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踪谍影第6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4/3857


公子中的公子陈寅格?
他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清末四大公子”之一的陈三立。就连他妻子的祖父,都是台湾巡抚唐景崧。
教授里的教授陈寅格!
他在36岁的时候就号称是“清华三巨头”,他讲课从不拾别人牙慧。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因而,陈寅恪上课的教室,总是坐得满满的,一半是学生,一半是慕名而来的老师,就连朱自清、冯友兰、吴宓那样的名教授也一堂不漏地听他上课。
这些,孟绍原还不是最佩服的,最让他佩服的,抗战爆发之后,日军直逼平津。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义愤绝食,溘然长逝。
他自己本人后来长期滞留香港,日军占领香港之后,冲进了他的家。
这位大佬,用一口带着纯正日本贵族腔的京都语破口大骂,直骂的带队军官连连鞠躬道歉狼狈离开。
开玩笑,人家可是精通八种语言的奇才。
孟绍原没想到找自己的,居然会是陈寅格,对于这样的大学问家,尤其是有骨气的读书人,孟绍原一向是非常敬重的。
按理说,孟绍原自己本身也是心理学家,精通英语日语,学问也不差,可是在陈寅格面前,那就根本不值一提了。
面对这位“公子中的公子、教授里的教授”,孟绍原客客气气地说道:“陈教授,没想到您亲自来上海了,有什么我可以做的,您吩咐。”
“我和我夫人在上海结的婚,那是民国十七年。”陈寅格放下了手里的书:“次年我就去了北平教书,这一晃快十年没有来过上海了。抗战爆发,我随清华大学到了昆明。这次,英国牛津大学聘请我去,临行前,戴雨农也不知道怎么晓得的,从重庆赶到昆明,和我说,路途艰辛,如果英国暂时去不成,不妨先转道上海,然后再去香港暂住,别择它法去英国。没想到,真被戴雨农一语成谶了。”
孟绍原立刻就明白了:“陈教授,戴先生想来还说,到了上海之后,只管找我,由我来负责您在上海的生活,并且想办法安排您去香港吧?”
“是啊,就是这个意思。”陈寅格点了点头:“这国际饭店也是戴雨农告诉我的,环境还可以,比我在昆明住的地方敞亮多了。”
孟绍原也知道,人家虽然大半生颠沛流离,但毕竟家世在那里,从小就是锦衣玉食惯了的,什么样的场面没有见过?
他本身就敬重陈寅格,再加上有戴先生的吩咐,因此话语间更加客气:“陈教授,在上海,您需要什么尽管吩咐,您瞧,这快到吃饭的点了,我给您准备去,您有没有想吃的?”
“随意一些,能够填饱肚子就行,在昆明,饿着肚子的时候常有。”陈寅格想了下:“真要说起来,我当年在上海,好吃一道青鱼秃肺,还有纸包炸鸡,你看看还有没有了。”
青鱼秃肺?
听着像是青鱼的内脏吧?炸鸡更加简单了。
孟绍原不暇思索:“那简单,我给您准备去。”
……
“啊?简单?”葛经理一听两道菜,眼睛瞪得老大,那样子恨不得和孟绍原好好理论一番:“孟老板,您知道这道青鱼秃肺怎么做吗?”
“不知道,我又不是厨师,我怎么知道啊?”
“您还真敢答应别人。青鱼秃肺,这是当年上海老正兴的独创菜,秃肺,选的是青鱼的肝脏,加入笋片、葱、姜、黄酒、酱油、糖一起烹制。”
“好办啊。”
“好办?”葛经理哭笑不得:“以前,光是青鱼,老正兴的师傅就必须选取十斤以上的青鱼,再加上自己的独门烹饪手法,别说会做的师傅了,就算十斤以上的青鱼我都没地方找啊。”
葛经理是越说越气:“还有纸包炸鸡,菜本身呢并不难做,纸包炸鸡,顾名思义,就是将整鸡用纸包住,入油炸。然而问题出在了纸上。纸包炸鸡的点睛之笔在于纸。那纸必须要用春笋作为原料,采用最原始的蔡伦造纸法制造。这种纸早就失传了啊!”
“做道菜,要用到蔡伦造纸法?”孟绍原听的都呆了:“别的纸呢?不能用?”
“我的孟大老板。”葛经理连连顿足:“您没听清楚?那纸,是用春笋做的啊,可不是普通的纸!”
完了,完了,自己吹牛吹的大了。
这怎么搞啊?人家就想吃这两道菜。
孟绍原硬着头皮:“老葛,想想办法,实在不行偷梁换柱,十斤的青鱼没有,用小点的。春笋纸咱们找不到,你用豆腐皮代替啊。”
“我听您的,谁让您是我的老板?”葛经理唉声叹气:“东西可以代替,可这味道啊,做出来的一准不好吃。”
孟绍原头疼了,这来的是亲爹啊,一提就是这样的要求!
(蜘蛛这个人好吃,也喜欢自己做菜,自从知道了有青鱼秃肺这道菜后,我做过。当年十斤青鱼非常稀罕,但现在并不难找了。问题是,肯定是我的做法不对,做出来的太难吃了,那味道叫一个酸爽。)
迷踪谍影
===第五百四十一章
虚心请教===
孟绍原提心吊胆的看着这两道菜。
别说,葛经理还真的把“青鱼秃肺”和“纸包炸鸡”给鼓捣出来了。
陈寅格吃了一口“青鱼秃肺”,皱了一下眉头,看了看“纸包炸鸡”,筷子根本没动,却伸向了一边的那盘青菜猪油渣,吃了一口:
“霜打过的青菜,特别的甜。”
甭说了,肯定是不满意啊?
