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似水流年第31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54/3406


终于,呲牙一笑,“对于你来说,这不是问题!什么公司到你手里,都能赚钱,到时可别忘了我哦!”
齐磊登时大包大揽,“那不能!有我的地方必须有你!”
鲍尔森,“哦,齐,你就是天使!”
通话就在亲切而友好的氛围中结束了。
听的李憨憨一愣一愣的,无耻之徒和无耻之徒就是这么聊天的吗?再说齐磊怎么属狗脸的?前几天他可不是这样的哈,把鲍尔森祖宗十八代差点都翻出来。
然而实际上,李憨憨还是没听出来两人到底说了什么。
表面上看是谦让,可实际翻译过来。
鲍尔森,“我把阿斯麦给你了,两不相欠。”
齐磊,“行吧,这事儿算过去了。”
鲍尔森,“那euvllc你就别惦记了,太敏感,不能让三石加入。”
齐磊,“不加入可以,但是euvllc要是研究出新技术,你不会对我搞封锁吧?”
鲍尔森,“好说,但我也保证不了!不过能承诺你的,是不会影响我们在智能机上的合作。”
齐磊,“你要这么说的话,我就得用阿斯麦再拉起来一个极紫光班底了,以防万一啊!你不会反对吧?”
鲍尔森,“有我一份吗?”
齐磊,“有。”
鲍尔森,“那一切好说。”
……
————————
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不管怎么说,鲍尔森是不是把阿斯麦送的太随意了?
他应该考虑米国的利益,应该考虑战略上中国企业的潜在威胁。
包括齐磊,鲍尔森太清楚齐磊的居心叵测了,他就一点也不防着吗?
怎么说呢?
这不是随意不随意的问题,而是外人看待这件事的思维误区,或者叫惯性。
在心理学上,还有一个专业的名词来总结这种现象,名叫——知识的诅咒。
它最浅层的理解就是:当知识被我们摄取之后,我们天然的就认为,别人也应该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甚至无法想象对方不了解这个知识点的样子。
如果对方真不了解,那么我们对对方做出判断时,就容易产生蔑视、否定、嘲笑,乃至分歧。
最常见的行为就是:“这你都不知道?”“这是常识!”等等。
事实上,我们日常关系中,大部份的矛盾和争论都来自【知识的诅咒】。
比如说,职场关系,你认为你的老板是混蛋,根本不了解员工的难处,甚至他都不知道自己的漏洞和缺点,像个蠢货。
比如说,夫妻之间,相互很难理解一些迷之操作,简直就是无理取闹。
比如说,大人永远不理解孩子的烦恼,而孩子也不知道大人的苦衷。
再比如说,面对一些热点的社会事件,一个懂法的人无法理解网络上那些不懂的人为什么愤怒。
这些都是【知识的诅咒】。
根源其实就在“你是你”,“我是我”。你的世界和我的世界很可能不一样,矛盾分歧也就由此而生了。
一个想法简单的人,无法认同想法复杂的人的世界。
而一个想法复杂的人,也往往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以此来践行自己的知识认知。
研究表明,人到了一定的时期,即便看再多书,摄取再多知识,他的知识总量也不会再增长。因为他的所有知识摄取,都变成了对原有知识的佐证和践行。
他在完善早已定下的价值取向和世界观,而不是在摄取新的观点和视野。
也就是说,多读书多摄取知识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不但不会让人们的知识认知更宽,反而更加聚焦,更加狭隘。
罗翔老师说过的那句著名的“一个知识越匮乏的人,看待事务越绝对。”其基础逻辑就来源于这个心理学理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54/34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