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似水流年第1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3/3406


不甘心什么?
不甘心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却是一点成效都没有。
郭昌存一笑,拍了拍徐文良的胳膊,“你看,还是有情绪啊!”
岔开话题,“唉,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啊!”
徐文良:“”
郭昌存,“我个人的意思是,这次确实委屈你们了,调研组如果有什么意见,查出什么问题,你做为尚北的一把手,要多体谅,多担待,要有担当,更要勇于挑担子!”
徐文良:“”
话得用心眼去看,用心耳去听,表面上两人说了一堆的客套和废话,其实还是暗藏机锋的。
而且,这个机锋,徐文良不认可。
最后还是艰难点了头,“郭厅放心,我徐文良别的没有,这点担当还是有的。”
郭昌存满意地点了点头,各忙各的去了。
临走之前,还体恤了一下徐文良,“好像你家倩倩也来白河子了?”
徐文良,“郭厅放心,孩们们瞎玩瞎闹,不会耽误工作。”
郭昌存,“你啊,就是见外!我的意思是,工作是工作,家庭一样要兼顾。小家都照顾不好,你还怎么当这个父母官?”
“有日子没陪女儿了吧?这样,今天不是要走访先进农户吗?让老管、老付盯着,放你半天假,好好陪陪女儿。”
徐文良本来想拒绝,可是一想,正好借机见见那个叫齐磊的小孩,“好吧!”
于是,郭厅心满意足的走了,不但给徐文良打了一剂预防针,同时也暂时支开了这个不确定的因素。
起码是一个缓冲,调研组上午会到下河村的一个叫张贵林的农户家中走访,徐文良不在让他安心不少。
而徐文良这边其实也明白郭厅的用心。
他的目的地也是下河村,想着上午见一见齐磊,放松一下心情,顺便感谢一下齐磊姑姑齐玉华对徐倩的招待。下午可以直接归队,开展工作。
只是,郭昌存和徐文良谁也没想到,张贵林和齐玉华其实是一家子。
……

感谢:【|3en】的万赏
===第82章
位置===
徐文良下楼告诉徐倩,上午有时间陪陪她,徐倩自然高兴。
让财政、付江他们先走,顺便给齐磊带话,晚一点再过去,先陪老爸。
在楼下等徐文良去换了身运动服,随后父女俩骑上自行车,“go!”
爷俩晃晃悠悠的往下河村骑行,速度不快,沿途景色甚好,很是安逸。
只是,徐文良心情依旧不大好,无心欣赏。
徐小倩自然也看出父亲的沉闷,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口:“爸,咱家还民主吗?”
徐文良回过魂来,皱眉想了想,“当然民主,否则你和那个叫齐磊的小子走那么近,爸爸就应该严厉地批评你!”
徐小倩撇嘴,“可我怎么感觉不太像那么回事呢?”
“怎么了?父母当到这个份儿上,你还不满意?”
徐小倩,“至少您现在像个要去复仇的剑客,杀气有点重哦!”
徐小倩半真半假,她还真怕老爸见了齐磊,为难他。
徐文良再怔,不由笑了,“真是女生外相,你怎么就不担心爸爸被那个小男孩气出点毛病来?”
“放心啦!”对于这一点,徐小倩还真挺放心,“那家伙可会哄人了。”
徐小倩是努力在帮齐磊说好话。
可惜,这并没有让徐文良的心情有所好转。长叹一声,不再纠结齐磊的事,也是为了让女儿放心,道出实情。
“放心吧!咱们爷俩这点信任都没有了?你爸爸就算再看不上那小子,也不会拿他怎么样的,爸爸是工作上的事情有些烦恼。”
“工作?”徐小倩这才知道自己会错了意,“工作怎么了?”
徐文良,“小孩子问那么多干什么。”
徐小倩撒娇,“说说嘛,帮你女儿长长见识。”
徐小倩这么一说,徐文良就没办法了。
‘长见识’确实也是他和章南教育女儿的一种方式。
想了想,“那就说说!”
看向远处的山,近处的田,还有掩映其中的村庄,“闺女,你说咱尚北好不好?”
徐小倩点头,“好呀!怎么不好?好山好水的,人也好,大书记也好!”
“哈!”徐文良笑了,又渐渐敛去笑容,“大书记可不咋地,爸爸这个书记当的,不称职啊!”
“为什么这么说呢?”
徐文良没有正面回答,开始放飞心思,释放情绪。许是压抑太久,肩上的担子太重的缘故,他渐渐把这变成了一次对女儿的倾诉。
“咱们尚北啊,就像民国贵妇,有些怀旧气息的优雅,更有着旧时代的盛世美名。然而,新时代已经向前跑了二十年,但尚北依然停在那里。想追,却裹着小脚,追不上去了。”
徐文良所说的比喻,不仅仅适用于尚北,也适用于东北的任何一座小城。
旧时代,指的是改革开放之前,是计划经济的时代。
那时的东北举足轻重,如日中天。是重工业基地、粮食基地、石油基地、煤炭基地。
而新时代,则是指改革开放之后。
随着东南沿海的腾飞,东北林木资源的保护,煤炭石油的日渐枯竭,东北突然就跑不动了,掉队了,也不被国人所需要。
举个例子,在九十代之前,从东北出山海关的火车平均每天有4000多个满载车皮,而从山海关以外进东北的只有一千多。每天都有这么多,而且不是一天两天,是几十年。
但是现在呢?虽然东北还在向关外输血,但是没有从前那么满负荷运转了。
当然,这不是邀功,国家战略所至,且在困难时期,每个地域有每个地域的贡献和职能,无分高下。
但是,这侧面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如此庞大的产能输出,不管是资源,还是工业产品,需要多少人力成本?得多少人才能保障每天4000多车皮的输出?
所以,东北在改革之前是全国城市化比重最高的地区。无数个围绕工厂、林场、油田、煤矿而形成的城市拔地而起,也养活了一大批的城市人口。
可是突然之间,不需要东北再输血,或者输血输的少了,远超本地需求的产能无处释放,过度城市化的问题开始显现,原本满载负荷的工厂、工人,却成了制约东北发展的累赘。
再加上东北的气候劣势、地域劣势、交通劣势,就如徐良所说的小脚贵妇,放不下包袱,也迈不开步子。
身为一个东北人,徐文良是看着它一步步慢下来,甚至停下来的。而身为尚北的一把手,他着急,空有一身抱负,无处施展。
可他不想迷迷糊糊的混完这一任,他想有所作为。
但着急有什么用?尚北的问题,不是他一个人,或者一届领导班子就可以改变的。
现在尚北,正如他所说,有些怀旧。
你能从它身上,在临近二十一世纪的1998年,看到九十年代初,甚至八十年代的影子。
不仅仅是城市面貌,更是百姓的精神面貌。
然而,在这样一个大刀阔斧的改革年代,“怀旧”!可不是一个好字眼。与南方日新月异的变化相比,东北是应该检讨的。
诚然,这里面有一些国家层面的政策因素,也有体制改革的余波未平。
但是,徐文良始终认为,那只是一部分的客观原因,主要责任还是他们这父母官能力不够,魄力不够。
就像现在,中央调研组下到基层,多好的机会?为什么就不能当一个会哭的孩子,要奶吃?
可是,偏偏你就不能。
这不是一个被查出毛病的责任官员应该哭的时候,更不是基层领导干部的工作态度。
谁都不想让徐文良开口,大家都怕,怕惹麻烦,怕当那个出头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3/34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