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贩子的崛起(校对)第2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5/266


同时那些作为杨皇帝直接代理人的美国华人领袖也开始以各种方式向美国两派政治力量转达杨皇帝的承诺,让他们都明白,一个统一的美国会成为中国潜在的威胁,所以杨皇帝这些年才以种种方式对付美国,但一个分裂的美国就不会再对中国构成威胁了,不但不会再是敌人,相反还会成为中国的朋友,因为北美的稳定关系到中国的粮食安全。
这一点连美国人自己都明白,中国的工业大发展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目前的中国根本没有能力依靠国内生产来维持粮食消耗,每年必须从国外主要是美国购买大量的粮食。但这样的后果也是很明显的,一旦这个数量超过某个临界值,也就意味着美国可以凭借粮食控制中国,这对于杨皇帝来说当然不可能接受,所以他才需要美国削弱到他有能力控制住的地步。在这一点达到之前美国就是他最主要敌人。
换句话说,在没有能力控制美国之前,他永远不会停止祸害美国,美国人将永无宁日,在没有能力用武力解决这只徘徊在美洲上空的恶龙的情况下,想要获得和平宁静的生活,美国人只有屈服这一条路可走,自己分裂是最好的屈服方式。
农场主们将放心地在他的翅膀下继续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至于那些资本家们的美国,因为中间有农场主们的美国作为隔离。也不需要再直面中国,他们想怎么发展,怎么玩都跟杨皇帝没关系了,这可以说是一种皆大欢喜的分裂。
在美国国内全力活动的同时,杨丰也开始针对那些资本家们幕后的老板进行活动,中国驻英国大使很明确向英国政府转达了皇帝陛下的心愿,美国分裂是一件对中英都有利的事情,分裂后的美国可以一家一半,中国只需要美国中西部和南部的农场种植园。至于其他各州的工厂矿山之类是没有任何兴趣的。
实际上对于美国的分裂,英国人同样也是欢迎的,不仅仅是这样可以立刻得到一支生力军加入战场,更重要的是从之前美国的发展看。如果这个国家不加以削弱对英国也不是什么好事。
另外杨丰还放出了一个让英国人心跳加速的诱惑。
“大使阁下,您应该知道我们中国人的性格都比较沉稳,我们不喜欢冒险,哪怕最小的危险也不喜欢冒。”北京城外的一家庄园内。袁侍从一边听着小妾的琴声一边对坐在旁边的英国驻华大使朱尔典说道。
朱尔典微笑着没说话等待他的下文,这位刚上任不到一年的驻华大使很清楚,侍从长阁下邀请自己过来肯定不仅仅是为了欣赏音乐的。
“所以我们不喜欢战争。除非十拿九稳没有任何悬念的战争。”袁世凯接着说道。
“侯爵阁下,难道欧洲的形势还不够明朗?更何况就算同盟国集团还有一点反抗能力,但只要贵国加入战场,他们的那点实力也就是个笑话了。”朱尔典说道,他知道今天这就属于最后摊牌了,杨皇帝将正式明确他会在什么情况下加入战争。
“他们还有加起来接近一千万军队,我可不觉得这样的实力仅仅算一点点,如果中国出兵后德奥立即投降,那么自然什么都不要说了,可如果我们出兵后他们还依然坚决抵抗呢?那时候就算能够赢得战争,恐怕中国也得损失几十甚至上百万名士兵,这肯定是不行的。您要明白中国人民心中对德奥依然有着很深的感情,帮助你们就已经令陛下感到心里不安了,如果再因为这样让无数中国家庭失去亲人,这会让他很伤心自责的。”袁世凯说道。
说白了就是想彻底不劳而获,派军队到欧洲走个过场然后顶着战胜国牌子瓜分世界就可以了,流血牺牲的事情是坚决不干的,朱尔典真心鄙视这种无耻之极的行径,不过这也的确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到现在还不参战,无非就是觉得还不够保险,怕一旦参战后德奥又不投降,那时候中国人就不得不面临真正的战斗。
“侯爵阁下,那么您觉得什么情况下才算十拿九稳呢?”朱尔典不想跟他纠缠没用的,索性直接奔着主题,既然你们想要十拿九稳,那么总得给出个标准吧?
