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公(校对)第5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4/566

  毕竟他们也怕死。
  总之这种方式严重制约了资本家们主宰国家的步伐。
  农则变成了自耕农。
  他们将是大明军队的支撑。
  同样也是大明对外扩张的支撑。
  至于说什么中国人没有对外开拓精神的都纯属扯淡,自耕农时代的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扩张精神,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对外开拓的基础都是自耕农集团。说老婆孩子热炕头,只是因为吃不饱饭的佃户们,能够梦想的也就是这些,他们哪敢有其他梦想,现代中国人都能成群结队跑到非洲做生意甚至开荒,已经证明了自耕农体系下的中国人,往外跑的热情相当高。
  自耕农才是强国的基础。
  最后一个阶层工人,也由手工业者逐渐转变为真正的工人阶级。
  “但你仍旧无法均贫富!”
  李来亨立刻发现了他这个体系的问题。
  “是呀,我也从来没有说过我要均贫富,我要的只是维持稳定,而维持稳定的前提,就是各方的矛盾不至于激化。富可敌国会有,但贫无立锥之地不会有,斗争的目的不是让所有人都一样,而是帮助那些工人和农民尽可能多争取利益。均贫富这么伟大的事情我可干不了,我只能最大限度保证不会出现赤贫而已,当然,如果你有能力你可以去努力,但前提是不能造反。”
  杨庆说道。
  “你也就敢做个方从哲了!”
  李来亨无语地说。
  “难道你还想我做闯王?闯王我是不可能做的,你看看我要做闯王自己就是第一个要上夹棍的,我能做的就是方从哲,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努力平衡各方利益。”
  杨庆很坦诚地说。
  “但方从哲终究还是失败了!”
  李来亨说道。
  “但他没有强权而我有,他没有别人可害怕的,到万历一死他就更没有了,但我有,所以在我死之前我可以保证这个体系不会出问题。至于我死之后的,就只能在我死之前一点点解决了,矛盾永远存在,这个是解决不了的,只能让各方学会互相妥协学会共存。”
  杨庆说道。
  这种事情他也没底啊!
  他能做的就是以自己的镇压让各方学会共存,学会互相妥协,然后用时间来逐渐合为一个整体,但他死以后怎么样,他至少现在还看不到。他唯一能保证的是,这个大明在他活着期间,会把所有外敌清理干净,但到最后会不会毁于内部分裂,这个他就真得没法保证了。说到底帝国总会灭亡的,无一例外,他创建的这个帝国同样总会灭亡的,唯一的问题只是能延续多久而已,同样他能做的也只是保证它不会亡于外敌。
  这个还是没问题的。
  只要把外敌都扫荡干净就行了。
  那时候就算亡于内部分裂,这个也无非就是一堆汉人国家,实际上在他看来这是必然的,尤其是未来展开大规模殖民以后,肯定要面对殖民地与本土的分离。一旦殖民时间久了就必然会发生殖民地独立,哪怕是只有自己人的殖民地也一样。当一群大明移民在一片富饶的土地上生活一百年后,他们对本土的感情也就很难剩下多少了,如果本土还要他们交税那就完全无法忍受了。
  这一点他有心理准备。
  他能做的就是让汉人占据这个世界上所有最有价值的地方,同时尽可能减少异族数量,这样就算帝国分崩离析,也还是同文同种的。
  “再给你个好东西!”
  他紧接着把一个小圆片扔给李来亨。
  “这是什么?”
  李来亨疑惑地说。
  这个小圆片是铜制,正面是红色的,然后中间是一个交叉的符号,而构成这个符号的是一个锤子另外还有一个镰刀。
  “你的农工党徽章!”
