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公(校对)第2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5/566

  他们其实一直在看热闹。
  本身他们也没想过要让黄宗羲这些人真正伏阙,他们知道杨庆肯定会抓人的,他们就是让这些人闹出事来显示一下江浙士绅为拯救被捕的义士们努力过,同时展现杨庆的蛮横无礼以坐实他的形象。现在这形象倒是真可以坐实了,可问题是他这也太凶残了吧!要知道这近千监生举人绝大多数都是南直隶和浙江的,这绝大多数都是他们的后备力量,这样又是毒气弹又是大棒再加踩踏,肯定是会有死人的,就算没有死人,受伤的也不会少了。
  这下子他们的后备队可以说损失惨重啊!更别说还可以抓住这个把柄革除功名了。
  他们真没想到杨庆如此狡诈。
  先让净街虎便衣挑起斗殴,再让净街虎以扰乱治安抓人,你这种贼喊捉贼也玩得太溜了,还有你那防暴弹是什么时候搞出来的?夏天没法用冷水浇,你居然搞出毒气来熏,你这智商挺高啊!
  杨庆还是没说话。
  这家伙一脸淡然地看着张国维和解学龙,然后若无其事地从怀里掏出一张纸往桌子上一放,一言不发地向他俩那边一推。
  解学龙疑惑地看着他,然后拿起这张纸,刚看一眼脸色瞬间变了,旁边的张国维同样疑惑地从他手中拿过然后看了一眼,脸色一变毫不犹豫地拍在桌子上怒喝道:此逆贼如此攀附无辜简直罪不容诛!
  好吧,这是陈进士的供词。
  可怜就在外面忠义之士为了拯救他而拼尽全力的时候,在铁女人里面关了一天的陈进士,已经哆哆嗦嗦地招供了。他是真不敢再进那个鬼东西了,一天一夜一丝光亮不见,一点声音听不到,只有穿透身体的一个个长钉禁锢着他……
  出来后他都快疯了啊!
  按照他的这份供词,宁国府逆党的造反,完全是前礼部侍郎钱谦益和现任吏部尚书徐石麒,礼部尚书顾锡畴,兵部尚书张国维,刑部尚书解学龙五人主谋。包括黄宗羲在内东林党和复社加起来甚至包括部分几社成员在内,总计三百多名在职和在野官员及士子同谋。目的是一举铲除所有皇庄,然后起兵进攻南京,废坤兴公主监国及西安的龙兴皇帝并迎桂王入主大宝,顺便再把杨庆用火烧成灰烬。
  按照这份供词,基本上可以把东林党和复社进行清洗了。
  这就很尴尬了。
  “我也觉得此贼罪不容诛!”
  杨庆深表赞同。
  “解尚书,我这里还有份奏折,乃是给这批逆党拟订的刑罚,准备交给监国核准,不过为体现公正,避免有人总是说锦衣卫屈打成招,咱们大明不够法治之类的,不如就由解尚书签个名,算是与我联名上奏如何?”
  紧接着他又拿出一份准备好的奏折一脸严肃地说。
  解学龙忧伤地看着他。
  签还是不签?
  不签的话,杨庆肯定要拿着这份供词做文章,虽然解学龙也知道杨庆不会真得全抓起来,那样会造成一场内战的,但抓一部分还是没什么问题的。但就是抓一部分也会对他们造成重创,名单上这些可全是江浙的精英啊,他随随便便抓个一二十就能造成沉重打击。但要是签了的话,就变成刑部和锦衣卫共同给陈进士这批人定罪了,那么他也就成了所谓奸臣中的一员了,然后就像当初史可法被踢出群贤行列一样,他也肯定会被踢出群贤行列的。
  他的手甚至有些颤抖。
  “啊,我觉得应该再仔细看一下这份供词,这个黄宗羲,毛奇龄,冒辟疆几个,我记得东厂报告过他们的不臣之言啊!”
  杨庆说道。
  说着他又重新拿起供词,在那里装模作样地看着。
  解学龙悲愤地看着他。
  然后这个六十多岁老人,用他那颤抖的手,拿起旁边的一支笔,犹豫了一下,在一片沉默中长叹一声,在杨庆的奏折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啊,或许是我记错了,他们这样的名士怎么会胡言乱语呢?这幅供词就由刑部复查吧!万一这陈逆胡乱攀附岂不是祸及无辜?还是由刑部复查一下比较妥当。”
  杨庆满意地把供词塞进他手中说道。
第二一五章
卿本佳人,奈何做贼!
  雨花台。
  “这刑场选的不好,老百姓看个砍头的还得走好几里路。”
  郑芝龙不满地说。
  “再把刑场设在城里才不好呢!”
  杨庆说道。
  他把刑场迁出了城,在闹市区砍人头这种事情并不符合他审美,之前那些汉奸胡虏之类都是在孝陵,毕竟这也算是献俘了,以后像这样的也统统在孝陵行刑。但普通的行刑都改在雨花台,这里正对着聚宝门,出城也没几步路,本来就是一片坟场,就连死了没有亲人要的太监都埋在这儿,而且离城近,正好可以用来当做刑场。
  当然,即便这样百姓们也很不满意。
  毕竟他们还得出城。
  “忠勇侯,那英夷如何处置?”
