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木匠皇帝(校对)第5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6/885

  这是身为皇帝的朱由校的另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是针对糜烂至今卫所制的一项逼不得已的整改。
  其实,景泰一朝,于谦实际掌握的兵部,其权利就已经包括了五军都督府的军队指挥、管理权。
  而当时作为皇帝的景泰皇帝,不得不倚靠以于谦为首的文官集团来保住自己的地位。
  文官集团势力的扩张,武勋集团的覆没,都使得五军都督府的权力转移到兵部的这种事在潜移默化的发生。
  夺门之变以后,于谦虽然死了,但从他开始的兵部权力上升并没有停止,文官们依旧在逐渐攫取五军都督府的职权。
  武勋集团日益衰微,最终完全丧失对于各地将领升迁,兵员调用、卫所军屯的管辖权。
  到如今天启年间,各地的都司卫所任命官员,连呈送五军都督府的步骤都直接省去。
  这也就说明,现在这个时候的五军都督府实际上只是一个空壳了,显然早已彻底丧失对武官的选拔、任命权。
  至于军队操练和军情声息之事,现在的五军都督府也是无权干预。
  操练军队、军情声息等军务,都由各地的巡抚总兵以及他们的下级将领负责。
  巡抚的下级将领,正是各地的总兵、参将。
  总兵与参将等武官,大都在五军都督府挂衔,但却与之没有上下级关系。
  兵情调动、军务处置,现在往往只需要向上级巡抚汇报,再由巡抚报往兵部,五军都督府甚至连知道的意义都不复存在。
  一地将领之升迁、调用,就连总兵说话也是不算的,他们只有推荐的权利。
  真正一员将领能否得到升迁,或是会不会被突然调往它地,这些都要由武将的上级文官同意,再向京师申报,才能最终决定。
  然而,勋贵就一定是可以信任的吗?
  明初至今的勋贵,如英国公一系、黔国公一系,这样的忠贞之辈已然不多了。
  更多的,是依靠祖上戎马功勋所得到的爵禄,庸碌一生的无能之辈。
  这些人就算掌握了实权,也难有什么成效。
  所以,朱由校从现在开始就在规划,打算在日后去做和朱元璋同样的事,把勋贵筛一遍。
  留下有能耐且听话的,剔除掉那些尸位素餐而且具有不确定性的废物。
  而朱由校担忧的点就在这里,除了利用勋贵集团短暂控制五军都督府以外,几乎没有第二种方法能与改革卫所将会到来的反抗抗衡。
  对于朱由校的这个想法,就算是老成的张维贤,或许也是没有意识到的。
  武勋集团重掌军权这一天的开始,也就代表着他们在走向一个与之前截然不同的道路。
  最终获利的,只会是朱由校这个做皇帝的。
  ……
  不多时,在京的一些有头有脸的勋贵们都到了。
  眼下,勋贵们公认的领袖有两家,第一便是朱由校首推的英国公张家。
  第二个,是开国名将徐达的后人,即跟随朱棣上北京的徐氏分支,定国公一系。
  剩下一些在京较有名望的勋贵,有武定侯郭培民、泰宁侯陈延祚、镇远侯顾肇迹、西宁侯宋裕德及阳武侯薛濂等二十余家。
  这二十余家,各自都掌握着五军都督府的职位,改制后,他们是天然的受益者。
  这些勋贵,大部分都是跟随成祖靖难留下来的,其余也有仁宣始封和夺门之变的所谓功臣世袭子弟。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什么身份,消息一出,他们都自动与皇帝站在了一起。
  整顿卫所,对于他们来说,是实实在在可以用来获利的手段,更何况这次还是奉旨去办,更加得心应手。
  一纸圣旨,将整个从前勾心斗角的勋贵集团,短暂的整合到了一起。
  而这次张维贤召集他们来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确定以哪家为首。
  在京勋贵们公认的领袖,除自己张家以外,还有定国公徐氏,地方上支持他们的勋贵世家也不少。
  既然说这次是要干大事,自然和和气气才是最好的。
  要是整顿卫所的时候,勋贵们还是各自为战,分成几家互相勾心斗角,很显然,那是斗不过反对派的。
  卫所可不是盐法,这涉及到天下间几乎所有的文臣、武将,即便是勋贵集团一起站在皇帝这边,也不是那么好办的。
  如果这次皇帝改革卫所的目标不成功,那么五军都督府的还政也只是昙花一现。
  虽说勋贵们各自的军事能耐远不如先祖,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可对这一点,他们倒是认识得很清楚。
  刚刚来到大厅,众勋贵便就议论开来。
  定国公徐希皋淡漠的瞥了一眼坐在首位,到现在也是一声未吭的张维贤,道:
  “英国公,陛下是怎么和你说的?”
