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似水流年第10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68/3406


可是现在...战争!?
这就离谱了。
倒不是张路臣、廖凡义盲目自信,或者过渡乐观。
事实上,做为传播学、社会学、国际关系的学者,他们三个还是很清醒的。文化入侵从未停止,也不是今天齐磊提出来的概念,一直都在。
之所以认为离谱,不是不可能发生,而是不可能输,也不可能出现齐磊所构想的这些情况。
因为在文化防御方面,我们天然的就有优势。
廖凡义也有些激动,“你太小瞧我们这些【守门人】了!”
此时,廖凡义又用到了一个传播学专用名词——守门人。
也叫把关人,同样是一个大众传播学概念。
按字面意思理解就行了,它就相当于一个信息的过滤器。
专业解释是: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所谓【门区】,是按“群体传播”划分,传播渠道来定义的。
比如,央妈的受众群体是全体国人。那只要是央妈的覆盖范围之内,都可以叫【门区】。
再比如,一个八卦小报,它的受众群体是什么,那它的【门区】就是这个范围。
整个定义的理解就是,假如一个信息如果想在一个【门区】的范围内传播,那么,它就必需要符合【门区】的群体价值观,或者被守门人甄别,过滤之后才能在门区内传播。
比如一条不符合国家利益的信息,会被央妈过滤出【门区】无法传播。
比如一条经济信息无法在八卦周刊上传播,进入不了这个【门区】。
而负责过滤的,就是【守门人】,也就是审核。
但是,这个审核,与普通民众理解的还不一样。
民众认知的审核是符合法律和道德标尺,一条新闻不犯法、不缺德,那就没问题。
但是,其实还有其它的过滤,就是群体价值观,还有文化上的过滤。
也就是说,可能民众认为没有问题的信息,而在守门人眼中,是存在问题的,不符合群体价值观和文化要求。
别觉得这就是言论不自由,其实在哪都一样。
这个审核存在于任何一个【门区】,中国有,外国有,哪哪都有!
西方再怎么言论自由,也要过滤掉不符合他们价值观的信息。
所以,他们不会报道我们国家富强了、发达了,只会选择性地报道落后的那一面。
这就是【守门人】的作用,保护的是西方群体价值观。
同理,我们也是一样,我们也要保护我们的群本价值观。
而廖凡义之所以这么自信,有两个原因:
第一,在这个年代,每一个传媒人都有守门人的觉悟和义务,有点根红苗正的味道。
第二,传播学、新闻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等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什么啊?
说的有哲理一点,就三点:
一是,“新”!
二是,“变”!
三是,“不变”!
“新”,就是创新,总结归纳人类行为的新规律。
这是最难的,比理工科出成果还要难。一万个做社科的,有半个最顶尖的学者在做这件事。
“变”,就是应变。
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无时无刻不在变化,需要社会科学随时应对变局,保持先进性。
“不变”,就是防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68/34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