  杨庆带着得意说道。
第五二八章
游戏规则
  李来亨就这样,正式接过了农工阶层旗帜的重任……
  反正他就是杨庆的代理人。
  杨庆只是作为护国公,必须保持中立身份,不能亲自下场而已,但想要扶持农工,他又必须要整合一个政党,这样本身威望足够,而且能够让他放心的李来亨就成了最好选择。同样王夫之的地主资本家党,其实也就是朝廷那些大佬们的代理人,大明的政治斗争,归根结底还是朝廷内部的斗争。他和陈子龙,顾绛这些人都是好朋友,后者作为内阁成员,也不能亲自下场,他们就委托王夫之这个代理人。
  说到底新兴资本家们,这时候也已经和杨庆矛盾重重了。
  广州事件就是分水岭。
  如果当初杨庆强硬镇压广州的那些工人,那么他和新兴资本家们依旧是好朋友,可他对广州事件的处理很让新兴资本家们失望。这些人也知道护国公和他们不是一伙的,双方接下来的斗争同样不可避免,但他们相比地主更理智,更不愿意和杨庆公然做对……
  实际上他们还得依赖杨庆。
  在这一点上他们和地主有着本质的区别,地主和杨庆是单纯敌对,但新兴资本家们和杨庆之间关系要复杂得多,他们必须维持斗而不破,甚至还得合作。
  所以找代理人斗争是最明智的。
  这样最好了。
  这样就避免内阁的斗争了。
  说到底这些人真不想在内阁和杨庆公然恶斗。
  一些容易激化矛盾的斗争交给四民大会,让四民大会的两党来进行代理人斗争,四民大会斗争出什么结果就接受什么结果,并以此作为以后政治斗争的游戏规则,这样也就避免了国家陷入混乱。在经历了之前二十多年的乱世,死了无数人,包括无数士绅官员后,这些政治精英们,这时候也知道和平的宝贵。同样也知道不给底层留活路的后果,他们其实也都害怕,毕竟目前内阁这些,都可以说是真正经历千锤百炼的精英……
  全都是。
  陈子龙,顾炎武,堵胤锡,何腾蛟等等哪一个都是足够清醒的。
  既然杨庆制定了这个能够最大限度避免矛盾激化的游戏规则,那大家都干脆都遵守吧,又不是说真得无法接受!说到底新兴资本家们也都很清楚,他们不得不付出的那些,根本影响不了他们的富可敌国,这时候他们已经在以种种理由给出口的商品加价了。
  反正他们无论加价也罢,不加价也罢,那些欧洲人都得买……
  这些家伙又没别的选择。
  事实上这时候正在有越来越多国家加入东方的贸易,荷兰,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法国,丹麦,再加上陆地的俄国,光算欧洲的就七个主要国家在和中国贸易。而且根据锦衣卫得到的情报,瑞典人也正在筹划加入东方贸易,第一艘驶往东方的商船很可能已经起航。
  这还不算南洋的属国。
  还有同中亚,西亚乃至于印度的陆上贸易。
  后者的陆上贸易依然存在。
  而且包括了缅北,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野人山和西藏两条路线,张献忠那边的驮队,同样满载各种货物沿着茶马古道辗转于青藏高原,然后经过拉萨南下到印度和喜马拉雅山区的属国,虽然运输量不大,但仍旧是一个有利可图的线路。
  但无论向哪里的贸易,都依旧是大明的卖方市场。
  别人又没有那些货物。
  尤其是越来越受欢迎的茶叶。
  直到现在,哪怕就连最近的倭国都依然不会炒制绿茶,他们会的只有蒸青,倭国人学会炒青同样也是在咱大清时候,同样也是由一个光头以研究佛法名义跑来偷走的。
  更别说欧洲这样的了。
  欧洲人多次努力,也没能获得茶种并带出大明,在这一点上那些控制茶园的地主们还是很清醒,毕竟他们再傻,也不至于和麻哥一样,把这些赚钱的东西,毫无保留地让欧洲人去学习。
  垄断的好处大家都懂。
  既然这样,当然大明的商人们就有涨价的资格,垄断供货商要是连这点觉悟都没有,那也未免太蠢了,付出的成本多了,无非就是转嫁给购买者,反正资本家是不会赔钱的。棉布倒是都会造,可蒸汽机的推广,实际上正在大幅拉低大明棉布价格,另外因为长期依赖大明的布匹,很多地方其实已经逐渐失去自己织布的能力……
  这并不夸张。
  吕宋岛上的土著就已经没多少会织布了。
  毕竟纺织技术也需要传承,吕宋岛的西班牙人和华侨,大量进口大明布匹销售给土人,这样的贸易在杨庆出现前已经持续数十年,这些年里土人习惯了购买棉布。延续到现在那些懂纺织的老人死去后,年轻一代不可能还会织布,他们会种棉花然后把棉花卖给商人,但他们却不会把这些棉花纺线织布。
  而且他们也不想会。
  作为世界上棉花单产最高的地方,无论是土人还是那些商人,都喜欢卖棉花然后买布。
  毕竟买办们都是一个德性。
  这就是技术的断代。
  而这种断代想恢复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尤其是对于这种本来手工业就很脆弱的地方,一个老工匠的手艺失传,又可能就是整个体系的倒退。
  总之杨庆那些些对农工阶层的善待措施,对资本家的确有影响,但也仅仅是影响而已,不会对他们构成实质的损失。
  倒霉的只是地主而已。
  刚刚被割了一遍韭菜的地主算是大明这场变革中,应该说唯一的受害者了。
  他们的反抗也最激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4/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