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第1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7/1622


“这个老表说得对,我侄女就嫁去了丰城乡下,年初分田时赶紧嫁的。听说只要嫁得及时,她自己就能分到四亩田,嫁过去还真分到了。”
“那你侄女命好,赶上好时候了。”
“……”
徐霞客感觉自己耳朵出了问题,这里可是江西的省城,一群百姓竟煞有介事的讨论从贼话题。
徐霞客忍不住问自己雇来的苦力:“庐陵赵贼,气焰为何如此嚣张?”
苦力笑着回答:“秋收的时候,赵先生打了场大胜仗,听说好几万官兵全没了。现在大家都盼着,赵先生早点占了南昌,今后的日子也好有个奔头。”
“农民可以分田,你能分到什么?”徐霞客问。
苦力说道:“赵先生治下,游民也有户籍。”
徐霞客瞬间无语,只一个户籍,就让苦力甘心从贼。
原因很简单,朝廷不给游民发户籍,默认这类黑户的大量存在。但黑户毕竟是黑户,不但官吏可以随便压榨,就连小民都可以欺负他们。这些游民,即便被人坑骗钱财,也没法去衙门打官司。
在前往客栈的路上,徐霞客又问道:“庐陵赵贼,招聘能制水转大纺车的工匠作甚?”
“不晓得。”苦力摇头说。
当然是发展纺织行业啊!
一提起明代的纺织业,便是苏松常湖等江南诸府。
但江西也有四大产棉区和纺织区,即九江、广信、袁州、吉安,其中两个都属于赵瀚的地盘。
万历朝的《吉安府志》记载:“地不蚕桑,衣木棉。”
袁州府在正统朝以前,农民将棉布、苎(麻)布运往安庆赚取粮食代秋赋,非常不方便。正统朝的分宜知县周瑛,请求朝廷以棉布、苎布直接折米充赋,并得到了朝廷的同意。
一个府的农民,用棉布、麻布代替秋粮上税,可想而知当地的纺织业是很兴盛的。
但是,没有形成江南诸府的规模,也没有出现大型纺织厂,都是织妇在家里自行纺织。
如今赵瀚已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临江府,着重发展药材、冶铁、商贸。
袁州府,着重发展纺织、冶铁、陶瓷、商贸。
吉安府,着重发展纺织、布染、陶瓷、商贸。
赣州府,着重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桐油、木漆、油茶、烟草等等)和商贸。
为啥都有商贸?
因为都有水运重镇啊,商贸本来就发达!
在赵瀚取消苛捐杂税之后,辖地之内的商贸更加繁荣,许多外地客商都愿意来做生意。而商贸的发达,又能拓展各种商品的市场,客商会带着本地特产远销各省。
至于水转大纺车,是南宋时期诞生的,工作效率是人力纺车的30多倍,每天可纺麻纱一百多斤。
可惜,棉花纤维太短,不适合这种水力纺车。
因此在棉布普及之后,水力纺车也被淘汰,到明末几乎已经绝迹。
赵瀚决定三步走:
第一步,重建水转大纺车,大量纺织麻纱。再将麻纱卖给织妇,由织妇纺织成麻布,这种麻布也是有市场的。
第二步,改进水转大纺车,令其适用于纺织棉纱,慢慢催生出规模化产业。
第三步,改进织布机。当棉纱能大量快速生产之后,商家必然自己投资改进织布机,技术研发的良性循环就此形成。
江西水网密布,不利用水力机械就太可惜了!
来到客栈住下,徐霞客开始整理日记,修改他游览龙虎山、麻姑山的文章。同时,他还要记录刚刚的见闻,《徐霞客游记》也是要写事件的,而且暗戳戳使用春秋笔法,只江西游记就讽刺了好几人。
“咚咚咚!”
隔壁响起敲门声,接着又传来一阵对话。
“世载兄,你看我弄到什么好东西。”
“《大同女将录》?这本书我看过,皆不守妇道之女子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7/1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