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木匠皇帝(校对)第7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9/885

  “凡是在奏疏上签字画押的,朕一概照准!”
  接下来,朱由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安顿卫所军户的事了,要知道,陕西都司下辖各卫的军户起码有十几万户。
  十几万户,那就是几十上百万的军户。
  这些人不安顿妥当,转眼之间就会是一场席卷全省的叛乱,时间不多,必须要在几天之内,让他们看见朝廷这次改革带来的成效。
  自从到了西安城外,朱由校就一直在考虑在陕西推行新政的事,到现在,也已经想得差不多了。
  于是,招手示意随军的佥书官上前,说道:
  “朕下面说的话,每一个字你都要记好,错了一个字,立马给朕滚蛋,永不录用。”
  佥书官浑身一阵,连忙坐到另一副桌案后,拿起毛笔,一丝不苟的等着,可他等了半晌,仍没见皇帝有话。
  正在犹豫要不要抬起头瞄一眼的时候,朱由校发话了。
  “即日起在陕西推行卫所新政。
  其一,清查陕西都司下辖全部三十三卫、所军屯田亩,现有多少,遗漏多少,一亩也不能差。
  侵占卫所军屯者,一千顷以下勒令归还地契,一千顷以上五千顷以下,额外罚没其家现有的一半土地及家财。
  五千顷以上,一万倾以下,额外罚没全部土地及所有商贸铺所。
  一万倾以上,抄家!
  土地清算完成以后,全部军屯划为皇庄土地,将重新根据军户数量划分每户得到的军屯数量。
  其二,废除陕西都司下辖卫所军户的世袭制度,准许军户子弟自由选择去留,离开的人,核定其参军年份,按月补足积欠饷银,赠以回乡路费。
  留在卫所的官军,核查其直系亲属,接至当地卫内,由朝廷按月给予银、粮荫赏。
  除此以外,天启七年内,将有后续参军福利政策出台。
  其三,严打挂名军籍,驱使朝廷官军行使私役行为。
  严令所司加派人手,按照名册,一个人名一个人名的逐个对比,各地东厂督办司负责督办,官员不尽心者去职。
  凡发现有商人、军官、官绅等无关子弟的,核定历年饷银,由地方官府讨要回还,并发配充军为役。
  其四,免除陕西境内各卫、所,军屯田税三年,三年之后,以每一分屯田交纳粮税五石为定额征收。”
第八百五十一章
迟来的补饷
  明初划分的军屯土地,十中有九都已经被卫所军将、文官及地方豪强瓜分,就连商人都甘愿花费大量的银子,给自家子弟挂个军籍。
  这种挂军籍的方式,使得他们家中子弟不用去卫所,便能享受到朝廷正兵的福利。
  再加上卫所武将瞒报,所以兵部永远都不会知道大明朝数量庞大的卫所军队,到底有多少人。
  除此以外,地方将领早把卫所官军当做自己的私人农奴,逼迫他们给朝中权贵打扫庭园、种地浇花。
  卫所官军们该拿的月粮被不断克扣,克扣多少完全要看卫所武将们的心情,即便如此,却还要交纳月钱,供上级挥霍。
  在这种情况下,卫所官兵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生活,更别提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和日常操训了,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由此而看,卫所军队在勇卫营的进攻下分崩离析,倒也实属正常。
  由于明初以来卫所军户世袭的定制,卫所军户遭受这些非人般的压迫,却不能脱离军籍,过着一眼看不到尽头的生活。
  尽管朝廷一直都在减少军屯田税,但是卫所官兵逃亡的情况,仍在不断加重,到现在,许多卫所的实际正兵数量,甚至不足兵册上的两成。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朱由校治下的大明铁一般的事实!
