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第10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51/1622


在金堉看来,摊丁入亩即可,真没必要打地主分田。
至于《三原篇》,金堉非常认同。但不敢主动传播,因为会得罪国王,导致他接下来的改革作罢。
从书店里走出,一路目睹中国繁华,更加坚定了金堉的改革决心。
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朝鲜的党争比大明还厉害。
一百年前,朝鲜开国功臣和早期文官的后代,形成陈旧腐化的“勋旧派”。出身中小地主的官员和士子,迫切要求打破门阀垄断,于是就结为“士林派”。
“士林派”的上位,导致王权和相权的争斗,变成王权和谏权的争斗。
国王先是利用士林派,打击威胁自己的勋旧派,接着又借残存的勋旧派,反手就给士林派捅刀子。终于,三方势力平衡,国王稳坐钓鱼台。
遭受打击的士林派,内部也出现问题,遂以地域为纽带,分裂为东人党和西人党。
明末之时,西人党把持朝政,随即党争再起,西人党分裂为四大派:洛党、原党、山党、汉党。
李淏弑父篡权之后,先是杀了一批洛党,因为洛党的势力最强。
接着又起用山党,因为山党都是在野隐士,在朝中没有根基和靠山,非常方便国王进行控制。
没想到,山党代表地方士绅的利益,迅速成长为庞然大物。于是朝鲜国王李淏,又起用汉党予以平衡,而金堉就是汉党的领袖!
“赐座。”
“谢陛下!”
赵瀚笑着说:“听闻阁下是朝鲜大儒?”
“大儒不敢当,”金堉连忙谦虚道,“只是领略了一些性理学(程朱理学)的皮毛。”
金堉刚被提拔重用,官职不是很高,但改革方略已经订下来。
一番交谈之后,金堉说明自己的来意:“启禀陛下,小臣此次来南京觐见,是下国仰慕上国之治政韬略,斗胆意欲效仿之。改革变法之事,货币当先行,请以下国之银铜,换取上国之银元、铜钱。”
“换钱?”赵瀚有些惊讶,没想到还有这种好事送上门。
朝鲜打算搞改革,第一步似乎打算规范币制,于是就想主动引进中国的银元和铜钱。
历史上,金堉是找顺治皇帝换的钱,第一次就换了15万文钱,接着又换了130多万文铜钱。
第二次换钱太多,且在首都地区,一股脑儿全流进市场。结果首都地区,被搞出通货膨胀,而地方百姓却没见着钱,根本无法用于交税。朝鲜百姓怨声载道,国王只得下令禁止中国铜钱流通。
当时,他们打算把中国铜钱,改革之后作为税收货币。弄巧成拙之后,只得将稻谷,定为朝鲜的唯一税收物。
金堉说道:“中国之银元和铜钱,已在我国沿海城市流通。上国之钱精美,下国百姓无不爱之,因此请换更多中国钱币。如此,百姓有了中国之钱,今后就能以中国钱缴纳赋税。”
赵瀚下意识感觉不妥,问道:“你们换了中国钱,怎么把中国钱流进民间,乡村百姓又如何获得这些钱?”
金堉说道:“将钱交换给京畿商贾,商贾自会流通出去。”
鬼扯呢。
一点不懂经济学原理的赵瀚,都知道这种做法肯定要炸。
张居正税制改革的基础,是广泛分布在村镇地区的钱粮铺。老百姓在附近村镇,就能用粮食换钱,虽然往往被地主坑害,但终归是能换到银子来交税的。
而朝鲜呢,铸钱技术糟糕,铸多少亏多少,所以才找中国换钱。朝鲜一直在征收实物赋税,农村地区广泛处于以物易物阶段,如果不把民间钱粮行铺开,换再多中国钱都流不进农民手中。
这些钱,只会在首都附近流通,一旦短期流入过多,分分钟通货膨胀到爆炸。
赵瀚为啥对朝鲜情况知道得如此清楚,是因为有大臣汇报过。这些年逼着朝鲜卖粮,很多时候银子都不能用,必须运去布匹之类的货物交换。
而中国的海商,也经常在朝鲜以物易物。
一直到满清大败之后,从江南前往辽东、朝鲜做生意的越来越多。中国的银元和铜钱,才渐渐被朝鲜人接受,而且只在汉城可以使用。
“你们这样搞不行,”赵瀚对随侍女官说,“把费纯叫来,来去都坐马车。”
费纯很快就乘坐御辇进宫,赵瀚把情况介绍一遍。
于是乎,费纯开始耐心解释,并给朝鲜设计钱币流通框架。还是沿用大明那一套,朝鲜政府换钱之后,借贷给各地的商贾士绅。那些商贾士绅,又借贷给下一级士绅。底层士绅地主,在村镇开设钱粮铺,供农民交税时以粮换钱。
金堉听完,仔细思考其中利弊。他完全能够想象,农民为了交税,急于用粮换钱,肯定被地主狠狠宰一刀。
但也只能用这种法子,大明的农民换银子交税,一直都是这么过来的——可以不被钱粮铺敲竹杠,直接把粮食运去县衙,然后被官差额外收取火耗。
脑袋里一道亮光划过,金堉猛然欣喜,因为他想到了这样做的好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51/1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