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之祸害(校对)第3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6/375

  一旦没有了扩张目标,那么内部的矛盾冲突必然凸显。
  这是必然的。
  他可不认为大明现在没有内部矛盾,事实上大明有一大堆的内部矛盾,军方对内阁在军费上斤斤计较不满,代表资本家的地方对代表贵族的内阁不满,督察院对锦衣卫不满,锦衣卫对军队在外面抢得太多不满,总而言之作为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还有那么一点点社会主义的庞大独裁帝国,大明的内部矛盾也是一堆一堆的,绝对不比任何一个国家要少。
  但对外扩张解决了一切。
  对外扩张让所有矛盾都仅仅是矛盾。
  可一旦没有地方扩张了呢?
  以贵族为主的将军们没有地方抢掠了,他们就会看着那些资本家的财富眼红,没有地方需要吞并了,那些支撑大明财政的地方士绅们就会觉得军队数量太多完全浪费,没有地方掠夺了,内阁就会发现自己的财政失去一个重要来源,他们就会想法从地方上弥补……
  “这很麻烦啊!”
  杨皇帝揉着脑袋哀叹。
第478章
岁月是把杀猪刀
  在忧郁了一会儿之后,杨皇帝还是很干脆地抛开了这个问题。
  反正只要他还活着,就没有什么人敢掀起浪花,毕竟谁都知道,一旦神皇发怒亲自动手那是谁也没有能力抵挡的,玩叛军再怎么玩也就是顶天麻哥级别,麻哥那标本可刚保养过,就杨皇帝那变态一样的战斗力,足以让所有不安定因素夹起尾巴,至于他死了以后……
  他不认为那些老臣们有谁能活过自己。
  就他现在的身体状况,估计把大明那些勋贵们熬到第三代甚至第四代都毫无压力,实际上大明第一位首相,皇后的爷爷黄百家去年就已经病死,原本政坛几乎巨无霸一样的黄家,现在连个内阁部长都没有,最大也不过是个中将。最早跟他起兵的严鸿逵这时候已经在医院插管子了,同样以老严为首的应该说吕留良系只剩下一个吕毅中还在内阁。而军方算是开国元勋们里面,总参谋长冯祯也已经快六十岁了,而且身体不好早已经上了乞骸骨的奏折,刚刚出去的吕毅今年也超过五十了,而他在最早的一批旅长里面还算年轻的。
  再过二十年,这些人统统都解决了。
  而他呢?
  二十年后也不过才六十多岁而已,因为身体关系,最多也就相当于普通人五十出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大明的内部问题,无非就是勋贵和资本家,至于老百姓还没那么多乱七八糟心思,这时候正是四海咸歌盛世的时候,不可能有农民起义,大明境内除极少数佛教徒之外,剩下全都是圣教信徒,也不存在宗教造反,至于说民主权力什么的,大明都已经是民主典范自由灯塔了,这时候在这方面都能笑看别人了,老百姓也不会要求更多,至于人类文明最高级阶段……
  呃,这种无君无父的东西在大明还过于遥远。
  真正的矛盾也就是勋贵和新兴的资本家,勋贵认为这天下是他们打下来的,他们有资格享有各种特权,而新兴资本家因为大明的特殊制度,则逐渐获得了地方上的权力,他们肯定不满于勋贵的特权。虽然杨丰在贵族特权方面进行了控制,但这种事情哪有那么简单,特权多多少少总会有的,尤其是一些在经济上的垄断权,比如吕家垄断西域的玉石产业之类的,毕竟他也不能只靠自己这张脸让手下去拼命,想要让这些将领听话,就得给他们足够的好处。
  但这样那些想分一杯羹的资本家就不乐意了。
  这样矛盾就产生了,说白了就是个利益,有对外掠夺扩张支撑着,大家没功夫管这个,出去快快乐乐宰肥羊才是正理,但如果外面没有可抢的了,那么就难免互相惦记了,尤其是干这个干惯了的勋贵们。然而勋贵们也就是第一代,到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早就已经被蜜罐子泡酥了,吕毅敢亲自端着丈八长矛硬冲几万骑兵,他儿子就只敢在总参谋部当文职,他孙子据说第一次开枪吓哭了。
  这样的人是没有胆量也没有能力搞事的。
  而对于杨丰来说,他更愿意给后代留下一个资本家占据优势的国家,而不是一个勋贵占据优势的国家,对于勋贵他更愿意逐渐资本家化,因为相对于后者来说,前者至少更加进步。更重要的一点是,相对于只能掌控地方的资本家来说,掌握兵权的后者谋朝篡位的可能性要更大,就算不谋朝篡位,把自己后代当傀儡也不是他希望的,大明的首相可是勋贵们选,万一他死后勋贵们选出一个强势的首相,然后学曹操怎么办?
