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第8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82/1622


赵瀚坐着御辇,带着后宫和内外廷,几套班子一起迁往紫禁城。
最南边的城门,由“大明门”改为“大同门”。
改起来很简单,将牌匾翻过来,于背面重新刻字便是,还能节省一块牌匾的上好木料。
这种做法实属正常,袁世凯做了民国总统,觉得“大清门”很不妥当。就让工匠摘下牌匾,在背面刻上“中华门”。工匠把牌匾翻过来一看,好家伙,背面已经有字儿了,赫然刻着“大明门”三字。
进入大同门之后,是男人丁丁形状的瓮城。
朝廷中枢的各部各司,就在丁丁两侧办公。官员不能直接从大同门,进入到丁丁瓮城里,因为瓮城里面已经属于御道。
丁丁的根部是“承天门”,名字没改,因为过了端门、午门,还有一道“奉天门”。
奉天门,被改为应民门。
两道门合起来,就是“承天应民”。
从承天门到午门的御道两侧,西边是社稷坛,还建了帝王庙。东边是太庙,赵瀚增建了英烈庙,牺牲的英烈拱卫太庙,跟太庙一起接受香火供奉。
社稷坛和太庙的南侧,都两处大型花园。
而今,一个花园里有小学,一个花园里有中学。这是皇城之内的学校,各部官员都不得进来,但陪皇子读书的学生能够进入。
午门之内,才算真正的紫禁城。
紫禁城中央是三大殿,两侧有文武楼。两侧更外面,是文华殿、武英殿等殿阁,阁臣和中书舍人在此办公。
殿阁靠北处,分别有东西宫。
这些建筑更北方,用城墙圈起来,那里才是皇帝的后宫。
后宫的面积,大概是整个紫禁城的三分之一,还不到整个皇城十分之一。
所以现在明白,为啥要招募那么多女官和宫女了吧?
皇城之内,有内廷存在,有很多机构衙门。以前是太监和宫女在管理,今后是女官和宫女在管理。她们中的大多数,就算留下不肯走,在皇城里工作一辈子,也许一次紫禁城都不进,可能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
皇城绝大部分女官和宫女,都是纯粹的雇佣工,跟在民间打工只地址不同。五年合同期满,又没有被提干,那么就拿着工资走人,回民间找好人家嫁了。
现在的人手,其实还不太够,女官和宫女的总数,应该在三千人以上。
如果赵瀚的子孙,学大明搞出什么象房、豹房,那么皇城员工还得继续增加。比如象房员工,就是一群动物饲养员,里面狮子、老虎、大象、长颈鹿,啥玩意儿都有,最初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祥瑞。
百官跟着皇帝、后妃,一起从大同门进入。
这种机会不多,只有遇到大型活动,比如祭祀天地什么,官员才能有幸出入大同门。平时就算上朝,都得绕一大圈子,七弯八绕的,从心理让增加皇城的威严和神秘。
一路穿过午门、应民门(奉天门),便来到影视剧经常出现的那个广场。
平时上早朝,百官都是在此列队,等着上朝时间到了,再分成文武两班走进奉天殿。
“奉天殿”改为“敬天殿”,功能没改,就是用来召开朝会,或者举行重大聚会的地方。
“华盖殿”改为“治民殿”,皇帝在此批阅奏章——明清两代皇帝,喜欢在乾清宫办公,只在华盖殿阅览祭祀相关奏章。另外,这里是皇帝上朝之前,休息打盹儿的所在。
两大殿改名之后,似乎一下子变土了,但全天下读书人,肯定知道它们的出处。
皆来自《尚书》!
“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
上天的眷顾,不能作为依赖,只有延续推广文王的仁政,上天就不会收回降于文王的天命。
“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
恭顺敬畏,以天命为准则治理百姓,兢兢业业,不敢荒废,这样才能延续国祚。
改成“敬天殿”和“治民殿”,便是《尚书》传达的“敬天保民”之意。
即:做皇帝的,做官员的,不要觉得大同朝廷天命所归。天道莫测,天命无常,应该对上天心存敬畏,又要对百姓仁爱有加,必须兢兢业业治理国家,才能一直获得天命眷顾,才能一直保持国泰民安。
敬天,奉天,一字之差,内涵迥异。
三大殿的谨身殿,赵瀚没有改名字。这里是皇帝更换朝服的地方,也是册立皇后、太子的地方,同时也是皇帝临时休息之所。
赵瀚带着家人径直前往后宫,女官和宫女也去各自所在。至于官员,被带着参观熟悉地盘,然后从东华门离开。
“父皇,这里好大啊!”赵匡桓跟在赵瀚身边,眼珠子滴溜溜乱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82/1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