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公(校对)第1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9/566

  “大行皇帝遗诏,以秦王为北京留守抵御建奴,今建奴窃据北都,秦王当率部反攻夺回失地,何故西奔关中以避敌?纵然形势危急,陛下亦当归南都以安天下,西安非大明之都,乃秦王封地,岂是陛下宜居?且大行皇帝殡期将至,陛下岂有不至之理?请敕使转奏陛下速归南都,臣等将北上以迎!”
  他紧接着说道。
  “史阁部,陛下已去西安,此乃圣旨,南都群臣尊旨即可!”
  杜之秩说道。
  “敕使请回,圣旨无玉玺,不辨真假!”
  史可法说道。
  这份圣旨是给监国的,但他们这些大臣以圣旨无玉玺,拒绝其渡江就可以了,监国没接也就无所谓尊旨不尊旨了,然后以出兵接驾为理由,吓唬李自成送回皇帝,虽然互相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这个程序必须有。
  当然,这些都是虚的。
  至于实的……
  “洛阳算你们的。”
  杨庆站在附近一处酒楼上,看着下面接旨的场面,对一同前来传旨的马宝说道。
  “我们不会向洛阳进攻,以虎牢关和洛阳以东其他各关为界,泽潞归我们,但以北以太行山各关为界,不过短期内你们必须出兵帮我夺取河南和山东西部,保护住黄河运输线。否则的话就算我想给你们粮食,也不可能给你们运过去,一百万石粮食肯定不能通过陆路运输,必须得走黄河到洛阳,剩下如何运往西安,那就不关我的事情了。至于汉中是我们的,最初的约定里面,你们的地盘也不包括汉中,只是你们没有履行约定而已,但这一次你们得让出汉中。”
  他接着说道。
  “我们就算让出,你们能接收吗?”
  马宝不无嘲讽地说。
  “那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了!”
  杨庆说道。
  他当然知道李自成是不可能让出汉中的,但这事情先得说明白,然后就可以继续看着李自成和张献忠争夺汉中了……
  这时候最着急的是张献忠。
  李自成三十万大军入关中,原本终于得到喘息机会,甚至可以开始向汉中进攻的张献忠,转眼又被打回原形,不得不躲回四川,提心吊胆地等着他的南下了,西线局势再一次回到最初。
  不得不说张献忠真倒霉。
  而杨庆正等着他上门认输,然后这边就是不承认李自成对汉中的统治,把汉中变成类似现代朝鲜半岛一样大家博弈的牌桌。需要吓唬李自成了,就和张献忠联军北上,反正汉中打了这么多年基本上都快变成纯粹的战场无人区了。
  而其他交界维持和平,避免在与清军作战时候,侧翼出现捣乱的。
  剩下就是逼迫李自成向西发展。
  西边还有的是地方呢!
  陇右,河西走廊,甚至河套与河湟一带,这些都是李自成可以发展的方向,此时除了河套一带,其他都是乱七八糟的各种蒙古,叶尔羌,准噶尔,控制藏区的和硕特,这些蒙古基本上都是一盘散沙,尤其是因为信仰不同还互相为敌。这时候葛二蛋可是已经出生,很快他就会被认定为某个佛爷的转世然后送去学佛法,最终让西域的佛教时代绽放出最后的一抹余晖……
  然后就彻底完蛋了。
  李自成完全可以趁着蒙古各部一盘散沙的机会,不断向西发展释放他的力量,那些蒙古部落挡不住他,这些家伙连火门枪时代的明军都打不过呢!如何对付西班牙方阵化的三十万顺军,尤其是李自成同样也有大量骑兵甚至都开始玩龙骑兵了。
  杨庆会支持他向西扩张的。
  他好歹还是大明的秦王,好歹还是大明的臣子,他打下的地方自然都是大明的,至于李自成因此而做大……
  那更不是问题。
  这个时代什么才是王道?
  人口,教育,工业化才是王道。
  真要是完成对江南的改造,坐拥天下最富庶土地,坐拥超过一亿人口和千万级预备役的大明,根本就不是李自成能抵挡,哪怕就是他把西域那些蒙古全收编,在遮蔽了草原的火枪步兵面前也都是渣渣,所以他尽管在西边发展。
  杨庆至少会和他维持十年的和平。
  十年后,这个世界上基本就不会有人阻挡得了近代化的大明了,他也不会例外,从他决定撤往关中的一刻就决定了,他已经彻底退出了争霸的舞台,只能作为割据势力等待真正的霸主驾临。
第一七九章
大明四川总督张献忠
  明军的北伐进展迅速。
  第四军在海州的登陆,没有遭到任何抵抗,那里有柏永馥部一万人驻守,结果看到明军舰队靠岸后一炮未发直接迎降……
  说到底他们就是些丧家犬。
  这些家伙全是沿淮线上的那些杂牌军,之前在明军系统虽然不说吃香的喝辣的,至少崇祯南渡后靠着杨庆的敛财手段,也始终没让他们饿着肚子,粮饷虽然比不上京营,绝对也说得过去。但自从押错宝,不得不逃到鲁南当军阀后,那就真得要吃没吃的要穿没穿的了,现在看到明军北伐军都两眼泪汪汪相迎,而他们也被杨庆下令就地解除武装全部海运回江南送湖广屯田当民兵。
  这种投降惯了的兵不能用。
  他们甚至已经投降成本能,无论给他们不给他们足够军饷,战场上面对敌人他们还是首先想到的就是直接逃跑,杨庆的确兵力不足,但这样的军队加入反而会拖累明军。
  第四军随即向沂州进军。