“很简单,协约国的士兵踏上德国土地的时候。”袁世凯微笑着说。
朱尔典眉头一皱,这个条件不低啊,他很清楚欧洲目前的战局,西线几乎没有这种可能,唯一能够获得突破的只有东线,但以目前俄军的情况,估计今年是绝对没戏了,毕竟他们现在连波兰都没打进去呢,而且随着物资供应逐渐匮乏和俄国国内愈演愈烈的动荡形势,俄国人到底还有没有能力继续向前进攻,这个纵然英法心里也是没底的,尤其是在经过巴黎公社后,他们对俄国那些家伙的破坏力可是很清楚。
“那我们就只能等到美国参战以后了。”朱尔典很老实地说道,这样今年同样别指望中国参战,美国到现在还没解决是否参战问题呢,再说就算美国参战,是否能够解决西线的问题也很难说呢,毕竟美军从上个世纪到现在就没打过一场胜仗,除了失败还是失败,对于这样的军队,自然很难寄予太大希望。
而且美国陆军现在只有八十万,如果不分裂肯定不会参战,如果分裂也就只有半个美国会参战,之前还需要首先解决这支军队的分割问题,分割完了还需要重组,这一系列工作又得耗费大量时间,折腾半年最后能投入两个集团军到欧洲战场就已经算是烧高香了,这实际上还是无法在今年结束战争。
“大使阁下,您为什么把简单的问题想这么复杂呢?不需要等什么美国人,那些垃圾去了最多也就是摇旗呐喊而已,你们为什么不把意大利的三个集团军撤出来呢?难道非得继续给意大利人当保姆?他们两百万人难道还挡不住一百万?再说就算挡不住又能怎么样?无非就是让德奥再抢些土地而已,他们连国王都被人家俘虏了,再多失败几次也没什么大不了,而且如果美国参战的话还可以让他们去意大利帮忙嘛!”袁世凯说道。
说白了袁侍从长给英国人的建议就是牺牲掉意大利,反正他们如果两百万人挡不住一百万的话牺牲就牺牲吧,如果美国能够尽快参战那么就可以把美军送到意大利战场让这两堆垃圾比烂去,但却可以把宝贵的英军抽出来加入到其他战场以求获得突破。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非常有建设性,但朱尔典知道这不具备可操作性,因为意大利人不会答应,这年头谁也不是傻子,被人当牺牲品是肯定不干的,如果英国非要这么做,不保证意大利人会不会做出什么不理智的反应。
这些年意大利人可是一直在摇摆不定,事实上到现在意大利王后陛下跟她父亲还书信不断,而且以意大利在战争中的表现,他们自己也很清楚战后英法是绝对不会履行承诺的。这个问题英法两国报纸早就研究过,在英法媒体看来帮意大利人重新夺回他们的国土就算很对得起这些垃圾了,甚至前段时间双方媒体还进行过隔空骂战,连意大利首相利蒂尼都亲自向英法两国政府表示过抗议。
但问题是这堆垃圾如果摆在协约国这边,那的确就是一堆垃圾,但摆在同盟国那边,这就又成宝贝了。
因为意大利人一旦倒向同盟国并且跟威尼西亚的同盟国各军一块儿压到可以说没有一兵一卒的法国南部,那么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就换人了,萨伏伊家族历史上不是没这么干过,至于中国,哈,眼前这位邀请自己赏花品酒的侯爵阁下,会以同样的热情邀请德国大使同样过来赏花品酒的,这一点没有任何需要怀疑的。
第五三八章
美国的终结
对英国人来说想从意大利放心地抽身,唯一的办法就是从意大利只撤出部分英军,然后再留一部分看着意大利人,想到这一点朱尔典就有种骂街的冲动,摊上这样一个盟友也算英国倒了八辈子霉了。