  他并不能指望锦衣卫。
  因为锦衣卫本身也是勋贵。
  但如果资本家强势他就不需要担心这些了,因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督察院会动手,然后督察院一弹劾,他的后代一盖章这个首相就必须下去,如果不下去那就是撕破脸了。一旦撕破脸各省所辖预备役也不是吃素的,光一个江苏省就能一下子召集起一个军的预备役,更何况义务兵役制下军队的主体还是各省征调的士兵,真要地方勤王勋贵手下立刻一哄而散了。
  说白了他还是玩杯酒释兵权。
  只不过他用的是时间,他用的是自己的漫长寿命。
  “岁月是把杀猪刀啊!”
  杨皇帝深沉地感慨着。
  当然,这都是以后的事,现在考虑还为时尚早,接下来杨皇帝依然在龙城转悠,这座城市已经初具规模,外围的明式棱堡城墙都开始了建设,从天空向下看就仿佛一个巨大的太阳公公。钢筋混凝土加青砖和夯土的城墙设计高三丈,高度并不算高,但却无比的坚固,而且顶部比南京北京城墙要宽阔得多,因为上面设有大量的炮台,甚至在城墙内部也有专门对外的暗堡,总之未来的龙城,绝对是一座坚不可摧的要塞。
  当然,这并不重要。
  事实上之所以造得如此恐怖主要是用来吓人的,真正使用的话,杨丰不认为会有这方面的需要,在中亚根本没有人能打到龙城来。
  倒是这时候正在伊犁河上修建的水坝更让他感兴趣。
  因为这座水坝上,还准备安装大明第一套交流发电机组,而且还是直接一步到位玩三相电,现在大明电力工业正在疯狂发展当中,各地到处都在建小型水电站搞直流发电机,有条件的地区基本上电灯已经开始成为有钱人的时髦,而龙城当然也要使用电力,既然交流电是正统,那么就干脆玩交流电好了,不过因为铁路没有开通所以大型水轮机组无法运来,现在只是水坝建设。
  当然,这座水坝也不可能建成卡普恰盖水库级别,那个是直到一九六三才开始建设的,库容近三百亿立方米呢。
  他最多也就建一座小型的。
  “陛下,目前最缺的是钢筋水泥。”
  工程总管毕恭毕敬地说。
  这里的钢筋水泥都是来自伊犁钢铁厂和水泥厂,然后以内河船运输过来,同时供应水坝,龙城当然还有铁路建设,但伊犁钢铁厂因为没有铁路同样无法运来超大型的设备,目前使用的都是些小型转炉,包括水泥厂也缺乏大型机器,目前产量并不高,同时支撑这么多肯定不够。
  “慢慢来,不要急!”
  杨丰很随意地说。
  他的确不着急,因为接下来第一骑兵军扫荡哈萨克人以后,他还要建第四个钢铁基地,巴尔喀什湖北岸可是有苏联的第三大煤炭基地卡拉干达煤田,同样那里和临近的卡斯塔纳还有大型铁矿,这些组成了原本历史上的苏联四大工业区之一。而他需要的只是同样建起这个工业区,这个可比伊犁大得多了,哪怕轮台都比不上,有这座钢铁基地,未来他就能支撑整个中亚地区的铁路扩张,如果再加一条到额尔齐斯河的运河,他差不多可以复制苏联在中亚的辉煌。
  当然,他还需要时间。
  就像他所说的慢慢来,不要急。
  但他的将军们可是很急,在得到皇帝陛下恩准后,第一骑兵军便立刻杀向巴尔喀什湖周围的哈萨克各部,这支由四个骑兵旅,一个车载步兵旅,一个重炮旅组成的战役集群,如同一头旷古凶兽般咆哮向前辗过中亚草原,将一个又一个哈萨克部落辗压在战马的铁蹄下,碾压在武刚车的橡胶车轮下,他们焚毁一个又一个哈萨克人聚居区,杀掉任何敢于阻挡他们的男子,留下一片片血火中的大地。
  整个中亚一片鸡飞狗跳。
  谁也不知道明军真实意图,布哈拉,小帐哈萨克,希瓦,甚至于还相距比较远的浩罕,所有中亚势力都被这晴天霹雳所震惊,还以为明军终于要对整个中亚下手的他们,赶紧以最快速度集结军队,所有部落里成年男人全部骑上战马赶往临近大明的区域,然后提心吊胆地警惕着东方恶龙的入侵。
  不过支援哈萨克是不可能的。
  大家又不是朋友。
  虽然都是真主的子民,而且之前就订立过盟约,但这种时候还是忘了这一点吧,别没救了哈萨克,反而把明军引来,那时候哭都没地方哭。
  于是在中亚各国围观中,明军就这样继续在暴打大帐哈萨克人,汗廷在突厥斯坦城,也就是现在哈萨克南部希姆肯特以北的卓勒巴尔斯汗,不断地派出使者向各国求救,但可惜各国的援军没到明军就先到了,从碎叶城出发的明军一个骑兵旅,一个步兵旅再加一个炮兵旅轻松攻破哈萨克勇士们的阻击,然后包围了突厥斯坦城。
  “玛的,还突厥呢!”
