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第10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93/1309


从抚院出来回到驻地云中驿,毛总督与幕僚商议,却又听到幕僚叹道:“秦中堂也是手下留情了,不然早先斩后奏了,不会给制台留下这一线生机。”
毛总督摇摇头说:“不是给我留下一线生机,而是给夏首辅留了一次挽回脸面的机会。
而且秦德威还是看在严嵩面上,才会给夏首辅这次机会。”
幕僚对最高层圈的内幕并不十分清晰,听到毛总督介绍的情况,只觉得贵圈真乱。
幕僚也不好说别的什么,最终只能说:“看来秦中堂貌似有怒气,其实就是为了对夏首辅逼宫。
如果夏首辅想保住制台,就必须拿出些能让秦德威满意的真东西来交换了。总而言之,制台大概是无事了。”
说到这里,幕僚也挺无奈的。那夏言派毛伯温来宣大到底是想偷鸡,还是送菜来的?
此时因为北虏退兵,今年的“防秋”算是结束,大明朝廷终于可以腾出精力善后了。
嘉靖皇帝便下旨,让阁部院大臣集议献俘礼和封赏功臣秦德威两大问题。
这次丰洲滩大捷乃是当前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又是给嘉靖皇帝脸上贴金的事情,从凯旋礼仪到封赏,容不得半点疏忽。
说起来很多人都可能不相信,虽然太祖高皇帝明面上制定了献俘礼,但至嘉靖朝为止,大明从没搞过称得上正经的献俘礼。
连太祖本人对献俘礼的态都是简化随意不张扬的,后世子孙有样学样,献俘礼都很随便和简约,完全没有一定之规。
正德皇帝“御驾亲征”,平定宁王之乱后,倒是想大张旗鼓的办隆重献俘礼,但也都是胡来。
按照原有历史轨迹,大明第一个正经办告庙和献俘礼的皇帝其实是以后的万历皇帝,而且办了四次之多,还都是有根有据,不是正德那种瞎胡闹的“亲征大捷”。
从这个角度来看,万历皇帝也称得上“武功赫赫”,可惜只是大明武功的落日余晖。
在本时空,秦督师搞出个丰洲滩大捷,完全值得告庙和献俘礼了,以嘉靖皇帝的虚荣心,又怎么可能不操办。
但朝廷对献俘礼多年来一直不重视,大臣们都不熟献俘礼典章,而且很多纸面上的旧制度都不适合拿来用了。
所以最喜欢更新礼制的嘉靖皇帝才会特意下旨,让内外大臣集体廷议,制定出一套完整可行的仪式,向天下人宣示大明的军威。
大臣们对于大捷当然乐见其成,大家又不是汉奸,没有盼着明军战败的。但是,为何指挥大捷的人是那个秦德威啊!
内阁、部、院群臣聚集在西内门廊房,这次廷议主题是礼制问题,顺理成章的就由礼部尚书张潮来主持。
当然,主要是外朝六部之首、大多数廷议的主持人吏部天官许瓒岁数大了,需要注重养生了,所以不太想主持涉及秦德威的廷议了。
嘉靖皇帝的指示精神大家都懂,献俘礼无非就是要把场面往宏大里搞,
地点可以定在气势最大的午门,天子登五凤楼,居高临下的受俘,那绝对壮观!
现场站班喊话的大汉将军安排上两千人,奏凯的乐队安排几百人,保证气氛恢弘!
总体指导思想毫无争议,最需要商议的就是礼制细节,具体来说就是各个环节的安排。
其中最重要的三个环节,一是大臣代表向天子献俘;二是天子受俘后,讲话和颁诏;
三是刑部尚书领受诏旨后,负责处置俘虏,该关的关,该杀的杀。
然后第一个讨论的地方就是,谁作为代表向天子献俘?
自古以来在献俘人选上,无非就是两种方案,第一种是出征的主帅,第二种是兵部尚书。
套用在当下,其实就是秦德威和王廷相之间,二选一。
大家都知道王廷相和秦德威之间的关系,本来这事应该没什么波澜,王廷相肯定不会与秦德威争夺露脸机会。
但有人不知出于何种心理,玩笑一样的率先说了句:“该由兵部来献俘!我举荐兵部王尚书!”
于是其他人迅速进入看乐子状态,王廷相连连摆手道:“此次大捷乃是边镇帅臣出生入死得来,理当帅臣显耀于奏凯之时,本官焉敢贪名冒功!”
如果是正常情况下,廷议上被举荐的人如果主动退让,也就不会强求了。
但此刻首辅夏言忽然也出声道:“献俘礼是朝廷的献俘,本该就由兵部代表朝廷!”
本来还算轻松的讨论气氛,陡然紧张了起来,人人都意识到,夏首辅似乎有些想法。
王廷相正色道:“首揆此言差矣,如果是一般捷报,本官作为兵部坐堂官,或可勉为其难的代为献俘,不至于物议纷纷。
但本次丰洲滩大捷实乃不世出之殊功也,或许皇上还要当场下诏封赏,本官岂可越俎代庖,顶替帅臣献俘?”
夏首辅反驳道:“我朝献俘没有成型礼制,今日拟定献俘奏凯之条例,堪称承前启后,要为今后之成例。
王浚川不要只从私人关系考虑,你的职务是兵部尚书,要以兵部尚书的公心去考虑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93/13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