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公(校对)第2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8/566

  他们和杨庆没什么仇。
  再说你们清军要是能打也行。
  五千打一千都能败的没资格要别人有什么忠心,这个世界终究还是要看实力的。
  就这样咱大清在山东的统治开始崩塌了,同样被南北两个方向明军分割成一段段的清军,也同样陷入了绝境……
  北京武英殿。
  多尔衮扫视他面前的大臣们。
  他至今没把福临接来。
  毕竟这也不是原本历史上,他在河北待的并不安稳,若贸然全部入关万一有个意外被连锅端就完了,明军水师可是掌握制海权,从登莱海运一个军登陆盖州并不是什么难事。他这边全过来了,然后辽东留下一帮老弱病残,明军再一登陆,那真得就连退路都没有了。
  所以目前咱大清仿辽国,仍旧以沈阳为都城,但改名北京,而以北京为南京,实际上还有东京,那个是平壤,西京当然是大同了。
  不过另外两京属于摆设。
  东京平壤就几个文官,再就是纯属流放的豪格,多尔衮给了豪格一个东京总督,纯属光杆司令象征性带着千把卫队驻守平壤,这样就可以说咱大清没抛弃朝鲜臣民,至于朝鲜臣民包括豪格死活,这个就不关多尔衮什么事了。西京是蒙古人的,大玉儿的哥哥满珠习礼,以亲王爵位担任西京总督,主要职责协调蒙古各部,后者得到多尔衮邀请后,已经把宣大一带完全变成了牧场,他们的游牧区从宣大一直绵延到亦不剌山,包括陕北很大一部分都是。
  李自成的控制区只到延安。
  他对陕北这片伤心的土地实在没有夺回的兴趣,反正那里也没什么人人了,这片大明饥荒最恐怖的区域完全变成了南下的蒙古各部牧场。
  后者对此非常满意。
  这片土地哪怕再不好,其实也比他们在蒙古高原上强得多。
  正是因为这一点,蒙古各部对多尔衮的征兵都还算爽快,毕竟他们能在这一带游牧的前提,就是多尔衮在南边挡着,否则明军是不可能允许他们南下的。这时候超过三万蒙古骑兵在跟随清军驻防,不过只有一万在河北,另外两万在朔州一带,他们主要警戒的是李自成。顺军和他们的分界线是雁门关,有这些蒙古骑兵在雁门关外,多尔衮就不用担心李自成直插正定和保定了,至于再向南是姜瓖泽潞作为屏障。
  多尔衮可以专心对付明军。
  而他以摄政王身份驻南京总揽关内军政,另一个摄政王济尔哈朗留北京辅佐福临管关外,他们在关外也不是很安全,至少索伦人就不是怎么很老实,不过俄国人还没到,这时候的俄国刚刚建立起雅库茨克,尼布楚也是十年后才建立。但八旗各部超过三分之二的人口移居河北,北京重大决定同样必须先送到他这儿批准,毕竟福临那里的粮食完全依赖这里的供应,多尔衮不送粮食,沈阳城里冬天是要饿死人的。
  这就是咱大清目前的情况。
  准确说是一个放大的辽国,只不过他们的对手不是北宋,哪怕李自成也是强于西夏的,所以三强中反而最弱,实际上哪怕和这时候桂王的军队来一场决战,也很难说稳赢,后者可是已经在莫里斯方阵化,据说就连燧发枪都开始试验,甚至从欧洲招募的大量雇佣军。
  桂王也已经不是以前的弱鸡。
  杨庆现在都对这个原本纯属懒得管的势力开始重视起来。
  “诸卿,暴明无故北犯,山东告急,诸卿有何策以解之?”
  多尔衮缓缓说道。
  “摄政王英明神武,臣等惟摄政王之命是从。”
  大学士李建泰小心翼翼地说。
  话说冯铨被抄家之后,朝中大学士也就是他和洪承畴了,原本历史上还应该有刚林和范文程,但这俩早早就去了孝陵前的刑场,新补的大学士是淄川人李化煕,陈名夏,顺天人刘余祐,总共五个大学士。李建泰也是三朝元老,崇祯的大学士,崇祯儿子的大学士,而现在又是咱大清的大学士,做大学士能做到这种地步堪称再世冯道了。不过李建泰和陈名夏背后没人,前者山西人后者南方人,后面没有地方集团支持,倒是算得上多尔衮亲信,洪承畴不用说了,李化熙和刘余祐是地方势力代表,他俩那是很有发言权的。
  “李卿,本王需要的是魏征,需要的是直言进谏之臣,哪怕本王有错也要指出,本王也非圣贤,起于辽东偏远之地,所学有限,又岂能不犯错,若一切皆依本王那要卿等何用?”
