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第6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9/1309


王廷相有点怀疑,是不是秦德威私下里勾搭过许赞了?
许赞发言后,众人又纷纷看向第二位的兵部尚书张瓒,但张大司马却没说话,仿在再等待什么。
霍韬皱着眉头,犹豫良久后咬牙道:“推举王以旂可行!”
还是那句话,人总会被形势逼着理智的。秦德威说过两次了,得加钱!
如果这会儿不稳住王以旂,那王以旂回头再拼命推举自己当礼部尚书,疯的就是自己了。
再说只是一个吏部侍郎,影响不了大局,给就给了!
王廷相洞若观火,发现许赞、霍韬这两边都不想与秦德威“开战”,所以很姑息......
其实王廷相是全场最清醒的人,他知道秦德威硬实力虚得很,不然秦德威哪还用硬蹭自己?
可一直在虚张声势的秦德威,偏偏就吓住了人!
这便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王廷相暗暗叹道,人首先要克制内心的恐惧啊!
等霍韬表完态,兵部尚书张瓒便也点头道:“王以旂甚好。”
这样在五个大佬里,有三个同意了。至于刑部尚书王廷相,不用问就知道了,这可是秦德威师叔!
而工部的林尚书倒是想提个另外人选,但是看这架势,提了也白提,就摆摆手弃权。
最终五个大佬里,有四个人推举秦德威师叔,那别人更不必白费力气了。
所以今天廷推的第二个结果出来了,原河漕总督王以旂被推举为吏部左侍郎。
这个结果,还是让绝大多数人羡慕的。为什么跟秦德威关系密切的人,都能莫名其妙的获得升迁?
天下有三十来个督抚,几十个布政使按察使,都是封疆大吏或者方面大员,可朝廷里的位置却是有限的。
王以旂这样直接一步到位,迁为最要害的吏部实职左侍郎,品级虽然不变,但算是升了。
四个尚书加一个左都御史支持,不服气的也没办法。
站在角落里王以旂的如在梦中,回京叙职前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居然如此容易被推举到最要害的吏部当左侍郎。
在自己看来千难万难的事情,怎么在秦德威手里就如此轻松?
今天的秦德威主力代言人桑御史看了看暗自激动的王以旂,笑而不语。
这才到哪,好戏还在后面,侍郎只是个保底,今天的最终结果还不一定。
===第五百一十一章
看不见的手(中)===
对于一个动辄宅居深宫的大明皇帝来说,经常记不清那么多官员,大部分大臣可能都只是奏疏上的一个人名。
能把内阁、翰林词臣、部院堂官都认识清楚,就是很不错的皇帝了!
大部分普通人,可能连这次廷推出现过的几位高官人名都记不全。
让这样一个皇帝,独自钦点所有大臣的任命,哪怕只管大员,那感觉也像是要人正确组装几百个陌生零件,实在是为难人。
所以不是皇帝不想彻底人事集权,而是真没那个精力,能同时亲自操纵几百个职位的不停连锁变动。
于是才会有了朝臣集体廷推制度的出现,中低级官员推选授权给吏部,三品以上的朝廷大员推选授权给廷推。
此外边镇督抚由吏部和兵部推举,内地督抚由吏部和户部推举。
翰林、内阁又另成一套体系。
反正无论怎样,最后人选都会奏报给皇帝,皇帝负责御批,或者否决。
一般来说,如果不是有特别碍眼的人,皇帝也懒得挑剔。在皇帝眼里,都是一个个零件,谁当什么官似乎都差不多。
只有阁臣、翰林、天官这三种最靠近皇帝的职位,皇帝可以一句话就定下人选并传旨昭告。
至于其他情况,如果皇帝特别欣赏某人并想提拔的话,必须先下旨给吏部,走一遍程序才任用,当然吏部一般也不会抗旨。
以上就是大明中后期高层人事制度的一些简要说明,并不像影视剧里那样,皇帝似乎什么都能直接管到。
明白了廷推的意义,就知道嘉靖十五年四月的这次大廷推意味着什么了。
这时候,真正的主菜才开始上。
只要还没被皇帝御批,周用依然还是吏部左侍郎,继续主持廷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9/13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