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公(校对)第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566

  一个年长者用山东口音小心翼翼地说。
  “你人都卖给我了,那就是我的家奴了,难道家奴还有资格问主人让他做什么吗?放心,五十两一个买的人肯定不会杀了吃肉的。”
  杨庆说道。
  他才不会告诉这些人是去当锦衣卫呢,那样虽然花钱少些,但肯定会买回一堆奸滑不老实的,他要的是听话的,要的是一群只听自己话的人肉机器,所以必须是那种真正除了卖身为奴别无选择的。五十两不低,但也不算太高,正常时候买个女人也得几十两,虽然这时候饥荒到处都是流民肯定便宜许多,但问题是这些并非那种纯粹躲饥荒的流民,实际上这些都是运河上的纤夫。
  他们就像王承恩说的,并不是说一直就是这个样子。
  至于买纯粹的流民……
  那个缺乏组织性,训练耗时太长不利于速成。
  而纤夫就不一样了,他们的组织性绝对一流,话说拉纤靠得可是真正齐心协力,但凡有一个节奏不对,那拖累的就是所有人,纤夫号子一响那真得就步调一致,否则就不是他们拉船而是船拉他们了,这样的人也最适合组织起来。
  那些纤夫们犹豫不决。
  “真给五十两?”
  一个年轻人上前弱弱地说。
  杨庆低头抱起装了整整一千两白银的箱子,直接举过了头顶,然后就像倒水般往下一倒,那银锭同样如瀑布般落下,在一片惊叫中落在地上互相撞击跳动着。
  “银契两清!”
  他把箱子向旁边一摔笑眯眯地说。
  那年轻人立刻走上前,他身后一对夫妻和一个男孩想拉他,但却终究没有拉住,他走到杨庆面前,先转身对着他们磕了三个头说道:“爹娘,儿不能尽孝了,与其全家在这里饿死,不如卖给这位官爷为奴,换来银钱把弟弟养大。”
  紧接着在哭声中,他转回身向着杨庆磕头。
  杨庆一挥手。
  一名士兵拿口袋装了五十两银子然后递给他,他转手递给了这年轻人同时拿出一张卖身契,连名字都没问直接让他按手印,按完手印后两个士兵上前拿绳子一绑,牵着他上前把银子递给其父,然后在一家人骨肉分离的哭声中,把这个年轻人拽到一边等着。
  有这个带头的,其他陆陆续续又有十二个青壮站出来,但因为身体看上去不行又被杨庆淘汰了三个,最终他在这个纤夫村买了十个家奴,锦衣卫当然不能是奴籍,但这并不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无非到南京后再开恩赏还良民。
  他也得培植自己的势力了。
  这些人以他的家奴身份购买,一路上由他训练,甚至于一边训练一边洗脑,基本上也就受他控制了,到南京后就算赐还良籍,然后被收入锦衣卫籍,也一样会听他的话,这样无论崇祯最后给他个什么官,首先这些人会和他结成同党。
  而他们都是未来锦衣卫骨干。
  王承恩计划中的,就是到南京后重新设立南北镇抚司,纯以这批人设立北镇抚司,再以本地锦衣卫掺杂这批人设立南镇抚司,后者负责实际的缉拿审讯,毕竟外地人干不了这种工作,这个必须得本地那些锦衣卫。但这些人可以跟着他们学习,而前者负责锦衣卫内部的纪律,一旦南京本地锦衣卫有不听话或者阴奉阳违的,那么就直接用这些人拿下,然后利用南镇抚司里的这些人做该做的……
  主要就是抄家。
  崇祯到南京后,同样也得面临财政问题,他在北京没钱,他在南京同样也没钱,尤其是还得修缮南京的皇宫,还得控制南方军队,这些全都是得掏钱的。
  而筹钱的最简单有效办法当然是抄家了,抄北京那些一起投降李自成的南方籍官员老家,虽然李自成归顺了,但不能改变他们曾经背主投敌的事实,大明律这是十恶之罪,不说是株连九族,这株连三族总是应该,李自成在北方抄家抄得酣畅淋漓,崇祯在南方抄个几十家,发泄一下死了老婆的怒火也是合情合理。
  而这样的事情肯定得有一支绝对听话的力量。
  这些北方人就是专干这个。
  而杨庆估计自己在为崇祯干完这些事情之前,还不至于被皇帝陛下卸磨杀驴,毕竟他这样完美的打手很不好找,但用完之后会不会用自己的人头平息南方士绅的怒火,这个恐怕就很难说了,就算不用自己人头,恐怕也得扔到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体现皇帝陛下对他的爱护,至于下次复出那得看皇帝陛下哪天又需要打手,话说这种事情都是套路。
  所以杨庆得早做准备。
  在伴君如伴虎的时代,狡兔三窟是必须的。
  尤其是自己还打过皇帝。
  说起来当时也是冲动了,可谁让他砍自己心爱的女人胳膊呢?哪怕那是他女儿也不行啊!