那里现在有不到五十万英军,最多可以抽出三十万,留剩余不到二十万看着这位盟友,这是必须的,否则真不敢保证意大利会不会叛变,同盟国方面可是很清楚现在意大利的价值,无论什么样的条件都是敢开的,但这三十万人投入法国战场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大使阁下,您还是把问题考虑得太复杂了,为什么不简单点,为什么非要去法国呢?那里有七个集团军近两百万德军精锐,我不认为有谁能在短期内突破他们的防线,就是中国陆军也没这能力,更何况从法国向德国纵深进攻困难重重,光一条莱茵河就很难跨越,至于柏林就更遥不可及了,那么为什么不换一个地方,换一个可以最大限度实现我们的目标的地方呢?”袁世凯说道。
“哪儿?”朱尔典有些疑惑地问。
“德国的海岸线可是很漫长。”袁世凯喝着茶淡淡的说道。
朱尔典倒吸一口冷气,他终于知道这家伙跟自己掰扯这么半天的意图到底是什么了,杨皇帝的目标是要英国在赫尔戈兰湾沿岸登陆,然后直捣德国腹地。
“如果贵国能够拿下汉堡和不来梅,那时候德国人自然也就没了任何幻想,然后中国再加入战争,这会变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算接下来他们仍然不肯认输,我们无非就是继续向着柏林进军而已,那时候他们的军队在东西两线都撤不下来,整个德国腹地可以说没有任何防御能力。两个英国集团军再加三个中国集团军,我们可以很轻松踏过勃兰登堡门。”袁世凯接着说道。
“侯爵阁下,这很困难,陆上战斗没有难度,难在如何登陆。”朱尔典摇了摇头说。
“难吗?我不觉得,你们的主要敌人无非德国公海舰队,现在的英国海军主力舰数量和德国人比起来的确优势不大,可别忘了你们还有盟友,而他们没有。贵国本土舰队还有二十三艘主力舰,法国海军还有四艘。俄国海军在波罗的海上还有六艘,加起来三十二艘,奥地利海军不可能离开地中海,阿根廷舰队现在正躲在西班牙港不敢出海,能够帮德国人的最多也就是希腊那两艘,但他们也不可能驶出直布罗陀,你们两倍的优势难道还打不赢他们?”袁世凯有点神情夸张地说。
“侯爵阁下,您忘了还有水雷,德国舰队的确妨碍不了我们。但赫尔戈兰湾的水雷却是我们无法解决的麻烦,如果需要花费半年时间来排雷,那么我们的计划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朱尔典很诚恳地说。
“水雷?知道布雷图,难道还需要再扫雷吗?”袁世凯笑眯眯地说。
朱尔典整个人都傻了。这话的意思很明白,杨皇帝手中有赫尔戈兰湾的水雷布雷图,这个消息简直就如晴天霹雳般,谁都明白这在德国人那里是绝密的。
“大使阁下。”袁世凯很淡然地摆了摆手示意他不要惊讶,然后才说道:“您没必要惊讶,也不需要考虑这东西是怎么来的。您只需要知道,我们可以给英国海军提供整个赫尔戈兰湾所有水雷的布置图就可以了,我想有了这个东西,之前我们讨论的一切就都没什么难度了。”
何止没有难度,那简直就是轻而易举了,英国本土舰队带着大批登陆舰和运兵船直闯赫尔戈兰湾,然后作战舰挡住德国舰队,登陆舰和运兵船直扑德国沿海,这时候德国国内几乎没有一兵一卒,登陆的英军绝对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拿下汉堡,有这座欧洲最主要港口在手,接下来英军想登陆多少就登陆多少,别说几十万,就是运几百万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然后中国再宣布参战,那时候德国就真到绝路上了,除了求和没有其他任何选择,至少在朱尔典这样聪明的头脑里找不到其他选择。
在理顺这些后,连他都不得不惊叹中国人这一手玩得高啊,别说战斗了,恐怕连中国派去参战的军队到达欧洲都用不着,半路上同盟国就得求和。