  多尔衮和颜悦色地说。
  这些大臣们都是人精,一句话就秒懂了。
  “摄政王,以臣愚见,此时最重要的莫过于稳定民心,明寇北犯不过趁山东民变,若无山东民变,明寇则无机可乘。而民变之起皆以新政害民故也,当昭告天下废除新政,则百姓可安社稷可安,那时上下一心,君民协力则明寇可退!”
  刘余祐说道。
  “若废新政则钱粮何来?”
  洪承畴说道。
  现在其实就是摊牌了,多尔衮当然清楚山东局势瞬间糜烂的根源。
  但他也难啊!
  如果不是逼不得已,他也不想玩士绅一体当差纳粮,他当然知道这是咱大清最有吸引力之处,现在他算是认个错,新政我可以停下,但你们也得拿出办法解决财政,咱们现在是一根绳上的蚂蚱。想要继续下去,那你们也不能光顾着自己,你们不掏钱掏粮食当兵的吃不饱饭就挡不住明军,那时候我们大不了拍拍屁股走,你们可就得等杨庆来拉清单了。
  我的确不想走,你们也的确不想交税,可你们不交税我真顶不住,我顶不住你们就得给杨庆交税。
  咱们得解决这个问题。
  咱们今天就把话讲开了,要是解决不了,那我可真就不管了,我是辽东来的,大不了我再回辽东去。
  “加税?”
  刘余祐犹豫地说。
  “还能再加?”
  洪承畴没好气地说。
  刘余祐立刻闭嘴了,的确是不能再加了,再加就走崇祯老路了,这就已经算天下大乱了,他当然知道山东最先动手的是谢迁这些造反的饥民。
  但除此之外他们也没别的办法。
  他们又不是杨庆,自带一身的外挂,这河北也不是江南,若是有别的办法崇祯还不至于跑路呢!
  多尔衮看着他们。
  话说此刻他都有些想仰天长啸了。
  加税就民反,收士绅税就士绅喜迎王师,不加税不收士绅税就自己内部崩溃,难,真得难,有时候他真想放开手把这些混蛋全砍了,然后学李自成搜刮一遍回北方,把河北重新扔给杨庆。但这个只能想想,杨庆可不是崇祯,就明军目前战斗力,他主要退回辽东那就是等死,就那点人口根本无法抗衡,杨庆就是不打,把所有粮食贸易封锁,他也得在辽东的严寒中慢慢饿死。
  他还必须得和这些人混在一起。
  哪怕他对这些人再恨得想一个个剥皮实草,也必须忍着,也必须摆出一副虚心纳谏的姿态。
  他们有人口。
  他们也有能让大清立国的土地。
  “摄政王,臣有一计可解朝廷钱粮困境。”
  陈名夏突然上前一步说道。
第二六六章
大哉乾元
  “卿有何策?”
  多尔衮惊喜地看着陈名夏。
  后者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然后扫视一下两旁的同僚,那架势恍如孔明复生一般。
  “诸位,难道忘了包税制?”
  陈名夏说道。
  “胡,大元旧制?”
  刘余祐愕然说道。
  紧接着恍如醍醐灌顶般,那些无计可施的大臣们,一下子看到了乌云中的阳光!瞬间就连这间大殿都仿佛明媚了许多。
  的确,还有一种制度!
  一种可以两全其美的制度。
  同样也是一种经过异族统治的检验,并且存在了很长时间的制度,也就是元朝普遍实行的包税制。这种制度既满足了士绅们的免税特权,又可以最大限度保障朝廷的财政,尤其是经历了时间检验,更是在当年广受士绅的好评,以至于他们对大元朝始终保持着深厚感情。
  话说哪怕明朝建立后,士绅们还在念大元朝的好呢!
  他们甚至不惜蛊惑朱元璋以承认元朝的正统性来为异族洗地,这也是朱元璋犯是最大错误,也可以说是他最重要污点,生生把一个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大义给污染了。事实上朱元璋完全可以向上追宋朝来完成朝代更迭,根本不需要接蒙古的茬,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是尊龙凤年号,而龙凤年号就是红巾军以韩林儿自称宋徽宗后代,以复宋为号重建宋朝所定。朱元璋完全可以完成这个延续,洪武年号上承龙凤,朱明上承赵宋,这是正得不能再正的大义,但最终还是没扛过江南士绅的蛊惑最终犯了这个遗害无穷的错误。
  由此可见士绅们对大元朝的怀念是多么深切。
  “何为包税制?”
  多尔衮疑惑地说。
  很显然他对于这段历史了解得还不够清楚。
  明朝没有包税制。
  尽管后期的税监有点近于包税制了,但仍旧有本质的区别,而多尔衮可能熟悉明朝税制,但对三百年前的东西就未必知道。
  “摄政王,此乃大元朝所行的一种善政,即将税收包于某人,每年定税额给这个人,他负责收税,只要他能够收足定额就行,无论他向谁收如何收都与朝廷无关。”
  刘余祐忙解释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8/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