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公(校对)第1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7/566

  “有太子而立外人就不荒谬?”
  杨庆冷笑道。
  “太子若在南,我等自然拥戴太子继位,但太子在敌手,难道还要以太子继位将一个皇帝留在敌手?难道忠勇伯有办法让李自成把太子送到南京来?若真如此我们无话可说!”
  张国维说道。
  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又迅速统一战线了,毕竟他们在福王潞王问题上的争执只是次要的,而在是否太子继位的问题上是原则性的,东林党只是害怕福王继位后会因为当年他爹被东林党打击一事进行报复,但这个问题只是可能而已,而且并不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可要是北京的太子继位,那这乐子可就大了,李自成会立刻打着皇帝旗号挥师南下。
  “懿安皇后到!”
  太监的喊声再次响起。
  然后紧接着张嫣款款走来。
  所有人赶紧给这位其实才刚满三十八周岁,就已经熬死两个皇帝的大明国母行礼。
  “还没议出结果吗?”
  她不满地说道。
  “太后,臣以为太子继位乃是天经地义,张尚书以为该潞王继位,保国公和马公以为该福王,正因此事而争论。”
  杨庆说道。
  在这个问题上张嫣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发言权,虽然她的身份尊崇,但实际上是略微尴尬,她是崇祯的嫂子又不是崇祯老妈,哪怕她是崇祯老婆也可以决断,但嫂子就很难办了,而且她已经十几年当牌位,之前还有她娘家人在外面,但这时候她爹张国纪还在李自成那里扣押着,可以说她在朝廷没有任何外援。
  尤其是在这江南。
  江南士绅对天启可是深恶痛绝。
  当年木匠皇帝躲在皇宫跟他们不照面,然后纵容魏忠贤换着花样折腾他们的往事可记忆犹新,哪怕张嫣在崇祯登基和除魏忠贤过程中的确也出过力,但毕竟不能改变她是天启那个昏君皇后的事实。
  张嫣缓缓看了看武英殿上的王公大臣们。
  “父死子继,天经地义!”
  她说道。
第一三八章
忠勇伯大殿行凶
  张嫣的选择很正常。
  目前的情况实际上就是各方势力都在结党,张国维为首的文臣代表的是江浙士绅,更精简点说就是东林党,虽然江浙士绅不全是东林党,但基本上也是以东林党来作为代言人的。而勋贵们和马士英结党代表的是非东林系南方大臣,尤其是江浙以外的地方势力,马士英是贵州人,所以东林党骂他时候都说他是獠,他在原本历史上弘光朝被肆意抹黑,就是因为他代表的是这个势力……
  在原本历史上他和南京的勋贵们也是一个集团结盟。
  但那时候就只有他们两个集团在斗。
  而现在又多了一个。
  也就是跟随崇祯南下的这帮北方人,或者东林党人所说的阉党。
  一个控制宫内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一个控制锦衣卫的指挥同知兼理北镇抚司协理京营杨庆,一个提督京营挂兵部侍郎衔的宋权,这三个人构成了南迁的北臣集团核心,然后再加上外面的黎玉田等爪牙。这个集团因为崇祯的缘故很是强势,而且有不少原本在南方的北方人也投奔旗下,比如说淮安的路振飞还有户部的高弘图,因为地域的关系,南方籍大臣一直在或明或暗地排挤他们,他们这些侨居的想保证利益只能倒向杨庆一帮……
  史可法倒是无党派。
  他已经被踢出东林党,但又耻于加入阉党,所以日子过得很苦闷,倒是崇祯对他越发信任了,他一连两次辞职都被崇祯拒绝,可怜史阁部被拒绝一次就更加痛苦几分,他现在已经很痛苦了。
  目前的大明朝廷就是这三党明争暗斗。
  而阉党是真正忠于崇祯的。
  勋贵党或许会对大明忠心,但他们却并不忠于崇祯,他们才不会在乎换个皇帝呢,只要换上的皇帝还是老朱家的,那他们就依旧是与国同休的世袭勋贵,他们的底线仅仅是大明朝不会倒下,皇帝是哪个并不重要。东林党是只忠于他们自己的,他们连大明朝亡不亡都不在乎,皇帝姓什么对他们来说完全无足挂齿,只要还承认士绅们的特权,别说不姓朱了,就是姓孛儿只斤,爱新觉罗之类的也都无足挂齿。
  而崇祯死后张嫣这些原本依附于崇祯而存的女人,也只能选择和阉党抱团,只有阉党不倒她们在皇宫里面的地位才不倒。
  如果福王继位会怎样?
  话说福王他妈可同样也在南京,紧接着就会以太后身份入主皇宫,然后封张嫣一个懿安太后,封袁贵妃一个太妃,从此她俩一边吃斋念佛参禅修道去吧!
