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第4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9/1309


秦德威潇洒的扔掉笔,仰天哈哈哈大笑三声,抬起手臂高指天上说:“本列仙班里,偶做人间客!”
便有未须发花白的考生叹道:“唉,每次都有几个闹鬼发病的,还越发的年轻了。”
旁边另一个考生惊奇地说:“还没放榜就发病,这时间有点早吧?”
那老考生感慨道:“现在的年轻人心理素质不行,扛受不住啊!
哪像吾辈老人,考个七八次不中又怎的?想当年,我与文征明数次一起入场.....”
高长江扯着秦德威就往回走,“反正考完了,今晚我做东道,不醉不归!”
走到半路,忽然有顾宅健妇拦住了秦德威,行礼道:“见过小老爷,你考完了?”
秦德威便道:“今夜晚点交粮!我先与友人们聚聚!”
那健妇便抖着满脸横肉笑道:“咱只是来报个喜的,娘子有了,小老爷暂时不必交粮了!”
秦德威愣了愣,还真是个惊和喜!虽然没有特别期待,但它还是来了。
只好又对高长江道:“算了算了,你们聚吧,我先回去看看。”
===第四百一十五章
此人必乃天下士也===
外面考生该期待的期待,该焦虑的焦虑,但贡院里的博弈这才是开始。
嘉靖十三年甲午科南直隶乡试,最后入场考生三千一百人,录取名额还是一百三十五人。
前文介绍过,士子除了四书是必学,还要在五经里选一个作为自己的本经,秦德威就选了字数最多的春秋经。
而本次乡试除了主考官之外,还有负责试卷初阅的同考官,一共九人,每人一房。
其中诗经三房,书经二房,易经二房,礼经一房,春秋经一房。
考生试卷根据本经,送到相应的同考官房中。
从分房数目大致也可以看出,每经的考生数量多少,春秋经和礼经只有一房,所以也被称为“孤经”。
来自河南开封府襄城县的儒学教谕王永寿,这次有幸被选拔充当南直隶乡试的同考官,负责春秋经房。
王教谕这样一个底层县学教官,能被选拔充当天下第一乡试的同考官,是非常难得的人生经历。
也就现在还有这种事,再过几十年,南直隶乡试同考官都要知县、推官来担任了。
这科春秋经士子一共一百八十人,王教谕认真看过这一百八十份试卷,从中选取了自己认为最优秀的十份为正卷,又选了十份为备卷。
之后王教谕按照程序,将二十份试卷呈送给主考官张潮张学士。
张学士拿到春秋经房的试卷后,大致翻看了一遍。
呈现主考官面前的试卷,没有名字只有编号,而且还是用朱笔誊抄过的朱卷,看不出答卷人的原本笔迹。
张学士看来看去,只最后只留下了五份。又将其他试卷退给王教谕,吩咐说:“再选备卷来。”
王教谕兢兢业业的重新检阅了剩余的一百六十份试卷,又选出了他认为优秀的十份试卷,再次呈送给主考官。
张学士看完后,摇摇头,亲自来到春秋经房,对王教谕道:“本官亲自搜卷!”
大明考试中有一个搜卷的制度,如果主考官认为同考官呈上来的试卷都不合格,有权亲自搜阅本房剩余所有试卷。
但主考官这样做的坏处,就是容易惹上嫌疑,而且也是打同考官的脸。
王教谕气得脸色涨红,主考官跑到自己房中搜卷,那就是说自己水平不行、有眼无珠,选不出真正合格试卷?
但对方是读书人顶端的翰林学士,自己只是一个监生出身的县学教谕,进士都不是。
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拿什么去抵抗翰林学士?
张学士没在意卑微教谕的心情,又把剩下的一百多试卷搜检了一遍。
翻过几十份后,他终于找出了自己想要的试卷。这份试卷上答第一道论语题时,有几句是自己讲过的原话。
真踏马的费劲,老眼昏花的张学士不禁暗骂一句。要不是看在徐妙璇这两年殷勤帮衬老夫妻的份上,谁管这混账死活!
幸亏这混账攻读的是冷门春秋经,只有一房,人数也少,试卷相对好找。
要是诗经易经这种两房三房的,几百人到上千人的规模,早不管了!没兴趣去大海捞针!
又瞥见气恼的王教谕,张学士便叹道:“岂可以一己之避嫌,忽人才之进取啊!此人必乃天下士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9/13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