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公(校对)第2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3/566

  “他有铁券在手,我又能怎样呢?”
  杨庆说道。
  方大猷到底还是被常延龄的家奴给乱棍打死了,而且死得很凄惨,足足挨了一百多棍,除了脑袋还保留原形,身上基本没有多少好肉了。话说乌程方家也不是普通人家,虽然比不得出过首辅的德清方家,但那也是世代簪缨的世家大族,更何况这是在浙江会馆门前打死的,这是公然打浙江士绅的脸。尤其打的还是一个革职官员,哪怕方大猷临阵脱逃那也依然是个进士,常延龄有铁券又如何,这早就不是勋贵横行的时代了,紧接着方家就告到应天府,同时都察院的御史们疯狗一样弹劾。
  但常延龄身份终究不一样啊!
  “铁券可以收回。”
  水太凉走后,代替他主持刑部的侍郎姚思孝说道。
  “那是孝宗皇帝赐的,他是开平忠武王之后,是咱们能收回的吗?哪怕监国也无权收回,这个得皇上还都以后再说!”
  杨庆说道。
  他才不管这个呢!
  话说常延龄这是杀鸡儆猴,儆的范围也包括他,老常明显感觉到了危机,这些乱臣贼子们终于忍不住,开始对他老祖宗为朱家打下的江山动手了,作为常遇春的后代,他不能再坐视下去。不过这时候勋贵的时代早结束,他与其说是吓唬人,还不如说是这些已经落幕的过气明星那几十个观众的演唱会,纯属一种徒劳而绝望地嘶吼。他与其说是在威慑还不如说在用这种方式哀求,哀求他面前几乎整个世界的乱臣贼子们,不要忘了这还是朱家的江山,而你们还是大明的臣民,你们不能这样。
  就像原本历史上,在南京所有勋贵都向咱大清投降,然后换取新朝的富贵时候,他默默带着自己的夫人和一个女儿,在一个小菜园里卖菜为生直到终老一样。
  他无力回天。
  那么他也只能默默以自己的方式显示他的抗争。
  “但皇上若不能还都呢?”
  姚思孝说道。
  “那,那方家就自认倒霉呗,要不我先让怀远侯停职反省?”
  杨庆说道。
  姚思孝拂袖而去。
  这个混蛋不但侮辱他的人格而且侮辱他的智商。
  “黄宗羲那些人在干什么?”
  杨庆看着他的背影,问站在一旁伺候着的徐平。
  “回侯爷,黄宗羲那些人正在搞串联,据说要集会声讨,已经向五城兵马司递上了申请,按照他们报上的人数得两千多人,准备在怀远侯府门外集会。而且方家的人也都来了,就连方大猷的棺材都准备好,看样子要抬着棺材去怀远侯府外声讨,然后到登闻院敲登闻鼓向监国递请愿书。”
  徐平说道。
  经过了上次的教训后,黄宗羲这些人已经学乖了,他们老老实实接受了五城兵马司的新规矩,超过五百人以上的集会必须备报。倒没规定必须五城兵马司批准,但必须报上人数和路线,以便五城兵马司有足够时间调动警力维持秩序,否则就是非法集会这个会遭毒气弹驱逐的。至于向监国递请愿书也必须依照程序,大明又不是没有登闻鼓,不去敲登闻鼓却直接堵承天门这本身就不合法。只要是按规矩敲登闻鼓的,锦衣卫都不会阻止的,登闻鼓院会把他们的请愿书上呈监国的。
  当然,这是规矩。
  但实际上大家都明白,如果不是堵门示威逼着监国出来,他们的请愿书会不会到监国手中,这个得看忠勇侯的心情。
  “按规矩来的就不用管了,但他们不能冲击怀远侯府,他们要是敢闯侯府那就只能抓人了,他们又不是怀远侯有铁券!”
  杨庆满意地说。
  这样算算常延龄闹一下也不错。
  原本这样的论战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发酵,但常延龄这一闹,立刻就把所有目光都吸引到这件事上,原本那些不可能会关心报纸上一个举人幻想内容的人,这一下子也都会关注他说了什么了。
  这对他也有利。
  黄宗羲的大同国虽然和他的计划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在民权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只不过范围不同而已,一个的民是士绅,一个是所有人。这就和此刻英国一样,只不过英国的克伦威尔是站在士绅一边的,而大明的忠勇侯是站在平等派一边的,倒是黄宗羲更像李尔本。
  可这种不同不会写在纸面上。
  黄宗羲的民和杨庆的民至少在字面上都一样。
  而杨庆已经用民权论阐述了这个概念,然后黄宗羲再搬出他的,反而形成一种这些名儒同样也支持他的民权论的错觉。既然忠勇侯和儒生们这两个目前大明舆论权的主导者,都已经把民权视为正理,那普通老百姓当然会选择相信他们。
  常延龄就成了皇权的典型。
  看看,这些贵族都无法无天到什么地步了,仗着铁券护身,仗着自己有皇权保护,当街杖杀正义人士,怪不得如今连忠勇侯和士子们都支持民权呢!