  你们那小院子外就没你们事了。
  潞王继位的话……
  那她们更倒霉,她们还得管潞王叫叔叔呢!那潞王可是她们公公的叔伯兄弟,潞王的老婆进宫那是以婶婶的身份,张嫣见了也得行礼,然后婶婶就是哪天看她们不顺眼,直接一句话踢到冷宫她们也得老老实实过去。她们想要继续确保在宫中地位,那就必须得让崇祯的儿子来继承皇位,因为崇祯始终没有立袁贵妃为皇后,张嫣作为唯一的太后依旧是高高在上的大明国母,袁贵妃就算依然不能封太后,作为崇祯那些女人里身份最高的同样也会确保自己仅次于张嫣的地位。
  所以,她们必须和杨庆站在同一个阵营中。
  但是……
  她们说话没什么卵用。
  谁会在乎一个在朝中根本没有任何外援的太后?
  历史上那些说了算的太后,是因为她们身后都有人,哪怕北边的大玉儿能凭借手腕确保自己儿子的地位,最主要也不是因为她有本事,而是她身后站着科尔沁部的蒙古骑兵,张嫣身后有个屁!
  “太后,事关社稷,岂能儿戏!”
  朱国弼说道。
  “太子继位难道是儿戏?”
  张嫣厉声说道。
  “太后,此乃臣等廷议,所议者大行皇帝继承人,太后乃熹宗皇后,位分尊崇,不宜参与。”
  朱国弼说道。
  “老身为朱家未亡人,朱家之事老身不宜参与?”
  张嫣怒极反笑地说。
  “太后,您还是请回宫吧,我大明三百年无太后干政者!”
  朱国弼很强硬地说道。
  “怎么跟太后说话呢!”
  杨庆立刻怒斥一声,毫不犹豫地上前一耳光抽在朱国弼脸上,后者猝不及防,伴随那耳光声立刻发出了惨叫,紧接着被那力量抽得身子转着圈倒下,在地上随即吐出一嘴鲜血和两颗牙齿,躺在那里痛苦地翻滚着,因为事起突然,谁也没想到杨庆会来这样一下子,一时间所有王公大臣全都目瞪口呆地看着地上的朱国弼。
  “太后乃熹宗皇后,大行皇帝皇位继承自熹宗皇帝,若非辈分所限,太后就如太皇太后一般,这大明皇位之事太后就有决断之权,谁敢再多言!”
  杨庆喝道。
  他脚下的朱国弼惨叫着。
  “忠勇伯欲大殿行凶?”
  忻城伯赵之龙义愤填膺地怒斥道。
  很显然这些勋臣还不是很习惯杨庆的风格,主要是他们其实一般不怎么参与朝政,也就在这种特殊时候才有机会跳出来,所以和杨庆打交道的次数很少,没有直接经历过杨庆的凶残场面。这些家伙号称与国同休,但实际上就是摆设,顶着南京五军都督府一堆都督的头衔,理论上相当于大明军队的最高统帅们,但实际上兵部尚书不发命令他们能调动的兵力几乎可以说为零。原本历史上他们借着拥弘光继位的机会倒是获得一些好处,比如朱国弼就把他的抚宁侯变回了老祖宗朱永的保国公……
  朱永的保国公只继承一代。
  他的孙子就自动退回到抚宁侯了。
  但这次是崇祯南下,他们自然也就没有拥立之功了,而崇祯重用的只是那些跟他一起南来的,文官们也不会希望这些被压倒的家伙再爬起来,最终他们还是一群纯粹的摆设,基本上没什么机会参与军政事务。
  他们此前和杨庆的交往仅限于喝个酒什么的,但酒桌上那个豪爽大气荤货颇多的忠勇伯,很显然和一言不合就撕人的忠勇伯差距甚大。
  说到底他们还是不够了解忠勇伯啊。
  相反和杨庆经常打交道的如张国维等人此刻就很老实了,他们可是很清楚当面刺激杨庆得冒多么大风险,没有关张之勇最好别这么干,很显然赵之龙是没有关张之勇的,所以顾锡畴还用颇带幸灾乐祸的目光低着头窥视,等着赵之龙接下来该如何倒霉。
  他很快如愿以偿了。
  “怎么?忻城伯也想对太后不敬?”
  杨庆说道。
  “忠勇伯倒是会栽赃,抚宁侯只不过说事实,我大明三百年何曾有过太后干政?”
  赵之龙冷笑道。
  给杨庆晋升侯爵的旨意还并没有发出,王承恩这几天整个人都快崩溃了,哪还记得起这种小事,也就是刚刚才想起来跟杨庆说了,但在没解决权力争夺前还顾不上管这个。
  杨庆鄙夷地看了他一眼。
  紧接着他扫视了一圈武英殿上所有王公大臣。
  “我杨庆是大行皇帝提拔起来,受大行皇帝知遇之恩,与大行皇帝一同从出生入死,可以说我杨庆的一切都是大行皇帝给的,大行皇帝临终前还遗言将坤兴公主下嫁于我,那么我杨庆这条命也就是大行皇帝的。我不会允许大行皇帝的江山落入他人之手,继承皇位的只能是太子,无论太子在哪里都是大明的新君,其他任何试图窃取大行皇帝江山的都是我杨庆的敌人,我的话说完了,谁赞成,谁反对?”
  他说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7/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