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木匠皇帝(校对)第2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2/885

  按他估计,沈阳三万守军却被十几万建奴围住,无论满桂如何骁勇善战,大概率还是会守不住的。
  这个罪过,自然能推出去就推出去。
  反正到时候自己只管福余卫战事就行了,辽沈战事是熊廷弼自己打的,兵部根本没有掣肘,是成是败,跟自己都没有半点关系。
  更何况,这样做,还能给皇帝一个自己信任熊廷弼的假象,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崔呈秀说着,望向兵部诸官员,见他们多无异议,心中稍稍安定,起身在沙盘周围踱步,沉声说道:
  “此次出边,益当吸取三年前萨尔浒之战弊病。”
  “广宁不可轻动,下兵部公文,让袁崇焕率领宁远两万兵马前往锦州城外屯驻,随时听从兵部调令,向北往南,留作机动。”
  在兵部众人看来,让袁崇焕作为机动队,的确是没什么毛病。
  袁崇焕毕竟是孙承宗极力推荐的人,这种大规模的战争,不让他出去露面捡个漏,这也太不给堂堂帝师面子了。
  崔呈秀将目光放到朝鲜,斟酌半晌才道:
  “本部堂更欲徵朝鲜二万,数路牵制,一路出攻,约周岁之内毕事,以竟全功!”
  “诸位以为如何?”
  崔呈秀环视众人,尤其看了一眼朱燮元。
  这个想法,在萨尔浒之战的时候也有过,而且当时还付诸实践了,事实证明,朝鲜军队的战斗力实在不敢恭维。
  萨尔浒一战,把朝鲜军队混编到朝廷官军中,本来是想让他们凑个数,在数量上压倒对方。
  可朝鲜军队来了,非但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而是第一个作战溃逃的,跑的比哪部分的明军都快。
  搞得明军都以为前线战败了,跟着一起跑了,一路大军还没怎么打,就军心丧失,被女真人一路追着撵回关内。
  所以崔呈秀这次提出要让朝鲜协助,很快就得到了反对。
  诸兵部大臣的意见都差不多,朝鲜征来还不如不来,别让这帮货过来给咱们添乱了,他们只要不给大明拖后腿,比什么都强!
  崔呈秀欲哭无泪,杨镐那货的白痴错误,自己能再犯么?
  他解释道,这次就是让皇上单纯的给朝鲜发去个诏书,要他们全力配合东江军的偷屁股行动,不让他们派军队来混编。
  这个诏书不发,毛文龙没有调动朝鲜军队,让朝鲜接济东江军的权限,说白了,南边那一路是东江军,而不是朝鲜。
  当然,崔呈秀也不怕朝鲜奉诏不动坑。
  大明虽然萨尔浒战后的号召力明显减弱,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朝鲜那边依旧老实安分,基本上无诏不遵。
  就算他们不遵诏令,崔呈秀也没什么担心的,本来就没指望他们能帮上什么忙。
  只要这次打赢了,朝鲜就得用加倍的赔偿来讨大明的欢心,这还要看那位天启皇帝想怎么要价。
  崔呈秀这么一说,兵部的官员们还有朱燮元就都是恍然大悟,又纷纷说崔部堂考虑周到,然后一顿马屁拍上来。
  崔呈秀虽然心里知道信他们个鬼,可就和朱由校听见这些话的时候一样,还是美滋滋的应着。
  讨人喜欢的话谁不爱听?会说就多说点!
  很快,兵部相关的战策完全落实了下来。
  设置袁崇焕的宁远军在锦州屯驻,为机动部队,随时往来支援,自然,这是看在孙承宗的面子。
  除此以外,诏令察哈尔部、漠南蒙古诸部及朝鲜,南北两面对福余部和东江军进行策应,牵制科尔沁五部联军和后金军。
  至于京郊大营朱燮元已点齐上报的十六万大军,兵部不日就将发布讨虏檄文,经朱由校裁定后昭告天下。
  建奴号称十二万,大明这次直接号称二十五万大军,说是集结了九边军镇及畿辅各镇军马。
  当然,真实情况是九边只来了六个,畿辅各镇也没全部调空,檄文上洋洋洒洒一大篇,除了要开战,没别的字儿是真的。
  要么是一顿乱吹,说我大明如何如何天兵下凡,去攻灭建奴,建奴如何如何傻缺,肯定打不过我大明,云云此类。
  上头还说,这次大军将通过宁锦路直奔义州,然后转往辽阳,驰援沈阳。
  这是就是非常直白的障眼法了,用来蒙蔽建奴的,他们信了最好,就算被识破了,硬着头皮也得把福余部救下来。
  从林丹巴图尔背信弃义的举动中就能看得出来,现在大明周遭,宰赛这样拼着部落散亡也要跟着大明和建奴干的二狗子可不多了。
  到时候后金那边接到檄文也得掂量掂量,这明国放出来的两个消息,到底哪一个是真的,是留在沈阳继续佯攻,还是转往福余卫支援科尔沁五部。
  很快,天启三年的二月初三,在全国上下酝酿已久的复仇热潮中,誓师出征的日子终于到了。
  这天,朱燮元身着天启皇帝御赐的鱼鳞甲胄,腰间挎着尚方宝剑,站在高台之上。
  他望向密密麻麻,一望无际的大军,心潮澎湃。
  下一刻,他抽出佩剑,指向东方,高声喝道:
  “三军听令,出征!”