  而高一功也默默地接受了杨庆的指挥,徐州顺军同样向沂州进军,柏永馥倒是没有跑,他把所部还能集结起来的四万人收缩进沂州城,准备固守沂州等待巴哈纳的增援。很显然沂州这场大战不可避免,经过了脱胎换骨般改造的明军,将再一次迎战这个打了几十年的敌人,而这场战斗也将真正检验杨庆努力近两年的成果。
  而第五军沿运河北上,连同骑兵军水陆并进通过徐州,然后向北迅速收复兖州。
  紧接着他们拿下曲阜。
  按照杨庆的命令,第二次光顾这座城市的高得捷,把曲阜那位胆于敢造谣诽谤忠勇侯的家伙立在孔庙前凌迟,以此祭奠孔夫子的在天之灵。据说这个死不悔改的家伙,还当众指着他说他也是凶手之一,怒不可遏的高得捷顺便把他全家都杀了,当然,这种行为虽然有些冲动,但还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东平却被抢先一步到达的清军给控制,因为杨庆的新政,鲁西士绅们普遍欢迎咱大清,不同于江南士绅对咱大清不熟悉,北方士绅对于江南的事情还是比较熟悉,尤其是崇祯那令人发指的新政。
  这明清两家谁是圣主明君就显而易见了,鲁西士绅自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咱大清,于是东平被他们迅速打造成抗明的堡垒。
  接下来第五军需要强攻东平。
  东平必须攻下。
  杨庆的这一阶段北伐就是趁着这场堪称剧变,迅速把大明北方防线推进到黄河,但这时候黄河走南道,所以山东一带的北界就是东平。而向东则是沂蒙山区,以穆陵关作为这次向东扩张的界线,这样就形成以山东山区为屏障的防御线。从东平向西一直到黄河转向的铜瓦厢,中间全是一道道横向河道和大大小小的湖泊,同样也可以形成一片军事上的屏障。
  再向西就是黄河的河道了。
  然后把沂州,东平,郑州这些地方打造成前沿,把居民全部迁移南下去淮南,防止下次北伐时候清军逼急了扒开铜瓦厢。这种事情虽然可以提前预防,但实际上防不胜防,除非杨庆把河北岸也拿下,然而就他目前可以动用的这点兵力,真得不适合向北推进太远。
  而把徐州及沿淮作为第二道防线。
  加上长江还是三道。
  实际上这是保险做法,但杨庆不认为多尔衮还有实力威胁到淮河,这样以黄河为界估计也是多尔衮计划之中的,清军能得河北就是侥幸,多尔衮又不是没挨杨庆揍过。
  杨庆只把黄河与淮河之间清空做战场就行,这一带本来也是饥荒重灾区,天上不下雨旱,下雨多了黄河发大水,而且不论旱涝那蝗虫都年年光顾,水旱汤蝗也就还没有个汤了。河南的饥荒也就仅次于陕西,而且一直是主要战场,人口早就没多少,既然这样没必要让残余的那点老百姓继续受苦,统统组织起来南迁。除了几个主要军镇外,剩下地方能清空就都清空好了,反正南方无论淮南还是湖广都有大量土地可开垦。
  这时候淮南已经算安全区,正好下一步搞淮南大开发。
  好歹那里比河南强得多。
  而且接下来还要搞四川大开发。
  “你看,这样多好啊!”
  杨庆对二次上门的李定国说道。
  张献忠正式取消帝号,大西国皇帝没了,然后向监国朝廷投降,接受四川总督一职,统领四川及汉中军政事务,承制封拜,原本的重庆行营撤销,秦奶奶改遵义行营,统辖云贵两省军队,但是……
  “我必须向四川移民。”
  杨庆接着说道。
  “忠勇侯,当初您不是这样说的。”
  李定国说道。
  “是啊,当初李自成也没三十万大军南下关中啊?事实上我还能兑现这些承诺,这就已经够慷慨了,如果我现在下令川南各军北上,李自成的大军南下,你觉得你们还能撑几天?我是不想四川再打仗了,当年抵抗蒙古人时候,两千万人口的四川打到还剩下不足一百万,直到如今三百年过去还没恢复到南宋时候的人口,我不想再打下去搞得四川千里无人烟,老虎跑到成都城里做窝。所以我容忍了你们的割据,但是,你们也别以为我是傻子,移民是必须的,北方干旱严寒养不活百姓,而四川温暖湿润且有足够的荒地,那么我必须向四川移民以解决北方的吃饭问题。”
  杨庆说道。
  移民是必须的。
  明朝不是没有解决西北饥荒问题的办法,很简单,官府组织向四川移民就可以了,四川到明末人口也没恢复到南宋最高时候的一半,那里还有足够的土地可以开荒。如果有很好的组织能力,另外再提供一些必须的救济,主要是沿途食物以及到四川后的种子和收获前的救济,哪怕把陕西所有人全迁到四川都没问题。
  当然,崇祯要是有这组织力就不至于吊死煤山了。
  但杨庆现在可以了。
  他已经用北方流民填充了淮南和湖广很多地方,接下来他还要继续向南迁移人口,四川是最好的选择。
  这个小冰河又不是一年两年。
  接下来还有几十年寒冷期,咱大清初年尽管杀了超过一半人,结果依然每年饥荒不断,而且还是在地瓜已经开始推广的情况下,这种可以说天劫不是说几样作物就能解决。所以治本之道就是向南移民,尽量减少北方人口并开垦南方荒地,尤其是原本不能利用的山地,可以大量种植地瓜玉米一类,以此增加粮食产量再补给北方留下的人口,最终渡过这段最艰难的岁月。
  当然,他移的也是民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9/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