袁世凯笑眯眯地看着他,侍从长阁下这会儿正在想到时候中国突然宣布加入同盟国然后对英法俄宣战,英国人会是什么表情。
“大使阁下,我想接下来这个问题已经不应该由我们讨论了,那已经不是我们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了,接下来我们应该讨论一下美国的问题,陛下现在最关心的就是美国的稳定了。”他随后慢慢说道。
他这话的意思是,在这之前必须把美国分裂的问题解决了,这是中国参战的另一个条件,这一点朱尔典很明白,这个问题也没什么值得研究的,既然杨皇帝想要美国分裂,那就让他们分裂好了。
不过怎么分,这之前有几个条件还得说清楚。
“很简单,就两条,首先陛下不希望分割后的美国他不喜欢的那部分拥有太平洋方向的出海口,第二,陛下不能接受一个扩大的加拿大。”袁世凯说道。
朱尔典点了点头,这可以理解,杨皇帝独霸太平洋的野心由来已久,肯定想借这个机会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加利福尼亚已经被他抢去了,自然不希望俄勒冈和华盛顿两州还属于一个他不喜欢的国家,至于后者也可以理解,五大湖工业区肯定要属于那个他不喜欢的,而加拿大工业中心也在这一带,两者一合虽然实力仍旧不可能和现在美国相提并论,但也足以称得上一个工业大国,这肯定不是他能接受的。
“那么陛下更喜欢一个什么样的分割方案呢?”他笑着说道。
“这个无所谓,陛下尊重美国人民的选择,就让他们自己决定好了,但是速度必须要快,必须在两个月内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时间很紧,每耽搁一分钟就有很多可怜的小伙子死在战火中,早一些结束这场战争也算是为人类造福了。”袁侍从长悲天悯人地说道。
他急英国人更急,美国早点分家他们就可以早点得到一支数量可观的援军,尤其是如果抽走意大利战场的两个集团军以后,肯定美国人越早补上那里的空缺越好,就这样在美国两派政治力量各自幕后的老板达成默契后,美利坚合众国,这个曾经距离辉煌只有一步之遥的国家,终于开始了他的灭亡进程。
至于程序并不复杂,现在的问题就是是否加入协约国参加欧洲的战争,那么接下来就由各州人民对这个问题分别进行公投,同意参战的一边,不同意参战的一边,然后各自自己去研究成立一个什么国家。在这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各部门,包括总统威尔逊都暂时履行他们的职责,站好最后一班岗,直到这一过程结束,当然也没必要全结束,实际上完成各州公投分出队列就可以了,剩下人家爱怎么组织政府就是他们自己的内部事务了。
至于联邦公共财产,当然主要就是军队,这个需要各自政府组织起来以后,再以谈判方式进行分割。
说是公投,实际上美国各州目前的立场基本上已经确定,农场主实力占优势的自然就属于反对参战的,而工业资本家势力占优势的自然支持参战,因为美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五大湖沿岸,所以双方之间基本上可以形成一条大致的界线。从大西洋沿岸起,南卡,北卡,佐治亚,田纳西,俄克拉荷马,阿肯色,密苏里,堪萨斯,内布拉斯加,南达,北达已及从这条线向西一直到太平洋沿岸的所有那些人烟稀少,全靠放牧种地维持经济的各州都属于反战派。这些地方尤其是西部各州全靠向中国出口农产品,进口廉价工业品过日子,中国商人在这些地方渗透严重,甚至中国工业品在美国猖獗的走私很大程度上都是靠着这些州的配合,反正跑到西部发展的,绝大多数都是些人渣败类,做这种事情没有丝毫压力,可以说已经被中国控制了。
