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似水流年第28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51/3406


原因在于,底层逻辑接受了“奢侈品”这个概念,普世认知上也将之定义为了“社交货币”。这是企业和zf、文化多重努力之下创造的传播成果。
人们是先接受了西方文化,接着认定了西方文化很好这个概念,再接受了“奢侈品”这个信息,然后才是普拉达是奢侈品,最后才是五万的价格。
所以,值钱的不是牛皮包本身,值钱的是价值观,是一整套的西方价值观,是他们建立起来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舆论体系。
其价值也不仅仅体现于商品,而是覆盖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也不是单一的某一个点位的作用。
反观我们的文化内核、信息手段,讲究敛气藏拙。说白了,就是不愿意争。
再加上本身的后发劣势,所以在这套体系面前是不占优势,甚至很难招架。
导致即便到了二十年后,依旧在被动的接受,被动的防御。
而且,防御的很吃力。
===第221章
星辰大海===
我们在这套体系面前,是完全不占优势的。
而且,这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思想殖民,也不是针锋相对的舆论斗争,更像是一只无形的大手,即便满心戒备,也无法防御。
因为,这是底层的逻辑的问题,与文化对抗、思想殖民还不一样,它更隐蔽,也更无法防范。
它本身就不是攻击手段,可以是各种形态。
在这里,它是工具。
放在普拉达上,那就是纯纯的商业营销。
而换到对米国的向往这件事上,又变成了我们自身的问题。
中国不够富有,不够强,那人才也好,移民倾向也罢,只能说是打铁自身不够硬,怨不得别人。
同样的,我们和西方的竞争,除了表面上都看得到的技术之争、实力之争、国际地位之争,其实还有更为隐秘的学术之争、信息之争。
别觉得这些好像不怎么重要的,好像和我们没关系,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很多争论和焦虑,就是来自于此。
比如,很多人嘲笑清北,说清北是西方的预配班。
这好像是个气节问题,是教育的失败的问题。
可是,往深一点扒的话,其实没那么简单,这是个专利壁垒,技术封锁之下的必然结果。
这么说吧,如果你清北毕业,出国读研究生,读博士,毕业之后,你是选择米国人给你的百万米元年薪,还是选择回国的五十万rb年薪?
这是个现实问题,关乎欲望。
可能有大义在先的,我们赞美他们,向他们学习。
但现实就是现实,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放弃欲望,都高尚。
其实不用嘲讽,也不用义愤填膺,不过就是一些普通人而已。
至于为什么清北就比别的学校多呢?
也很简单,两个原因:
一是,清北的毕业生确实比别的学校优秀。到哪都优秀,都抢手,这是事实。
包括其它名校,其实深挖,和清北的情况都差不多。
至于像哈工大,西北工业这些学校为什么就没这样儿?
那就是第二个原因了,也是很简单,涉及到上面说的修新路的问题。
你会发现,哈工大,西北工业这些学校,他们擅长的学科,要么是国之重器,要么就是没有路,正在开新路的学科。
而清北出去就回不来的,大多都是传统学科。
那么问题又来了,有较真儿会说,为什么人家能给百万米元,我们就给不了呢?
还是很简单。
支撑百万年薪的,是十块钱的东西卖到100块。有90块的利润,我才敢高薪去砸人才。
而我们给不了,是因为我们只能卖到十一块。就算把那一块钱的利润都给了人才,我们也请不起。
这就是最底层的经济学因素,也最之前说过的人才垄断的根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51/34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