  “走,去下一个村子!”
  他颇有些唏嘘地挥手说道。
  然后他带着一根绳子串起来的十个家奴,抬着银子向下一个同样的纤夫村走去,接着还是这一套,银契两清,按手印,拿银子,人拴起来跟在后面,到傍晚时候,他这根绳串上就已经增加到了两百人,全是二十左右的壮小伙子,常年拉纤磨练得身体绝对结实。
  “不错,明天再来,先招满五百人再说。”
  杨庆满意地说。
  说话间他抬头看了看天色……
  骤然间耳畔一声异响,他的右手猛得向外一抓,一支利箭直接被他抓在了手中,他面前那名顺军军官愕然地看着这一幕,杨庆拿着那支箭冷笑一声,转头看着不远处的树林,三十米外那名偷袭者正从一棵树后跑向树林深处。
  他把左手一伸。
  一名顺军士兵立刻将弓递给他。
  杨庆以最快速度拉弓搭箭,瞄准那袭击者射出,这支箭眨眼间追上了目标,准备撞进了他的后背。
  那人惨叫一声扑倒。
  “走!”
  杨庆把弓递回去说道。
  这都是必不可少的,被他敲出五万两银子的原毓宗,估计早就恨不能把他剥皮拆骨,只是李来亨负责他们的安全,原毓宗没胆量玩明的,但要说不黑箭射他那就天方夜谭了。不过这种事情对他来说同样不值一提,徒然给他制造装逼的机会,他连看都没再多看那偷袭者一眼,在那些顺军士兵崇拜的目光中,同样也在他的两百家奴畏惧的目光中向岸边等候的船上走去。
  而此时在那片树林内,一百多双眼睛正恨恨地看着他……
第十七章
他们这是不准备让皇上活着离开啊!
  杨庆的家奴采购进行顺利,第三天他就招齐了一千人……
  话说运河岸边常备有十万纤夫呢!
  一千人根本不值一提!
  这些人暂时全算他的家奴,不过杨庆的钱也花完了,所以他又以自己遭到暗箭袭击怀疑是原毓宗干的为借口,以向李自成检举他劫走几十万库银做威胁,逼着原毓宗忍气吞声地又掏了一万两,毕竟这时候魏首辅被刘宗敏夹出脑浆子的消息刚传来,原毓宗可不想招来刘宗敏这个恶魔。
  最终杨庆心满意足地带着一千家奴和一万两银子的零花钱,在天津登上了前往登州的海船。
  当然,不只一艘船。
  虽然李来亨不会继续护送,但加上这些家奴,这支迁都队伍依然装了整整十二艘海船,其中最大一艘海船上建起了天子仪仗,崇祯,老王和杨庆再加上袁贵妃同坐,二位公主和她们伯母同坐一艘,剩下那些妃嫔坐另外两艘。其余的八艘装家奴,此外还有一些跟着南下的官员,比如在天津差点被打死的户部主事唐廷彦,从北京追来的几个忠义之士。甚至居然还有一员大将,之前被原毓宗截杀逃跑的天津总兵曹友义,他在崇祯到达天津后从附近藏身处赶来,如果崇祯再多留半个月,估计就可以勉勉强强凑一个小朝廷了,北边的王永吉,宋权等人很有可能也会得着消息过来。
  不过崇祯不敢再耽搁。
  夜长梦多,这已经不是自己的地盘了,多待一天都是危险,谁知道李自成会不会突然改变态度?最终船队刚准备好,崇祯立刻就下令启程,十二艘海船分别以四艘运输家奴的各为首尾,夹中间崇祯一家乘坐的四艘借着退潮的海河水,开始顺流而下直奔大沽口。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杨庆背着手站在甲板上,看着两岸刚刚有些返青的原野,还有后面船上正在看风景的几个美女,心情颇为愉快地吟诵着。
  他心情的确不错。
  三大美女啊!
