频点头,赵景春的这些话他是很认同的。甚至于赵文祈还听说一些话,湖北士林已经有人斥责陈鸣和复汉军为异端了。因为其军政不崇孔教,不尊儒学,而以杂学苛法为上,复汉军若得了天下,那就是‘亡天下’了。
  还有人把当年顾炎武的《日知录》拿了来: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复汉军如果得了江山,以杂学苛法位列儒门之上,岂不比清初时候的剃发易服更亡?
  “听大哥这么一说,咱们赵家还能多活一两年而不是一两天。有这个时间,怎么也能给后辈人安排一条稳妥的退路。”赵景春是赵家下一代的老大。
  “老五说的有理。不从复汉军,我赵家转日即亡。从了复汉军,好歹还能安排一条退路。”赵家的三老爷是‘叛清’的坚定支持者。而赵家叛清的最大支持着还是赵文祈。怎么说他都不能让赵家断了香火,让赵家幸存的后辈子弟穷困潦倒,就算背上了骂名又如何呢?只从这一点出发,他就心甘情愿。
  “爹!”密会结束后,赵家下一辈中的老二赵景仁追着自己父亲道。
  赵文祈看了一眼赵景仁,自己这个孩子怎么这么木呢?连延寿【赵景春】都默认了,赵家的举人老爷都默认了,自己这个孩子怎么比举人老爷还对朝廷忠诚,还看中大义声名呢?
  “来人,把二爷送回院子里去。没有我的发话,不准他迈出院门一步。”
  细数门前落叶,倾听窗外雨声,回到住处的赵文祈拄着拐杖站在屋檐下,看着外头哗哗的大雨,这不绝的雨声就仿佛他悲戚的心声一样,哭,不停的在哭。
  赵文祈抬头往东望去,漆黑的夜空什么也看不到,但他知道在大朝街的另一头,那里也有一户不弱于赵家的人。不知道在这个节骨眼上,他们作出的又是怎样的选择?
  ……
  长春观里,陈鸣正在看黄州府递交上来了的县科局级以上官员的名录。
  这些人很多都是原黄州各州县衙门里的衙役小吏。古来造反,杀官的很多,很多民愤极大地污吏也会被清算,复汉军也是这么做的。但一个县衙少则三四百多则上千人的衙役团体,包括很多的白役,总不能把他们全杀掉吧?
  这些人的家眷很多都在县城里住,只要不被杀头的,点了名录后这些人就成了复汉军的公务员了。复汉军对‘公务员’的解释是——公职人员,在很多百姓眼中,他们还是衙役。
  只是复汉军的朝廷把六房分得更细了。而每一科局,各项职务和职责都有了明确的规划。
  当然肯定不会是所有的衙役都愿意给复汉军卖命,甚至这个比例还很高,即使是那些白役。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总有一些人愿意提着脑袋干这活的。况且陈鸣也没想着一开始就能有效地统治地方。便是在豫西南的老根据地,将军府的动员能力也不比当初的满清官府高。
  陈惠是做了多年户房典吏的老手,对这一点他固然没办法瞬间解决,也能清醒的认识到。
  根据地的干部学校,这一年多来学生从最初的二三百人扩张到现在的一千多人,要钱要物,陈惠无有不允,那就是因为他清醒的认识到了将军府的不足。这还是在复汉军的老巢呢,在黄州这种新占的地方,就更是如此了。
  如果不是陈鸣在江南也收了不少通晓文书之辈,并且在随后的日子里一直在补学《施政计要》,他就是能把湖北打下来,也没足够的人去当知县知府。而且听人偷偷报信,那些在苏北之战后投靠复汉军的文人,在陈鸣弃江南返回湖北之后,很多人都默默流泪,追悔不已。
  “大都督,这黄州府的架子虽搭了起来,但……以属下之见,这政令怕是难以出城啊。”柳德昭离开侍从室后,接替柳德昭担任秘书处处长的汪辉祖不怎么客气的对陈鸣说道。这种场面下的黄州府,即使各县复汉军政府设有乡镇官吏,这些官吏在乡间也根本没用。
  黄州不是汝州,二下黄州的复汉军对这里远没有汝州酷烈,甚至还远比不上南阳。黄州各县都有大量的乡绅地主,甚至是一些士绅乡宦,也大着胆子留在了老家,他们表面上看都只被湖北官府勒索强捐过,而没有主动地向湖北官府捐纳大批的钱粮,或是出面号召组织团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6/8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