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公(校对)第3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4/566

  至于那些大臣……
  皇帝都不管他们管个屁,救下老常让他给自己一枪吗?这个老家伙明显跟疯狗一样,视这里的所有人都是奸臣逮着谁就咬谁,既然这样管他去死呢!所有人就那么眼睁睁看着常延龄挂在歪脖树上蹬着腿,那两个仆人很显然也得到严令,只能老老实实地垂首站在一旁。
  老常蹬腿的动作越来越无力。
  训导长长叹一声。
  然后他朝甘辉一招手。
  甘辉立刻举起自己的短枪,但这样的距离明显他没自信,打不中不要紧,打常延龄脑袋上就不好了,紧接着把自己的短枪挥了一下。就在同时他身后一名猎兵扣动了扳机,伴随枪声响起,从线膛枪射出的球型弹正中白绫,常延龄一下子坠落在路上,两个仆人赶紧上前抬着他向路边。
  但伴随着枪声,那些倭奴骑兵全都拔出来了刀。
  这些人的确很忠心。
  事实上因为语言不通,他们什么都不懂,只有那些军官懂粤语,只听同样懂粤语的丁魁楚命令,他们也不知道皇帝,信国公,李自成这些人之间乱七八糟的关系。他们的军饷是毛奇龄和朱之瑜发,他们的命令由丁魁楚下达,这些都是皇帝的手下,那么他们就只需要尊敬并保护皇帝和这些人,至于命令因为语言关系,实际上他们只听丁魁楚的。虽然他们愿意听朱慈烺的命令,但语言不通这个就没办法了,倭国是上层社会那些文臣懂汉语以便日常装逼,普通老百姓尤其秽多们不可能懂。朱之瑜估计语言天赋比较高一些,也能和他们用日语进行一些简单交流,但真正命令还是丁魁楚用粤语下达给那些军官,后者用日语命令那些士兵。
  甘辉冷笑一声,这个原本历史上郑成功的五虎将之一,紧接着将短枪对准了一名倭奴军官。
  他的五百骑兵全部举枪。
  这些家伙一水的燧发短枪,而且都不支一把,因为海南铁矿开发导致优质钢铁产量暴涨,燧发枪的价格越来越低,像这样的燧发短枪造价只有不足十元。虽然标准配置是两支,但骑兵自己掏钱多买几支都是很普遍的现象,他们的标准战术和欧洲同行们差不多,都是直冲敌军阵型,冲到近距离朝人多的地方一顿乱射。如果对手乱了就拔出刀直冲,对手不乱就撤退,回去装弹需要的话再来一波,或者等待步兵的进攻……
  当然,如果追击就爽了。
  冲到背后近距离狩猎就行,马鞍旁挂满短枪的他们就喜欢这个,打空所有短枪基本上也就胜利了,就算还有漏网之鱼,无非也就是拔刀砍杀一阵。而且这些骑兵已经不带长矛,他们都是双刀,直刀骑兵对战,弯刀追杀步兵划人头。
  此刻瞬间一片枪口对准了拔出刀的倭奴军。
  后者匆忙拔枪点火绳。
  大同社没给他们买燧发短枪,他们的短枪是从李自成手中买的,后者目前也只有火绳枪,燧发枪也仅仅是刚会制造。
  甘辉立刻扣动扳机。
  子弹瞬间打飞了一名倭奴骑兵的头盔。
  然后所有明军骑兵瞄准目标,并且打开了燧发枪的龙头……
  “都闹什么?”
  朱聿键急忙催马向前喝道。
  那些倭奴不懂他的话,丁魁楚赶紧上前喊了几句,伴随那些倭奴军官的命令,这些倭奴骑兵纷纷收起他们的刀。朱聿键瞪了甘辉一眼,甘辉若无其事地吹了吹硝烟收起枪,那些骑兵这才收起短枪,在他们的指挥使带领下,迅速掉头返回自己的队伍。
  车驾重新向前。
  这时候老常也已经醒了。
  毕竟他也没吊多长时间,不过死过一次后他也没了那情绪,趴在路边老泪纵横地哭着,恍如给龙兴天子哭丧般,看着后者的马车在自己面前缓缓驶过……
第三六一章
弑君
  潼关。
  锦衣卫长安站站长秦明,看着不远处滔滔黄河,还有隔河相望的风陵渡,然后牵着马走到这座周长十几里的要塞西门前停下,然后拿出自己的路引递给守门的军官……
  李自成治下出门必须带路引。
  不仅仅是路引,其实还有定量供应的粮票。
  经过了这么多年完善,这套以票据为基础的定额分配制度已经运行顺畅,而且关中百姓都已经习惯,甚至适应了这种生活。所有那些非农业人口都根据身份,性别,年龄定期发放定量的粮票,然后再凭票购买定额的粮食。农业人口则在公社内部进行分配,公社产粮不够内部分配的,视情况向粮站购买,或者赊,但第二年还还不上的话……
  公社主官就会受严惩了。
  至于他怎么惩罚公社内部那些落后分子,这个李自成就不管了,抽鞭子打板子都随便。
  而多余的则由粮站收购。
  卖粮的钱用来根据布票买棉花和棉布,还有盐。
  这个也可以凭票赊。
  至于公社的农业税收全部免除。
  李自成兑现的就是均田免粮,所以他说到做到。