  坤兴公主,圆圆,剩下一个当然是天启他老婆。
  张嫣这时候还不到四十,这可是从全国初选的五千美女中,最后挑选出来的顶级美女,号称古代五大艳后之一,和甄宓,萧皇后等人齐名的,当了二十多年皇后的,那种雍容华贵可不是圆圆这种风尘女和坤兴这种小女生能比,此刻她也正饶有兴趣地看着杨庆。
  当然,这不是杨庆心情愉快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就在结束护驾任务后,李来亨已经率领他的部下,作为前锋向北直奔山海关,而在他后面是田见秀率领的一万顺军主力,后者被李自成封为关门总兵,以明军将领身份接替原本的关门总兵高第。而投降李自成的唐通则率领另外八千人同样前往山海关接替吴三桂的辽东总兵,虽然这时候吴三桂等人并没有向李自成投降,因为时间太短估计圣旨也就才刚到山海关。不过李自成的善意已经表现出来,留在北京的吴襄不但没有遭到拷掠,而且被李自成提拔为中军都督府右都督,至于左都督则给了刘宗敏。
  这时候李自成正打着承制封拜的圣旨大肆封官。
  反正他大牢里还关了一堆呢,这些人空缺出来的官职全都给了他手下和那些需要拉拢的明臣。
  虽然北京已经不是大明都城,但仍然是南北二京之一,像南京有整套军政体系一样,北京也得有整套体系,六部,五军都督府,都察院,甚至理论上锦衣卫也得有,可以说必须得有一个完整的朝廷。而他作为北京留守,奉皇帝陛下旨意辅佐太子留守北京镇守国门的,当然也就是这套系统的老大了,而承制封拜给了他任命辖区所有官员的权力,甚至他都可以封爵,而他封的官爵和大明皇帝封的没有区别。
  然后他手下那些凑份子的杂牌们很满意这个结果。
  包括桀骜不驯的刘宗敏。
  刘宗敏不但被封为中军都督府左都督,而且兼领宣大总督,就等完成拷掠官员的任务,就带领所部出居庸关赴任,为大明守卫宣大,对于这个结果他很是满意,自认为可以光宗耀祖了,由此可见他之前根本没把李自成封的那个权将军当回事,不仅仅是他,其他那些李自成部下将领,对自己的新身份也都很满意。
  说到底这些人还自认为是贼,他们梦寐以求的仍旧是朝廷官职。
  就跟宋三黑一样。
  这也很正常,毕竟连张献忠都受招安过。
  而那些投降的官军将领同样满意。
  他们折腾一圈不但没有任何损失,而且绝大多数还都升了官。
  更重要的是还不用再看文臣脸色,原本一些只有文臣当的官,现在他们也都可以当了,李自成肯定不会重文轻武,文臣对他来说又没什么价值,所以重新得到他任命的投降官员,绝大多数都是带兵的武将,他既然知道多尔衮的大军迫在眉睫,当然要尽最大限度拉拢这手中有兵马的将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