“陈教授。”孟绍原陪着笑脸说道:“您说的这两道菜,现在都已经失传了,这饭店里的厨师实在是不会做,您多担待,我说简单那是真正的吹牛了。”
陈寅格淡然一笑:“是啊,很多老祖宗的玩意儿都失传了。失传了就失传了吧。我们有人老想着要恢复这些失传的玩意儿,可真恢复了,还是那个味道吗?”
咦,好像话里有话?
“失传的东西太多了。”陈寅格放下筷子,喝了一口茶:“咱们失传的,很多都在日本被发扬光大了。比如跪坐,以前是咱们的正统坐姿,否则就是失礼。可后来咱们发明了椅子这样的高足座具,跪坐也就渐渐的没有了。可传到了日本却成了他们的传统文化符号。
再比如鱼生,生鱼片。汉唐时,鱼生在中国最为盛行,成语脍炙人口的原意就是鱼生和烤肉大家都爱吃。李白有诗,‘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到了明代开始,吃鱼生之俗在中国开始衰落,为什么?咱们中国淡水鱼居多,里面有寄生虫,三国时的陈登就是因为酷爱吃生鱼片,长了寄生虫而死。
日本呢?也原原本本的学了去,盛行于全国。而且学得很彻底,不仅学会了薄切和以芥蘸食,在很多细节上,也完全保留了中国的古风。
日本料理中,生鱼片装盘都是要放在紫苏叶上,并配着白萝卜丝,这其实就是学的中国鱼生文化,因为根据中医理论,紫苏解鱼蟹之毒,白萝卜有消食化积之用……”
孟绍原听的津津有味。
这其中不少他知道,但是诸如“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还真不清楚。
看看人家陈教授,信口拈来,娓娓道来,胜似闲庭信步,但却让你不知不觉中听的入神,这才是真的有水平啊。
陈寅格也是很久没和人这么爽快的聊过天了,说到兴头,尤其是在说到日本文化的时候,不时的还会夹带几句日本当地俗语。
到了后来,又深深叹息一声:
“为何?因为我们觉得那些文化落后了,不再适宜时代的发展了,所以就断然抛弃了其。那是进步。武灵王胡服骑射,抛下上国态度,向自己的敌人,那些不开化的胡人学习,赵国乃成强国,这也是进步。纵观我中华发展强大之时,多有抛弃祖宗之法的果敢。
可有些东西,却是不能失传的,那就是气节二字。日本人学我中华跪坐、鱼生、抹茶,旁枝末节,不值一提,可他们也学会了我们中华文化之精髓。日本维新变法,上下团结一心,为使日本成为强国,普通民众不惜忍饥挨饿,砸锅卖铁……”
孟绍原频频点头。
抛去中日恩怨不谈,在日本成为强国的道路上,全国的团结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而在这一时期,中国却远远的落后了。
尤其是在“气节”上,中国出了大多的汉奸啊……
陈寅格说到这里,忽然觉得奇怪:“咦,我刚才说的那些日语你都能够听懂?”
“能够听懂。”孟绍原赶紧回答道:“我请过一位日文教师,专门教我学过日语,学的还是京都话。”
“哦?”陈寅格迅速也换成了纯正日语:“你学的居然还是京都话?”
“是的,我的老师还专门和我谈过京都人说话时候的口气,诸如傲慢等等……”孟绍原用日语流利的回答。
陈寅格忽然就笑了起来:“你的那位老师,学的大概是京都的乡下话吧?”
这个……
山下由梨爱可是正经的日本人啊,在教授这些京都话的时候,把其中的重点都一五一十的做了仔细的讲解。
孟绍原也正是凭借着一口京都腔的日语,屡屡化险为夷。
“说来说去,无非就是京都人的傲慢自大,把其它地方的人都看成是乡下人,口气中自然未免带些自傲,但那只是皮毛,不是京都话的精髓。”陈寅格语气里不屑一顾:“真正的京都贵族腔,远非如此肤浅,其中的学问大了去了。”
那是啊。
您在香港,一口地道的带着贵族腔的京都话,让日本军官都以为得罪了日本的什么大人物,落荒而逃啊。
山下由梨爱虽然是日本人,但毕竟不是所谓的日本贵族,对贵族文化所知有限。
“你是特务。”陈寅格毫不客气地说道:“学会京都话,对你将来或许大有用处。来来来,我一贫如洗,蒙你招待,想着总也不好意思,就抽几天时间,好好的和你说一说日本贵族文化,说一说日本贵族你不知道的特权,再纠正一下你所谓的京都腔。”
孟绍原大喜过望。
陈寅格出身于中国官宦家庭,祖父是封疆大吏,父亲陈三立和两江总督张之洞交好,那是真正的世家,这在当时日本,是最受欢迎的一批留学生。
日本人甚至以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这些人为荣,还闹出过女子为达目的不惜绝食也要嫁给中国人的事情。
陈寅格在日本交往的,都是上层人士,因此再了解不过。
有了他的指点,将来在和日本人打交道的时候,更加游刃有余,冒充起那些日本贵族来,也更加的得心应手,完全可以避免一旦遇到了真正的日本贵族就会露馅的危险境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4/38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