  督办司查到,在卫官军,苦于出钱,其事不止朝廷所征收的军屯田税一端,各卫武将,编排的杂税简直五花八门。
  为供养家丁,各军将也是想尽办法,利用卫军这样的廉价劳动力。
  如内外官员修缮府第、庭院花果,卫所军将们往往会派遣卫军前去帮工,既交往人际,又能获利。
  用的是朝廷卫军,对其本人更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卫军人丁众多,因而外出帮工,其价远低于市场征夫,而且还时常拿不到工钱。
  就算历尽千辛万苦拿到工钱,往往又会被卫所军将以各种名目克扣,最后多是做无用功,成了挥之来去的私奴。
  可以说,这次朝廷在陕西的卫所新政,是建立在人心之上。
  朱由校其实早已考虑到卫所军户和官军会因此大量脱离,但是既然世袭制度已经废除,再提升官军待遇,再靠人心招回便也不难。
  就算不废除卫所世袭,强行留着这“百万”的卫所大军,实际上对朱由校来说,也只是负担,毫无用处。
  要求一帮连饭都吃不饱,没有任何操训的“农奴”去驻守城池,剿灭叛乱,这显然不可能。
  ……
  大明朝从未有过这样一个场面:
  无数身穿残破衣服的卫所军户,拥挤在各督办新政的有司衙门门前,喊着要退出卫所军。
  朝廷能出台这样的政策,在卫所军户和官兵们看来,简直是太阳打西边儿出来了。
  机会很可能只有这一次,要是不赶紧退出,可就不赶趟了!
  卫所军户能有这样热烈的表现,这实在是太正常了。
  “慢慢来,一个一个来。”
  经历司的一名文吏坐在司衙门前,看着眼前一直派到街上拐角处的军户们,暗自咽了口唾沫。
  他的心里十分不情愿来做这种苦差事,但是眼角一扫,瞟到站在经历司门前的几名东厂番子,便赶紧继续做事。
  档头眼睛很贼,文吏只这轻轻一眼,他便注意到了,于是迈着步子上前,拍了拍这文吏的肩膀。
  “怎么,累了?”
  文吏畏厂卫如虎,对方又握有生杀予夺之权,根本不敢怠慢,即强颜欢笑道:“这才哪儿到哪儿啊!”
  “早上饭食吃足了,到现在也是体力充沛!”
  “如此便好!”档头满意地冷哼一声,转头冲军户们喊道:“下一个,浔阳的李二牛?”
  喊完,他嘀咕一句。
  “这什么怪名字……”
  周围军户嘈杂的声音太大,这一声嘀咕甚至连近在咫尺的经历司文吏也没听着。
  李二牛是个发须皆白的五旬老者,档头也差点儿惊掉了下巴。
  “您、您也是军户?”
  李二牛苦涩的点了点头,说道:“我婆娘十年前死了,我儿子两年前在浔阳卫饿死了,全家只剩我一个。”
  听到这里,档头大致明白了,声音略微有些分开,向身旁的文吏道:“等什么呢?还不赶紧把他的名字划掉?”
  文吏浑身打了个激灵,连忙划掉了李二牛的名字,一旁的另一名文吏早就翻开文册等着。
  “你家出夫浔阳卫十二年,积欠月粮二十石,盐二十斤,豆六十升,草料三百斤。你是取物还是易换银两?”
  老人笑了笑,“我全家就剩我自己了,这么多东西,回家怎么拿得动?还是换银子吧!”
  那文吏点了点头,说道:
  “嗯,加上十几年累积的欠饷银,共折银十二两,实发十二两三钱,拿着吧,这三钱是朝廷赠你回家的路费。”
  老人将银子接在手上,直到拿着的时候,还是满脸的不敢相信。
  “这、这些真的都给我了?”
  “我真的能回家了?”
  “你们不会是骗我,然后再抢回去吧!”
  听见这话,文吏摇了摇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东厂档头心下有些发酸,上前安抚道:
  “老先生,这些银子是你们家应得的,是朝廷发晚了,这本来就是你的银子,拿上回家吧……”
  老人紧紧揣着这些银两,在他看来,这些银两,已经不只是自己全家十二年为朝廷当兵的所获了。
  他李家,从明初到如今这天启七年,两百多年了,终于脱离了世代的卫所农奴身份,成为自由人。
  只不过,他已经后继无后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9/8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