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木匠皇帝(校对)第2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3/885

  四人对视一眼,只一瞬间,就都从这话里解读出了好几个意思。
  方才天启皇帝这番貌似诉苦的话,无异于在和他们挑明了说,“朕想去江南,给你们几天的时间,找个办法出来。”
  这办法么,自然是有!
  皇帝出京不容易,上回还是西南亲征,那还能说的过去,这次没啥理由,好像就是单纯的逛街游玩去了。
  既然没理由,做心腹大臣的,那就得给皇帝的出行,编一个明着游玩,还能被天下人赞颂的理由来。
  可是,这么一个理由,却是不容易。
  朱由校对他们的疑虑很是不理解,特么的,这还不容易,学学钱聋老儿不会吗,给朕吹成千古一帝不会吗。
  这还用朕手把手的教?
  ……
  今天乾清宫里,朱由校明着表达了两个意思。
  第一,借斥责崔呈秀的话,提醒一下几位军机大臣,他们的权利怎么来的,朕就能怎么收回去。
  第二,就是想学历史上的乾隆,下一次江南,但却没明说,就是含糊其辞的诉了几句苦。
  天启皇帝叫他们去乾清宫,就说了这么点事。
  做皇帝的,没必要把话全都说透,点到即止,因为下边的臣子们会去绞尽脑汁的猜测。
  现在就是这样。
  崔呈秀、张维贤、魏广微、顾秉谦,这四位军机大臣出了乾清宫便就聚拢在一起,商讨该怎么办。
  皇帝一共没说几句话,但却是叫乾清宫管事牌子王朝辅一个一个喊他们来的,要是没大事,麻烦这位大裆干什么。
  遛他玩儿呢?
  这显然不可能……
  现在皇帝已经明确表示想“下江南”,接下来就是他们这些心腹重臣需要做的了。
  几人分析了一整夜,制定了一个完整的计划。
  首先下江南这事吧,就不能从天启皇帝的嘴里说出来,必须要大臣提及,然后朝野附和。
  其次,下江南总不能说是游山玩水去了,而且皇帝说的虽然轻巧,想去看看,但四个人也不是傻子。
  下去了,一路肯定是要整理地方,这位皇爷可不是个省油的灯,走到哪儿,估计哪儿的势力就要重新洗牌了!
  所以,还要找个为国为民的理由。
  这也简单,现在《京报》发展不错,先舆论造势,给皇帝下江南编出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祭祀先祖,视察地方。”
  这八个字,总归是没什么毛病的,自古通用。
第二百五十八章
林丹巴图尔
  四位军机重臣熬了个通宵,连夜制定好计划,然后匆匆睡了一小会,听见大内悠远而绵长的钟声,便就赶紧起身。
  第二天,顶着黑眼圈的四位军机重臣,还是准时前来参加朝会了。
  在路上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昏昏欲睡,在那里站着,真是睁开眼睛都费劲,更别提什么精气神了。
  由于三大殿还未竣工,所以这次朝会的选址,定在了懋勤殿,以前日讲的时候,朱由校就整天在这里听课。
  日讲罢辍后,这里就变成了皇帝的“书房”。
  因为现在的朝会,已经不再是以往那样每天都要举行,什么时候有事,天启皇帝就会派遣司礼监的太监们去各个大臣家里,挨家挨户的通知到位。
  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大臣们也就知道最近没有什么大事,除非要求见的,其他人倒也乐得清静,窝在家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臣,有本奏!”
  众大臣刚刚随列入班,殿门的司仪太监喊的声音还未传远,就见有人站了出来。
  朱由校斜睨过去,见到是今年刚进位上来的工部侍郎冯铨,眼下在督建三大殿重修工程的门廊甬道片区。
  “讲。”
  “臣替天下武人,先行谢过陛下!”