  “万胜!万胜!!”
  十六万明军将士举起刀枪,响彻云霄的呼声,传到了每一户京中百姓的家中,他们踏着一往无前的脚步,走向远方战场。
  此时的福余卫,正进行着空前激烈的大战!
第三百一十二章
这次只能满桂自己去扛
  南京改革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裁革六部以后,有两个目前就能看见的好处。
  其一,南京各部院的裁革,每年都可以为朱由校节省一大笔银子,用在有用的地方。
  其二,各部院在南京除了衙门所在外,还要有一大批房屋、院落。
  比如南京的工部,仅南京城郊就有房屋一千二百余间。
  说是用来存放朝廷所用的工仗、器具,可是谁都知道,哪里有什么工仗器具,不过是一堆毫无用处的空房子罢了。
  这些房子,每一间都打着朝廷所用的名头,实际上早就被南京工部官员租赁给南直隶的商户,让他们存放货物,以获取私银。
  工部的脏事,这还只是冰山一角,相较于整个腐烂败坏的南京官场而言,这更加不值一提。
  某些有识之士看得出来,眼下大明朝是南北两面都在打仗。
  朱燮元奉皇命督大军出边,与建奴和蒙古人以命搏命,朱由校则坐镇南京,亲自主持这场没有硝烟的改革战争。
  这种改革,没有皇帝亲自坐镇,什么乱子都可能闹得出来。
  就是朱由校亲自在这呆着,随时准备出兵应付动乱,各种阴谋诡计也是接踵而至。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在明面上而言,包括工部在内的六部各院房屋、院落都要被重新收拾出来,听从朱由校及北京六部的安排。
  到底重新修缮,还是返还于民,或者是用作粮仓存储,安置流民百姓,这些都有待商榷。
  反正在整个国家而言,这次裁革南京部院,会让各地紧张的局势都松缓一大口气。
  当然,地方上松快了,朱由校在南京,可就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了,既要防备那些官绅财阀的小伎俩外,还得时刻注意着自身安危。
  黄得功带着勇卫营亲卫,那是寸步也不敢远离,生怕一个没注意,这位皇帝让人给暗杀了。
  朱由校本人呢,也还是非常注重自己这条小命的。
  自打离开宫中后,一日三餐都是粗茶淡饭,偶尔会微服私访下到民间搓一顿,至于以前最爱吃的烩三事,压根就不敢碰了。
  没办法,怕有人下毒……
  最难办的不是动了如工部这种私底下和财阀们绑在一起的利益,却是空余出来一大堆朝廷命官很难办。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要是这帮人昏了头,真敢摆明了抗旨不遵,跟自己这个皇帝对着干,朱由校就敢直接下旨把他们抄家灭门。
  多大的势力和手握军权的皇帝相比,那都是弱不禁风。
  可问题是,这帮人他们不是傻子,不会给你留什么口实,都是玩阴的,官员们也与之私下勾结,那可真是防不胜防。
  这些被裁革的南京官员们,一大部分都是这种人,朱由校又不能一股脑把官员全砍了,再把财阀们挨个抄家,这么干只会玩火自焚。
  要知道,这么杀是毫无根据的,无辜的人比该死的人更多,无论如何也洗不干净,《京报》和厂卫也是有宣传限度的。
  无论怎么宣传,老百姓也会觉得你暴虐无度,等走到那一步,可就彻底成孤家寡人了。
  李自成、张献忠什么的再往出一跳,发动被动技能一呼百应,来一手内外夹攻,自己就算游戏结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2/8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