  军队不算非农业人口,因为所有公社社员都是军人,只有征集起来的常备军才由李自成供养,但常备军的数量并不多,目前也仅维持七万,三万是刘宗敏统辖西征的。但无论雁门关还是太行线,都没有常备军,只在太原和平阳各两万,不过即便这样也没人敢来打他,因为一旦越过了这条线,就需要面对无数全民皆兵的公社。
  那是真正的汪洋大海。
  每一个公社就是一个西班牙方阵。
  每一个公社就是一个坞堡。
  而常备军和各级官员,实际上就是李自成的矿业,工商业,掠夺业来养活,他是不用农民一粒粮的。
  而且对于非农业人口来说,他这里的粮价很便宜,一石江南产的大米也不过一两银子,而且这一两银子绝大多数其实也是李自成发的工资,但没有粮票的话是一斤也别指望从正常渠道买到。
  包括在饭店吃饭也是如此。
  没有粮票就买不到主食,饭店也是要根据所收粮票购粮的。
  至于黑市那是另一回事。
  实际上也没人玩黑市粮,玩黑市粮是要赚钱的,哪个黑市商人会一两银子进口一石粮食,然后辗转数千里运来再卖一两?李自成不要运费,多少钱买多少钱卖给百姓,但那些想靠黑市赚钱的不可能这样。
  不过定量供应的食物只限于粮食。
  粮食以外不需要,肉类,鱼类和水果蔬菜之类,这个不需要粮票,甚至允许自由交易。
  当然,价格肯定不菲。
  有钱可以吃饭店不用粮票。
  只要你光吃肉和蔬菜水果就行!
  所以出远门的人不带粮票是肯定不行的。
  同样不带路引也不行。
  路引由所在公社或者所属单位盖章,而且标注其出门原因,目的地,甚至大致的时间。没有这东西出门肯定是会被抓的,除非有足够的钱,能够买开沿途所有通过的城门。
  不过秦明不需要担心。
  因为他此时的身份是长安一家商业公社的采购员,正拿着路引前往洛阳。
  李自成的对外贸易完全由这样一个个商业公社负责,但其他几家的商人并不能随意进入关中和山西,只能在几个特殊的开放城市。比如和杨庆的贸易都在洛阳,南方的货物运输到洛阳,在那里和李自成的商业公社进行交易,后者负责将这些东西供应内部的一个个商店,或者将这些东西运往遥远的西域。和张献忠的贸易则在汉中,甚至他和北边的蒙古人其实也在贸易,那个在雁门关,后者向他提供马匹牲畜,他卖给蒙古人茶叶和香料,同顾实汗那里的贸易则在兰州进行。
  李自成对陇右实行一定意义上的分封制,准确说就是节度使。
  他手下的将领很多被封到陇右河西走廊甚至河套一带,他不会给这些人辗转数千里送粮,但这些人在自己的辖区怎么管理他也不管,比如金声桓在他这边职务就是襄阳节度使。
  不过分出去的这些节度使,在自己地盘上很多也是公社制。
  毕竟这套制度真好用啊!
  这个时代的老百姓,没有现代的那么多追求,他们要的就一样,能吃上饭就行,哪怕吃不很饱,只要能有粮食吃就行,哪怕吃的粮食只是地瓜干也可以,之前那些年真得都饿惨了。
  关中因为饥荒和战乱,至少死了一半的人口啊!
  再说李自成就那么两类票。
  一是粮盐票二是棉布票。
  他就这两类是必须定量供应。
  但放牧养殖,狩猎还有捕鱼,这些统统都开放,他只是自己不能满足需求,而且是生存必须的衣食这两样控制并定量供应,其他是开放可以自己搞的。商业的垄断经营只是为了把利润收在自己手中,以便用来采购粮食和棉布,但老百姓自己种个菜采个野果打个猎他是不管的。尤其是打猎甚至受他鼓励,他自己没事就经常跑去打猎,然后秦王府里很大一部分食物都来自这个。
  而这种粮食定量供应制度,的确会造成些问题,每个人的需求各不相同,不可能做到那么科学合理,但这一点可以容忍,因为没有定量供应那就得大量饿死人。
  布票也是如此。
  事实上布票不可能计算严格,那么大计算量根本不是他能做到,真要给每个人正好满足需求,那恐怕得上大型计算机,多点少点都有可能,但是,没有棉布票,冬天的关中贫民有几个能穿得起衣服啊?
  看看那些清末的照片吧!
  多少人寒冬里就披个破布片甚至连这都没有。
  这套制度的确很多弊端。
  但是它解决了有无的问题,没有这种定量分配制度,就有人大鱼大肉有人饿死,有人绫罗绸缎有人在寒冬衣不蔽体,它最大限度做到了人的衣食这两个基本需求的公平。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这就是老百姓最梦寐以求的了,当然,前提是李自成能够持续不断从外部获得粮食和棉布,如果他不能继续获得这些,那么这个制度就无法维持下去了。
  毕竟他还是不能自给自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4/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