至于以佐治亚为首的中南部各州,除了经济上原因以外,还掺杂了当年南北战争的仇恨,尤其是佐治亚,这个州从第二次美西战争时候就已经跟联邦政府貌合神离,这次是第一个跳出来要求分裂的,不过他们的目标不是和西部各州单独另组一国,而是想直接和邦联合并,包括南卡,北卡,田纳西这几个当年南北战争的余孽也是这种想法。
对此杨皇帝倒没什么意见,他要的只是美国分裂,至于分裂成什么样子反而不是很关心,反正邦联也是他手中的货,倒是原本南北战争时候另一个重要南部成员弗吉尼亚这一次估计会选择另一边。
就这样美国的全国公投轰轰烈烈拉开了序幕,一想到自己灭亡了美国,连杨皇帝都有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说到底这个国家给他留下的心理阴影太深刻了。
第五三九章
星条旗落下
就在美国各州同时展开公投的时候,英国海陆两军总参谋部也开始研究登陆赫尔戈兰湾的可行性,虽然这听起来很匪夷所思,不过却是迅速结束战争的最好办法。
西线想从法德边境获得突破几乎不可能,他们虽然把德军赶出了法国,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尤其是英军,五十万人的伤亡几乎可以说是自开战以来英国单场战役的最高记录了,而法国人后期在凡尔登突出部遭遇的前后夹击也让他们损失了近三十万人,现在德国人的确无力为前线的减员提供补充,但英法也同样没有这能力,目前的情况是一百五十万英葡比联军加法军在东起瑞士西到比利时的漫长战线上对约一百九十万德军和二十万荷兰军。
另外在荷兰境内还有二十万荷兰军和五万德军,用来警惕英国再次从侧翼登陆。
虽然德荷联军兵力居劣势,但却有着坚固的防御工事,尤其是德法边境上,战前阿尔萨斯和洛林为了配合施利芬伯爵的右勾拳计划迟滞法军,就已经修筑了大量永备工事,后来没用上,但现在这些钢筋混凝土堡垒成了协约国难以逾越的障碍。
原本唯一寄予希望的就是东线,但随着战局发展,俄国人同样也开始进攻乏力,前段时间的突破说白了就是中国那笔贷款砸出来的,十亿华元的贷款就像给病重的人抽了一口鸦片一样,让原本虚弱的俄国迅速爆发了一下。但现在因为贷款花完,物资供应紧张又重新恢复了原样,八百万俄军被一百五十万德军,两百万奥军,五十万罗马尼亚军挡住,而且随着俄国内乱渐起,前线军心不稳。也很难指望他们短期内能再爆发一次。
至于意大利战场就更不用说了,而且这个战场上,同盟国还有足够的进退余地,哪怕他们守不住威尼西亚,也可以退到戈里齐亚,原本两个集团军就可以轻松守住的战线,现在换上四个集团军就更没什么压力了。
当然如果这时候中国参战,那么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有那三百万中国士兵投入欧洲战场,就算同盟国还不投降。剩下也无非就是时间问题,可现在中国人不愿意为欧洲付出哪怕最小的伤亡,协约国也就只剩下登陆赫尔戈兰湾这一条路可走了,既然杨皇帝能够提供赫尔戈兰湾的水雷图,那么这个计划也就完全具备可行性了。
当俄国察里津再次爆发大规模叛乱,尼古拉不得不从前线抽调一个军赶回去平叛的时候,这个计划就不仅仅是可行性,而是变成必须的了。
在确定计划后,英国人开始分批从意大利撤军。当然打着旗号是增援法国战场,此举果然遭到意大利人的强烈反对,意呆们现在全靠这三个不满员的英国集团军保护呢,你们撤走了德国打过来怎么半?我们好不容易才收复大部分领土。难道接着再丢掉?
