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第7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0/1622


这位还真不好直接划掉!
赵瀚只得问道:“罗钦顺的学问,都讲了些什么?”
李邦华没有直接回答,只是阐述道:“自嘉靖至崇祯年间,真正明理之大儒,多采纳整庵公(罗钦顺)的学说。”
赵瀚立即就明白了,罗钦顺这个人很重要。
理学方面,宋代朱熹,明代罗钦顺。
心学方面,宋代陆九渊,明代王阳明。
赵瀚又问道:“罗王二人,可曾有过交流?”
李邦华回答:“两位先生时常通信,争论心学与理学。只是学术之争,并未有过交恶,甚至是惺惺相惜。”
罗钦顺、王阳明两人,年轻时都笃信佛学,中年又都厌弃佛学。一个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一个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在生命的最后十多年,一直在跟罗钦顺通信交流,彼此都想说服对方,但彼此又都没有成功。
赵瀚愈发感兴趣,问道:“这位罗先生,如何看待气理?如何看待道器?”
对于这个问题,陈茂生等读书少的大臣,坐在那里没有什么特别反应。
但是,以李邦华为首的儒士,却一个个都激动不已。
陛下终于还是问道了,陛下终于请教儒学了,今日相当于经筵大会啊!
开国以来,破天荒的第一次!
庞春来笑而不语,眼睛半眯着,似是坐着睡着了。
李邦华起身回答道:“罗文庄公(罗钦顺)认为,气理为一物,而理一分殊也。又认为,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器亦道,道亦器。”
赵瀚顿觉莞尔:“我明白罗王为何齐名了。”
王阳明改动《大学》的“新”、“亲”二字,是要从朱熹那里抢夺四书解释权。
罗钦顺此人也很猛,直接推翻朱熹对于气理、道器的理解。这是从理学的核心构架上,绕过朱熹重新解释理学,让理学更具有实践指导性。
王阳明、罗钦顺,一个心学,一个理学,其实殊途同归。
他们的理论,在明末被结合起来,于是诞生了黄宗羲、王夫之这样的思想家。
赵瀚这个反应,却让大臣们很沮丧。
他们还想继续给皇帝讲经呢,有幸参与大明第一场经筵大会,百年之后是可以名留青史的!
结果李邦华只说一句话,皇帝就表示自己明白了。
这让大臣们怎么继续讲下去?
钱谦益、张溥等翰林院成员,这次也被叫来开会的,毕竟事关文庙祭祀,学者们都应该参与。
钱谦益、张溥对视一眼,都觉得有些意外。这个造反起家的皇帝,果然不是朱元璋那种泥腿子,而是真正研究过理学的人。
明代的进士,都有可能不知理学为何物!
因为只读四书五经和注解,对于理学的认识还很零散。你得去读二程、朱熹的著作,才能系统的掌握理学,这对大部分士子而言是不可能的。
赵瀚在含珠书院时读过,而且是高屋建瓴的去读,以一种探究和审视的角度去读。
不需要记得细节,只需要掌握整体框架和核心观点。
在赵瀚看来,仅从哲学角度来理解,理学就是一套世界观和方法论。
赵瀚继续审视名单,群臣则坐在那里默默等待。
终于,赵瀚放下朱笔,对女官说:“传诸群臣阅览。”
一个一个传阅下去,有人皱眉,有人欣喜,有人疑惑,但都没有出言反对。
因为他们最想抬入文庙的贤哲,已经被赵瀚保留下来,没必要因为个把人物跟皇帝抬杠。
只不过,写《史记》的司马迁入选,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为何落榜?
倒是赵瀚亲自添加董仲舒,让人觉得情理之中,又似乎在意料之外。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就是一个大杂烩。他独尊的只是公羊派儒术,以公羊派儒学为核心,添加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影响后世两千年的中国社会。
钱谦益看看名单,又抬头看看皇帝,苏武居然也能进文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0/1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