  我大明的确没民权。
  接下来就是一场民权大讨论了。
  虽然这样把老常当牺牲品有点不太厚道,但谁让他已经跳出来呢,他自己都已经把自己脑门上画一个靶子了,那杨庆也就只能让大家都来射他了。
第二四一章
大明版五四运动
  下关码头。
  一个三十左右的儒生,站在船首看着逐渐拉近的码头。
  “此物倒是力大!”
  他看着码头上的吊臂说道。
  这座仍旧以木制结构为主的吊臂并非人力,而是由旁边的牛和绞盘及滑轮组带动,粗壮的方木前端以铁链带着生铁铸造的吊钩,勾起一艘货船上棕榄捆扎的生铁毛坯,紧接着转向右侧的外秦淮河,缓缓放到一艘小船上,这艘小船上已经堆满同样的生铁毛坯。
  “这是在池州铁场铸的,但池州那边只有生铁炉,熟铁炉还在建设当中,故此需运到京师的铁场。”
  他身旁船工说道。
  “那此为何物?”
  儒生指着即将踏上的码头说道。
  细雨中的地面一片水光,但却没有什么积水,而这样的水光一直向前延伸出数十丈,看着仿佛一池平静的深水,尽头处泥沙颇多,但到岸边就看不到泥沙了。
  “这是新铺的水泥!”
  船主说道。
  就在同时这艘从武昌来的客船靠上了码头,一个比男子略小的少妇从船舱内走出,在身边打伞的丫鬟搀扶下好奇地走向船头,两个仆人带着行礼最后走出。那男子略一等待,和那少妇一同踏上了水泥地,他下意识地低头看了一下,估计没有感受出有异常,这才继续迈步向前。
  “客官可要进城?”
  突然间一张堆满笑容的面孔出现在他前方。
  那男子目光顺着这人的手臂转向左侧的马车,这辆四轮马车的车门敞开着,里面对置的两张双座长椅上柔软的棉垫在向他招手……
  “一钱银子,全城送达!”
  那笑脸伸着一根手指头说道。
  于是他们一行坐上了出租车,不但这对小夫妻有座位,就连两个仆人都可以站在车后的专门位置,而他们的行礼则放到车顶,用油布遮盖避免被淋湿。这辆安装了减震弹簧的四轮马车很快驶出码头,在三合土铺的马路上直奔定淮门。宽阔的四车道公路中间是柳树和花丛分隔,间或有路口以供横过,有红衣的士兵拎着藤条巡逻,发现试图穿过花丛抄近路的立刻吹响哨子,气势汹汹地跑过去一顿乱抽。
  “有趣!”
  那儒生笑着说。
  “这也太不近人情了吧?”
  那温婉少妇说道。
  “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所有人日常哪怕走路也必须学会懂规矩。”
  那儒生说道。
  这时候他们的马车到了一个十字街口,正中是一个凉亭,亭内一个同样的士兵不断吹哨,这马车的车夫迅速将原本在外侧行驶的马车转向内侧等待。在他们前方横向的道路上那些来往的马车直接驶过,略待片刻之后随着那士兵的手势,他们的马车开始转向,而外道的径直向前。
  很快马车驶上定淮桥。
  “这就是水泥?”
  儒生看着桥旁说道。
  在这座古老石桥的两侧各有一座新桥正在修筑,而此时正修筑的是桥墩,两岸一边一个,都略微向着河道延伸,用石头砌成,那些工人将搅拌好的灰黑色泥浆抹在方石上,然后直接垒砌起来。
  “但这河中间如何修桥墩?”
  他疑惑地说。
  “不用桥墩,据说是忠勇侯和宋侍郎一起,研究出了一种新的修桥方法,用木头和铁做出架子就能横跨秦淮河,以后两边的桥走车,中间的桥走人,车人各走各的,且不会挡住下面行船。以后这京师周围所有桥两旁都修这种新桥,据说是为保护中间的石拱桥,毕竟这都是当年太祖皇帝修的。”
  车夫说道。
  “我倒想看看如何不用桥墩。”
  那儒生说道。
  他当然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叫木制桁架和拱组合桥,瑞士人十八世纪就能把这东西建到跨度七十多米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3/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