可他们反对也没能影响英国从意大利撤军的决心,好在英国人也告诉利蒂尼,他们并不是撤出全部英军,只是撤走两个集团军。回国休整一下补充补充兵力,然后全部塞到法国战场一举突破德军防线彻底结束战争,现在属于关键时期。大家都克服一下困难,意大利还有一百七十万陆军呢,努努力,加加油,一定能够挡住侵略者的。
当然,这话就纯粹扯淡了,意大利人要有这本事,欧洲战场也不用走到今天这地步,反正现在英国人就是要抛弃意大利了,这个消息在意大利国内引起极大愤慨,甚至有人在报纸上声称英国背叛了意大利的友谊,再加上前段时间英法媒体对意大利的污蔑一时间意大利对英国人这种行为的谴责声不断,王后陛下和她父亲的联系也越来越频繁了。
虽然意大利人打仗不行,但玩纵横捭阖的头脑还是有的,他们也很清楚自己现在对战局的影响能力,福煦的那个集团军早就撤出阿尔卑斯山区增援北部前线去了,这时候的法国南部可以说完全敞开大门,而且不会有任何防御力量,哪怕凑也凑不出来,意大利真要在背后捅一刀子,一百七十万意大利士兵带着一百万德奥希黑联军冲进法国,这场战争结果立刻逆转。
而且从利益上讲,这时候意大利背后捅法国刀子,能收获的好处绝对比和法国人继续并肩作战要多得多,当然这样的话意大利也就声名狼藉了,虽然萨伏伊家族当年干过这种事情,但那毕竟都过去几百年了,另外英国还在意大利保留一个集团军,这也让他们很难下定决心。
就在意大利人在荣誉和利益间不停纠结的时候,美国的公投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最后各州统计的公投结果,明尼苏达,衣阿华,伊利诺伊,威斯康星,密歇根,印第安纳,肯塔基,西弗,弗吉尼亚,宾夕法尼亚,特拉华,纽约,罗德岛,俄亥俄,马里兰,新泽西,马萨诸塞,缅因共计十八个州支持美国参战,而剩余各州则反对参战,这样一来两大阵营就正式确立,接下来分别组织各自的议会和政府去了。
一九零七年九月一日,一个阴雨绵绵,秋风瑟瑟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威尔逊在白宫前的草坪上,以沉痛的语气,在无数记者和各国使节面前正式宣布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和国会解散,这个已经延续了一百三十一年的国家走到了尽头,从此美利坚合众国永远成为了历史,至于分裂后的两个国家叫什么这个已经与他们无关了。
紧接着由旗手降下白宫屋顶的美国国旗,看着那面缓缓落下的星条旗,包括威尔逊总统在内,无数围观的美国民众哽咽着唱起了星条旗永不落的歌声,唱到最后很多人都已经是泣不成声,搞得那些前来作为美国终结见证的各国使节们也都不由得一阵唏嘘,谁也没想到,这个曾经的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居然会在短短十年时间,以这种方式黯然陨落。
回想当年那些美国的先贤们一腔热血,在自由精神鼓舞下浴血奋战创建这个国家的时候,有谁会想到他们的流血牺牲最终换来的不过是昙花一现呢?这时候很多使节心中都不免在暗自思索美国究竟是为什么,在短短十年时间里由繁荣的顶峰,一下子落到如此地步呢?
不过这个问题不难考虑,想想太平洋另一边,那个庞大的帝国是如何在这十年时间里,由一个贫穷落后任人鱼肉的病夫,一跃而成为世界顶级列强的,估计就可以知道美国为什么陨落了,这时候那些使节们一个个看中国驻美公使伍廷芳的眼神就不免很复杂了。
此时这位大使阁下身旁,还跟着一名摄影记者,架着一台摄影机记录星条旗落下的全过程,要知道北京的杨皇帝特意嘱咐过了,一定要把美国终结仪式的全过程都给他录下来,然后好满足他随时拿出来欣赏的阴暗心理。
当然美国终结并不意味着协约国期待的援军可以立即出现在欧洲战场,就在美国政府和国会解散后,紧接着那些国会议员分别前往各自所属国家的临时国会驻地重新组成各自国会,然后开会研究新国家名称,政府构成,军队组织之类内容。其中北方的临时国会驻地设在纽约,不过未来他们的首都肯定不会在那里,也不会在任何一座沿海城市,这一点是所有北方议员一致的观点,据说他们准备把首都设在远离海岸的芝加哥,因为纽约和费城遭到的战火摧残,现在这座城市已经是整个美国的经济中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5/2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