  “大家都到齐了,您也该发话,告诉众位接下来该如何去做,五军都督府下辖的卫所可不少!”
  “要是不尽快出个章程,可就要晚了!”
第六百三十章
武定候郭培民
  众人一听这话,都是知道了一个意思。
  定国公徐希皋这是在向英国公张维贤让位,其实想想也能理解,毕竟这种领头的,争起来全无好处。
  谁知道这次整顿卫所,最后会是个什么结果,留条退路总还是好的。
  何况来说,英国公一脉,也是天启皇帝钦定的南北勋贵领袖,去争这个,不是等同于和他老人家作对吗?
  和皇帝作对,下场肯定不怎么样。
  张维贤在心里还是松了口气,眼下这个时候争头一把交椅,只会推迟行动的速度。
  既然说定下了整顿卫所,最好就要立刻下手,迟则生变!
  定国公都已经发话,余的勋贵们就更没什么好争的,纷纷落座,厅中的声音也逐渐安静下来。
  过了一会儿,大家都不约而同看向前面,等着英国公发话。
  “陛下托付重任于本公,我甚为惶恐,不过皇命在前,也由不得再如老夫人一半拖延了。”
  “镇西卫属右军都督府管辖,兵部还政后,军屯事务也要交接,如今掌印的是谁?”
  闻言,众勋贵嗡嗡一阵,走出一人。
  这人穿着合身的常服,抱拳说道:
  “在下武定候郭培民,万历三十七年时袭爵,现掌右军都督府官印,还请英国公吩咐!”
  张维贤上下打量一番,见他颇有一番英武之气,惊讶说道:
  “武定候?郭英将军的后嗣?”
  “先祖正是营国公郭英!”郭培民垂目说道,话语中有一丝难以察觉的自傲。
  郭英,传说中的淮西十二将之一。
  早先担任朱元璋亲卫,而后被委任外出领兵,协助徐达、常遇春攻打陈友谅、张士诚。
  洪武建国后,郭英开始担任主帅,率明军先后平定中原、云南等地,身经百战,重伤十七处,立下赫赫战功。
  洪武十七年,因功被朱元璋封为武定侯。
  永乐元年,郭英寿终正寝,朱棣追赠营国公,赐谥“威襄”,许子孙世袭武定候爵禄。
  郭氏一脉,乃是正儿八经当年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淮西勋贵集团后裔,土木堡以后,留下来的淮西勋贵可是不多了。
  正因如此,郭培民在在一众勋贵当中的地位极高。
  张维贤惊讶的原因,是因为掌管右军都督府的居然是郭培民,这样一来,镇西卫的阻力能小不少。
  郭培民这个人,他多少知道。
  万历三十七年袭爵,今年三十一岁的年纪,却不是那些混吃等死的无能之辈。
  郭培民,能耐如何尚且不论,但看他多年来的做派,多少带有些先祖之风。
  这样的人下去打点镇西卫,也能令人放心。
  勋贵们在京商议了小半天,最后决定,动作不宜过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6/8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