  说话时,朱由校也在注意着眼前这名臣子,这个名字很熟悉,熟知明末历史的人,根本不会不知道。
  冯铨,字伯衡,又字振鹭,号鹿庵,涿州人,进士出身,初授检讨,天启二年,谄事魏忠贤,以工部侍郎督建三大殿廊厩甬道,入京为官。
  时岁二十七的冯铨,今年刚入京为官,正是有一展胸中抱负之意。
  他的目光中透着精光,躬身行礼,郎朗道:
  “辽地作战,进展迟缓,澎湖一带虽有海战告捷,然红毛番夷据堡不出,却也不是仓促之间就能取胜,这一拖耗下去,军费又是个开支。”
  “就眼下大明国情而言,武牟备受轻视,向仰息于文臣,不外奴隶。今岁杭州兵变,便是文武失和之真实写照,!”
  “臣以为,陛下当务之急,乃广招天下勇士,宣布朝廷重用武臣之意,重组可媲美嘉靖一朝,川浙辽师的强军!”
  听见这话,朱由校来了精神,目光熠熠,以掌击案,皇帝忽然来了这一下子,倒是将几名昏昏欲睡的军机大臣都吓得不轻。
  “准奏!”
  朱由校没有多余的考量,直接准了工部侍郎的奏议,坐下去道:
  “看看,这才是于国有利的谏言!”
  “满朝文武,若都是这般肺腑之言,朕日日朝,夜夜朝尚还来不及,又何至于罢辍日朝?”
  随即,朱由校又望向冯铨,道:
  “卿说的是,即去张榜行文,将朕之意愿,通告天下。”
  “即日起,在京择一址,设讲武堂,广招天下武人为官。便是山林之间,草泽之地,只要是素怀忠义,猿臂善射的豪杰猛士,尽可来报名。”
  “凡有真材实料者,朕必重用!”
  朱由校这一番话说完,冯铨都愣住了。
  其实他确实是见到了当今各地,文武失和的弊病,所以才会硬着头皮来提醒、奏议。
  却没想到,天启皇帝如此真性情,与自己想到了一起,直接在京设立了一个讲武堂,这比朝廷所谓的一纸空文,说什么从此重用武牟,要强的太多了。
  “陛下圣明!”
  冯铨着实有些佩服这位皇帝的魄力和果断了。
  朱由校想了半晌,冷笑一声,又道:
  “熊廷弼守辽,未有一地之失,后来辽阳议战,贺世贤出城,也是听了沈阳城内的文官所言。”
  “换了那王化贞去守广宁,不及半载,一败涂地!”
  “广宁之战,在朕心中,从未忘记哪怕一日,这等屈辱,早晚要叫那些关外的蛮夷,血债血偿!”
  说于此处,朱由校左手握拳,锤于案上。
  满朝文武尽皆哗然,纷纷跪倒,山呼“皇上保重龙体”、“陛下息怒”,云云此类,使朱由校更加不胜其烦。
  待冯铨入班,再有出列者,提及的一般就是各地琐事。
  这地闹了水灾,那地已连年干旱,或是某处卫所军队哗变,漠南蒙古各部又与察哈尔联合,入寇抢掠,大同城下打草谷。
  别的事,都没有引起朱由校重视,做皇帝两年多,听见遇见的天灾人祸太多了。
  现在的朱由校,早就从最开始的无所适从,变成稀松平常。
  这才天启二年,因为小冰河期造成的影响日益加深,未来二十年内,大明的这种灾难,只会越来越多。
  让朱由校多留了一个心眼的,是察哈尔部联合蒙古诸部入寇大同的事儿,这货,得及早处置才行。
  眼下察哈尔部的汗,蒙古帝国大汗,是一个叫林丹巴图尔的小伙子,年纪和冯铨相当,今年还不到三十岁。
  这个人,便是后世人称的“林丹汗”。
  当然,人家现在可不叫这个名儿,蒙古诸部给的尊号,是“圣汗”、“圣人”、“圣者”,搁在后世,这个被音译成了“呼图克图汗”。
  眼下的大明,则将其译为虎墩兔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3/8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