  郑芝龙看着正在押向刑场的陈进士等五人说道。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商船欣德号到达了福州,这是它第二次来大明进行贸易,上一次是在三年前,不过只到了澳门。
  估计很少有人知道,英国已经在十年前就曾经和大明发生过冲突,一个叫威德尔的上尉遵照英国政府的命令,带着六艘帆船经过长达一年多的航行到达澳门,原本他们是想借助葡萄牙人和中国展开贸易。但葡萄牙人很显然不想分享贸易的独占权,尽管葡萄牙政府是同意了,但澳门的葡萄牙总督反而在他们和当地官员之间挑拨离间,最终双方爆发了一场小规模冲突。都崇祯十六年了,大明沿海防御是如何糜烂就不用说了,连海盗都能攻破虎门,最终英国人占了沿海一座小炮台,抢走了几十门小铁炮,大概每门也就有三四百磅重,估计是弗朗机或者虎蹲炮之类的东西,又抢了几十头猪……
  估计是在海上饿坏了。
  但在向珠江航行时候遭遇明军战船的阻击,英国人不得不撤退,此后又袭扰一次抢了艘帆船。结局是经葡萄牙人从中说和,他们写了一份道歉信,签了一份保证书,另外赔偿了两千八百两银子的赔款。
  第二次就是欣德号了。
  那一次还是因为葡萄牙人从中捣鬼,他们在澳门被迫向明朝官员缴纳超过葡萄牙人两倍的关税,而且也没买到足够多的货物。
  但现在的五口通商帮了他们。
  在南洋一带贸易的欣德号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转向北上大明,并且越过澳门不再通过葡萄牙人这个心怀鬼胎的中间人,直接前往已经开放的福州,他们在台湾海峡遭遇了训练中的大明海军,并且被带到了福州。
  “正常贸易即可!”
  杨庆说道。
  “他们希望能像葡萄牙人一样,在沿海获得一个居住地。”
  郑芝龙说道。
  “不行。”
  杨庆说道:“贸易可以,但居住地肯定不行,而且他们在大明的活动范围也不准超出进行贸易的港口,不过可以让他们掏银子,福州地方官在福州城外划定的范围内给他们建几处房子。最好是闽江中的小岛,比如中洲或者三县洲之类的,以后他们在那里休息,但不准长居,起航就必须全部离开,必须遵守大明的法律,否则依律处置。但在这个范围以外没有官府特许和派出专门的人员陪伴,他们不允许踏入,另外就像瓷器窑,茶场之类地方严禁过去,他们装船的每一批货物,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我会单独派锦衣卫负责海关的检验,如果他们私带茶种一经发现直接斩首,同样敢于窥探瓷器和茶叶的加工过程一经发现直接斩首。”
  “这倒是不得不防!”
  郑芝龙很赞同地点了点头。
  中国瓷器秘密的失窃,是康麻子时代,麻子脑残一样把传教士殷弘绪任命了官职,后者得以自由出入景德镇的瓷器制作场。他完整记录了中国瓷器的制作工艺和原料,然后把这份记录甚至包括部分原料一起寄回了欧洲,甚至他还一直又继续观察了整整十年。
  至于茶种流出时间无法确定。
  而且不是欧洲人干的,最早是在十九世纪初,英国吞并阿萨姆后,布鲁斯兄弟在阿萨姆的景颇族酋长那里发现了茶树。毕竟茶种这东西很好带走,而且茶园遍地都是,就算真正想防也没那么容易,但布鲁斯兄弟随后从南洋招募华人过去种植,并以真正中国茶农种植的茶叶为噱头,在欧洲出售的阿萨姆茶并不受欢迎。
  它太难喝了。
  那些南洋华人又不懂制茶。
  他们只是布鲁斯兄弟包装出来的。
  真正使得中国茶叶受致命一击的是十九世纪中期。
  受英国政府指派的植物学家福钧借着借助一鸦的胜利进入中国,在上海换上咱大清的衣服,剃了头留起辫子,在一个仆人一个苦力带领下到达黄山一带。因为海上风吹日晒他这时候肤色已经很难说是个白人了,那些从没见过欧洲人的百姓最多觉得这人长得怪,因为慷慨大方他在中国内地畅通无阻。期间他自由地参观了一座座茶园,并且由那个仆人出面磕头哀求,换取一个茶场主同意,向他展示了茶叶的整个制作过程。
  之后他又去了武夷山,以同样方式获得了那里的红茶制作工艺,甚至连水质的影响都通过一个和尚知道了。
  最后他还不满意。
  毕竟单凭这些是不够的。
  于是他在离开前干脆招募了六名种茶和制茶工人,两名制作茶叶罐的工人,而且没引起任何注意。毕竟这时候贩猪仔贸易繁荣,就咱大清官员的智慧,也不足以理解一个植物学家的杀伤力,他就这样堂而皇之地离开了中国。
  然后阿萨姆红茶一举崛起。
  现代世界上最大的红茶生产国是中国吗?
  错。
  中国连前三都到不了。
  第一印度,第二斯里兰卡,第三肯尼亚,他们的茶叶产量加起来接近中国各类茶叶的总产量。
  这一切都是源于福钧。
  在福钧之前,欧洲人甚至不知道红茶和绿茶是一棵树上长的,他传回这个消息后,绝大多数欧洲人都不相信觉得他是胡说八道。
  杨庆的确要打开国门。
  这一点是必须的,但打开国门的同时,保密也必须做好,他对葡萄牙传教士的控制已经很严密,所有传教士都必须在锦衣卫陪伴下活动。但对于这些新来的欧洲人,同样也必须严防死守,不仅仅是茶叶瓷器这些传统的东西,他在大明搞的很多新东西也一样要做好保密。
  不过这时候英国人在大明采购的主要商品还不是这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5/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