  亲自率领大军而来的吕毅鄙夷地说道:“让他们的梦醒醒吧,轰平这里,什么都别留下!”
  他身旁军官立刻传下将军大人的命令,紧接着在附近的高坡上,重炮旅所属的重型野战炮便开始了怒吼,随着炮弹不断呼啸飞过天空,这座中亚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市,同样也是很有特殊味道的城市,在一二八毫米炮弹的爆炸火光中,连同城里的大帐哈萨克或者说大玉兹汗一起化为了冲天而起的火焰。
第479章
这就是命运
  可怜的突厥斯坦城,就这样被明军变成了废墟。
  在持续炮轰半小时后,明军骑兵正式杀进城,紧接着步兵也跟了进去,然后那些已经憋了很久的士兵们,立刻开始快快乐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在把突厥斯坦城洗劫一空,并且把大批哈萨克人包括王族在内,一块儿拿绳子串起来拖出城之后,剩下残破的城市废墟也被付之一炬,从此这座中亚名城,彻底消失在历史的漫漫黄沙中。
  当然,战争还没结束。
  哈萨克是游牧民,汗廷只是个象征而已,实际上是各个分散在广袤草原上的小部落联盟,控制区大得很,攻破汗廷只是个开始,接下来明军还得至少花一到两年时间,才能彻底肃清这些分布在上百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游牧民。
  这可是项大活儿。
  至于吕毅怎么清洗草原,这个杨丰就懒得管了,他很快就离开了龙城,然后向东北横穿过北庭和安北省,降落到北海省的省会昭义城,也就是乌兰乌德,这时候北疆铁路已经修到这里,这条铁路从北京起,向北穿过安北省,最终到达昭义,未来还要往东修,同样黑水省的铁路也正在往西修,按照计划五年内完成两条铁路的接轨。
  “传旨,朕要在这北海边建一座行宫。”
  站在贝加尔湖岸边,望着恍如蓝色宝石的湖水,杨皇帝兴致勃勃地说道。
  旁边侍从赶紧记下。
  “陛下,这行宫交给臣等就行。”
  陪同的北海省巡抚忙说道。
  “不用,朕又不是没钱,你们人口少不必再增加百姓负担。”
  杨丰说道。
  如果说西域算地广人稀,那北海就不只是稀了,整个北海省所辖包括了贝加尔湖以东黑水以北所有土地,也就是几乎整个俄国远东,另外被杨皇帝地图开疆的阿拉斯加和育空地区理论上也在北海省管辖中。这个省的疆域都快赶上整个欧洲了,但总人口加起来还不足五十万呢,而且这不到五十人口里面还有一多半是在昭义附近。剩下的则分散在沿海或者沿河的一个个小镇,互相之间只能借用军方的无线电报系统进行联系,甚至连有线电报都不通,毕竟在广袤的原始森林里架线也不容易,尤其是到了冬天零下四五十度也根本没法维护。
  就这点人口,为了给他建一座行宫得增加多少税收啊。
  巡抚也没敢再多说。
  “陛下,锦衣卫情报司奏报,小玉兹和希瓦两部,已经派出使者到莫斯科,根据情报是准备归顺俄国。”
  这时候杨忠拿着一份电报上前说道。
  “归顺俄国?觉得彼得能够保护他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6/3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