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踪谍影第3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6/3857


亲自在屋顶指挥机枪射击的魏云哲,也是委屈到了极点。
这批日军太狡猾了,机枪阵地设置的非常好,让自己的两挺机枪,根本没有办法打到。
关键是,日军手雷扔的并不频繁,甚至只是偶尔扔一枚,但每次扔出,爆炸声里,总能在最正确的地方爆炸,从而封锁住进攻路线。
一连攻了两次,全部无功而返,项守农的人,反而死了四个。
而反观日军,只有一人负伤。那个负伤的日军,在经过简单的包扎后,迅速再次投入到了战斗中。
两次攻击,伤亡比是四比一。
孟绍原一直都在观察战场。
他在学习。
军事指挥这块,是他的弱项。
尽管,并不需要他经常出现在战场。
可是随着战争的深入,这样的机会会出现的越来越多。
身处战场,亲眼目睹,他现在更加清晰的知道中日两国士兵的差距了。
日军士兵不会举着枪一通乱打,而是非常耐心的寻找射击机会,尽量的做到每扣一次扳机就能够带来一次巨大威胁。
而自己手下的那些特工,则不顾一切的用冲锋枪疯狂扫射,造成的效果却很不理想。
这就是职业和非职业的区别。
“孟主任,孟主任。”宋登忽然出现在了战场,急匆匆的跑到了孟绍原的面前,喘息着说道:“按照你的要求,那家伙拉来了!”
“好!”孟绍原大喜过望:
“把老子的意大利炮拉上来!”
迷踪谍影
===第三百零九章
爬地之虎===
孟绍原终于等来了他的秘密武器:
意大利brixia35
45迫击炮!
被称为“设计最好的”,或者是“设计最复杂”的,还他妈的很奇葩的为炮手专门设计了一个座椅的轻型迫击炮!
真正的意大利炮啊。
意大利虽然是个很奇葩的国际,有些武器设计的也很奇葩,但在战前,他们可是妥妥的武器出口大国。
尤其在中国,活跃着很多的意大利武器,其中主要是炮。
“二营长,把意大利炮拉上来!”
那句着名的台词脱口而出。
宋登一怔。
二营长?
这里哪里有二营长啊?
“宋登,傻愣着做什么?炮,老子的意大利炮啊!”
孟绍原几乎是在那里大吼了。
“明白!”宋登这才反应过来。
这门brixia35
45迫击炮,炮重154公斤,最大射程535米,理论最大射速每分钟25到30分。
出现在这里,绝对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了啊。
也是真川便衣队和那些日军倒霉。
谁能想到,一群特务,居然拥有一门货真价实的迫击炮?
这到哪里说理去?
一些中队的地方杂牌部队,一个师都未必能有一门。
也就是遇到不讲理的孟绍原了。
早就知道战争一定会爆发的孟少爷,在战前花了多少功夫来准备武器弹药?
现在,到了用到他们的时候了。
炮架是“井”字形的摇摆炮架,尽管这种设计使炮架结构变的很复杂,提高了生产难度,但是却赋予了35很好的射击稳定性和灵活的射角,最大射角达85度。
炮架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有一块供射手趴在上面的胸垫。由于35的整体高度很低,射手通常是趴在地上操纵,因此胸垫能让射手长时间操炮而不感到疲劳,而且也可以坐在垫子上操作。
另一方面射手的体重也起到了稳定火炮的作用,绝对是个巧妙的设计。
胸垫还是挟行迫击炮时的背垫,提高了背负的舒适性,挟行时只要将炮架和胸垫向中间折叠,就可以很轻松的背走。
不过孟绍原不管从哪个角度欣赏,都觉得这门迫击炮更像是一件艺术品。
迫击炮迅速被安装完毕。
“报告孟主任,完成射击准备,请指示!”
“没指示!”孟绍原大吼一声:“目标,老祖庙,给老子狠狠的炸!”
……
“八嘎!”
端着望远镜的日军军曹,发出一声绝望的呼唤:“迫击炮,支那人居然有迫击炮!”
无论阵地安排的多么巧妙,可是只有那么大块地方,而且老祖庙大部分都是木质结构。
在炮弹的攻击下,日本人根本没有抵抗的余地。
“咻”!
尖利的呼啸声中,炮弹如挥舞着镰刀的死神席卷而来……
……
“轰”“轰”“轰”!
炮弹接二连三的落在老祖庙。
剧烈的爆炸声中,火光伴随着惨呼冲天而起。
真川便衣队和那些日军士兵死的冤。
他们考虑到了战场上一切可能,唯独没有考虑到一件事:
这些中国特工,居然拥有一门迫击炮!
这不讲理啊!
对面,老祖庙日军阵地完全陷入到了火海中。
孟绍原得意洋洋。
什么作战部署,什么火力压制,全部不及你家孟少爷的一门炮!
“项守农!”孟绍原大声叫道:“给老子冲,格杀勿论!”
“弟兄们。”被炮声完全刺激到的项守农,眼睛血红:“冲啊,杀光小日本,一个不剩,冲啊!”
所有的特工们,全部从藏身处冲出,手里的各式武器发出吼叫,组织起密集的火力,一个个赛跑似的朝着老祖庙冲去。
“不要!”
屋顶上,指挥着机枪配合迫击炮疯狂扫射的魏云哲大吼着。
该死的,日军没有完全消灭干净啊。
这个时候,应该是迫击炮继续轰炸,屋顶上的机枪,和地面上的手榴弹,轮番配合攻击,尽可能多的在安全范围内多给予日军杀伤。
而不是在残敌仍在,尚有抵抗余地的时候就发起冲锋啊。
可惜,他的叫声没人能够听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6/38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